摘要:由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轮值主编的《上海土地》杂志2025年第二期(总第194期),主题为:沪派江南特色风貌营造。本期将发布该期主题“实践案例”板块文章,敬请关注。
《SHANGHAI LAND》
由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轮值主编的《上海土地》杂志2025年第二期(总第194期),主题为:沪派江南特色风貌营造。本期将发布该期主题“实践案例”板块文章,敬请关注。
浦东大团赵桥单元
“沪派江南”乡村风貌保护实践
陈洁 邴燕萍 朱艺
宋昱 骆佳
1引言
6000 年前,上海冈身以东是一片汪洋大海。冈身是古海岸线因海浪和潮汐作用堆积形成的贝壳沙堤,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分布。较晚形成的东侧区域位于浦东周浦至奉贤一线。在长江与太湖泄洪水道的共同作用下,泥沙沉积逐渐形成了浦东滨海平原的基本地形轮廓。
图1 清嘉庆《松江府志》中所载水利图
“捍海筑塘、聚灶煮盐”。滨海盐业兴起,南宋设置下沙盐场,发展至鼎盛时期分设九个制盐团,每个团下设若干灶户。东西向的引潮沟漕(灶港)、南北引申盐田,呈现“横港为主干、纵塘为齿梳”的水系肌理。
今日,盐场虽不复存在,但因盐业生产而开挖的15条古老灶港却在浦东地区得以延续,其北依次为北一灶港至北八灶港共8条,其南依次为南一灶港至南七灶港共7条,勾勒出浦东特有的“横波”“羽扇”“年轮”三种典型的风貌意象。
其中,羽扇意象位于浦东南部,以大团镇为代表,由于海潮涨落侵蚀与海沙淤积的共同作用,形成垂直于海塘的枝丫状侵蚀潮沟。人们沿着梳状水系聚居,形成羽扇状的生态格局和枝状簇群的乡村肌理。
2大团赵桥单元基本概况
2.1 区位条件
大团赵桥单元位于浦东新区南部,大治河与浦东运河的交汇处,是浦东重要的蓝绿生态节点,同时紧邻大团北大街历史文化风貌区,自然乡村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紧密结合。单元东至南团公路,南和西至南芦公路,北至大治河,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主要涉及大团镇,含赵桥村和果园村2个特色村落。
图2 大团赵桥单元区位图
2.2 水脉格局
2.2.1 “十字骨干、斜向灶港、均质支网”
单元内水资源丰富,东部浦东运河南北穿流,北部大治河横贯,两条主干河道十字相交,同时,南一、南二、南三灶港于单元中南部斜向贯通,延伸出百条均质支流,将农地分割为规整的长条形。单元北部百片水塘、千片水田星罗分布。单元平常期水面率约为13% ,夏秋蓄水期可达20%。与民国二年历史地图对比,骨干河道基本保存着盐运时期的尺度,仅局部因大治河工程及集镇建设发生改道。在水系形态方面,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变异:鱼骨状直浜构成网络主体,是基础形态;农耕改造形成短浜与干河围合形成半岛状;局部由人工优化通过短浜头部联通形成串岛空间。
2.2.2 水系-聚落空间单元特征
单元内具有两种典型的水系-聚落空间单元:南部区域呈现“南北斜向水系-岛林村落”特征,以20-35 米宽的斜向灶港为主干,配合 10-15 米宽的纵向支沟,水系将土地分割为南北走向的均质条带状的岛状林地空间形态;北部区域表现为“网格水系-岛田村落”特征,由 15-20 米宽的横向支沟与 7-12 米宽的纵向支沟组成均衡水系网格,塑造出规整的岛状农田空间形态。
2.3 自然生境
2.3.1 生态格局特征
单元呈现出“3林,2水、2田、2宅、1路”的生态格局。林地占比约30%,以南部四村集中连片的桃林和大治河沿岸的防护乔木林为主体,辅以宅前屋后零星分布的竹林;农田占比约22%。在单元北部形成田菜交融的耕作景观,包括水稻田、菜田以及少量轮作田和特色经济作物田。
2.3.2 村落空间肌理特征
单元内农宅依水而建,村落布局呈现显著的水系适应性特征。南部村落沿纵向支沟呈鱼骨状分布,形成均质连续的条带状聚落;北部村落则沿十字交叉支流展开,呈现十字骨架形态。在灶港打弯的凸岸处,形成规模较大的团块状聚落,体现了传统聚落选址的智慧。大团老街作为浦东7处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完整保留了“水街相依”的传统格局,沿河建筑界面连续,市井生活气息浓厚;三墩老集源自明代抗倭烽火墩遗址,其“多水环抱、水居相嵌”的空间格局,展现了古代防御性聚落的典型特征。
2.4 特色农业
赵桥单元是大团镇桃林种植最密集、分布最广的区域。大团镇是南汇水蜜桃的核心产区,其桃的种植规模约占浦东新区总量的 1/3。从品种溯源来看,大团镇名牌品种蜜露桃是上海老城厢露香园水蜜桃迁植到龙华后的引种。经过农业专家与当地桃农的共同选育改良,培育出人工授粉、果型硕大、口感浓郁的优质品种,成为南汇水蜜桃的代表品类之一。
近年来,当地桃产业持续进行技术革新:通过优化套袋技术防控病虫害,改良树形提升光合效率,引入滴灌和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并建立专业分拣中心完善产后处理链条。同时积极拓展产业价值维度:一方面开发桃花节等文旅产品,另一方面将次级果品加工成果汁、香薰等高附加值商品,实现资源全利用。
2.5 人文风物
单元内人文资源丰富多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历史人物辈出,涌现众多革命先烈、抗日英雄、劳动模范和名中医等杰出人物;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序,包含国家级非遗锣鼓书、市级非遗哭嫁哭丧歌,以及区级非遗二胡制作、龙潭竹编、砌灶花等传统技艺;其三,民间智慧积淀深厚,农人就地取材创制芦花鞋、土布等生活用品,体现了朴素而精湛的工艺传统。
3区域发展愿景
以水为链,以桃为媒,依托羽扇灶港肌理,延续千年金大团、百年盐灶港的历史底蕴,围绕“羽扇金团·乐隐桃源”发展愿景,通过织补生态基底、强化产业功能、拓展桃耕文化,打造独特的“四江春水萦绕、十花灵动绽放”的沪派江南桃源景致。
4空间意境塑造
4.1
延续历史河道格局,策划四枝水脉
规划基于四条历史河道的空间和功能优化,保育“文脉”,修复“绿脉”,培育“休闲乐脉”,构建古今对话的发展框架,使千年水系智慧焕发新生。通过对四条河道走向、宽度、驳岸及两岸资源的排摸评估,确定了水脉发展方向,结合地区“桃文化”特色,规划形成四条主题鲜明、风貌自然的“桃枝”。
浦东运河以人文为主题,维持 30 米主航道宽度,并修复 1.5 公里传统石砌驳岸,延续“一河两街”格局,展现金大团古镇风貌,结合开阔空地及码头节点,优化桃等本土树种配置,打造“桃隐街院”的水乡特色风貌。
严格保持三条灶港“羽扇”西北-东南走向、15-20 米自然河道宽度,打造“桃枝”景观廊道。南一灶港以研学为主题,结合东段现代农业科技设施建设、中段智慧桃园更新、西段传统桃园风貌提升,呈现桃园景观与智慧农业融合的独特风光。南二灶港以生态为主题,基于两岸延绵十里的桃林,增植柳、杉、竹等乡土植物,缓解水土流失,优化原生土质驳岸生态和四季景观,营造自然怡人的浪漫生态体验。南三灶港以乡居为主题,基于现状赵桥等自然村落和桃园景观整体提升,改造沿岸传统竹木护岸,识别并修复多组“宅-院-林-水”传统空间单元,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桃源乡居风貌。
4.2
营造“十花”功能,多元场景赋能
沿“四枝两岸”空间脉络布局“十朵桃花”特色功能节点。依托农耕基底,在南一灶港北岸打造“桃香花海”“智园桃香”;结合自然生态,在南二灶港打造“桃红柳绿”“桃源花岛”,在浦东运河和大治河交汇处打造“治水河畔”;联动大团老街、三墩集镇等历史人文资源,沿浦东运河布局“大团老街”“缘溪水街”“三墩问禅”;优化村落风貌功能,在南三灶港沿岸营造“寻源赵桥”“村企社区”。构建“体验农业-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乡居生活”全龄化沉浸场景体系,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4.2.1 科技农业与传统农耕体验场景
“桃香花海”特色节点。节点位于单元西南部,依托上海最密集的成片桃林“王厅桃海”,以“探桃拈花·修心美源”为理念,营造微坡曲水、延伸林间小径,让桃林更加生动自然,并联通断头水浜、修复水岸生态、打通比翼大道、整体提升村内桃文化风貌,打造“舟行桃林影,人在画中游”的诗意空间。融合桃耕文化传承、生态修复与风貌提升,形成集生产、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桃园,为青少年提供传统种桃技艺与桃文化深度体验。
图3 水系贯通改造前后对比
“智园桃香”特色节点。节点位于单元东南部,基于低效工业用地减量腾退空间,以“科技赋能·绿野新篇”为定位,推动乡村产业升级。通过改造存量厂房、引进智慧农业设施,建设“智慧农业创新生产中心+现代农业科普展馆”,形成科技农业示范点。保留工业遗存(如烟囱)作为时代记忆载体,塑造南一灶港沿岸产旅融合的创新型体验空间。
4.2.2 生态休闲与自然野趣体验场景
“桃红柳绿”功能节点。节点位于单元中部南二灶港主河段,以生态修复与品质提升为核心策略。通过恢复自然驳岸、联通漫步系统、增设活动节点,构建滨水休闲网络;优化现有民宿院落,提升私密性与舒适度。依托现状林地资源,植入露营基地、垂钓平台等体验功能,发展林下经济。融合文化展示、浪漫婚庆与水上游览,塑造“碧波桃柳、春风画境”的诗意栖居场景,实现生态价值与休闲功能的有机统一。
“桃源花岛”功能节点。节点位于南二灶港与浦东运河围合的天然岛屿,以“一方秘境·花水仙源”为定位,打造桃文化核心展示区。通过密植桃树、柳竹、芦苇等乡土植被,营造桃花夹岸的水乡意境;结合水面较窄的古二灶港河段优化配置高低错落的桃树,搭配乡土植被,形成桃花掩映、林荫交错的水道氛围,结合岛舟头区域提供泛舟、观光摄影等亲水活动。近期重点打造特色水道景观,远期通过闲置农宅改造引入康养业态。精心配置桃、梨、竹林等季相植物,形成四季变幻的生态画卷,实现自然野趣与人文体验的深度融合。
图4 桃源花岛意象图
“治水河畔”功能节点。节点位于单元东北部,大治河和浦东运河交汇的南岸,立足水利遗产活化利用。通过碧道优化、慢行系统建设与复合驿站植入,构建骑行观景廊道。以林景木屋为载体,整合休憩服务、河史展示、观景平台等功能,注重生态景观与历史文脉的协同展示,打造兼具运动休闲与文化教育功能的滨水活力空间,诠释“通江达海、日月新天”的治水精神。
4.2.3 历史文化与乡土特色沉浸体验场景
“大团老街”功能节点。节点以大团北大街历史风貌区为核心,重点保护“水-街-宅”传统格局与定慧庵等历史遗存。通过工业厂房有机更新,构建文旅服务网络。将区域东侧厂房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提供导览与文创展销;区域中段厂房转型影视文化创意园,结合 VR/AR 技术打造桃花主题沉浸体验区。同步整治坍塌农宅,形成历史风貌保护与文创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街区。
“缘溪水街”功能节点。节点聚焦浦东运河两岸更新,打造集乡村生活、民俗展示、非遗体验于一体的活态水岸。通过辨识运河两岸闲置农宅空间,针灸式改造,植入乡土餐饮,结合特殊时令节气,定期举办流水席等特色餐饮活动;利用废弃碾米场,植入非遗工坊,传承酒酿制作及稻米加工工艺;新建游船码头强化水系联动,形成展示本地风物的重要窗口。
“三墩问禅”功能节点。节点位于单元东部三墩集镇,浦东运河东岸。依托三墩集镇浦东运河改道的舟形地貌与水杉林生态基底,构建“艺疗+文创”复合空间。活化三墩老街墩荣路,引入百匠工坊与乡村创客空间;通过耘心小院等精品民宿营造艺术疗愈环境;将现状大团影剧院更新为多功能文化礼堂,整合乡村博物馆、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结合古树保护提升口袋公园,实现历史记忆、社区功能与生态景观的三重提升。
4.2.4 桃源乡居体验场景
“寻源赵桥”功能节点。节点以赵桥村核心区为依托,整合现有农耕园、农家乐等资源,打造沉浸式桃源生活体验区。将入口现状农耕园打开,打造四季花海迎宾空间;中部以现状农家乐及鱼塘为依托,打通水系,增加亲水廊道及水上运动码头,面向都市亲子家庭客群,提供桃园生活体验,面向青年群体,提供户外露营和亲水活动;北部延伸唐家庵禅意游线,通过水系连通与桃林景观营造,提供慢行走访、深入禅意游览,实现“一缕乡烟、耕读人家”的乡居意境。
图5 赵桥村组改造前后对比
“ 村企社区”功能节点。节点位于单元西北,北部毗邻南汇工业区。立足工业区与村落共生特点,结合本地村民需求和工业区蓝领居住生活诉求,构建产居融合型社区。拟优化提升适应两类人群的公共服务,一方面增设运动场地、步道等基础设施满足村民需求,另一方面配置蓝领公寓、便民市集等服务工业园区。重点优化村企交界处开放空间,设置周末集市与固定商铺,植入社区食堂、共享客厅等复合功能,形成 15 分钟便民生活圈,实现“工农互惠·幸福社区”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上海地方志 [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2005.
[2] 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上海通志(第一册·地理卷)[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 谭其骧. 上海成陆史研究 [M] // 长水集(下册).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141-156.
[4] 张立,谭添,李雯骐,锻冶智也,李仁熙. 21 世纪初东亚乡村发展和规划实践及若干启迪[J]国际城市规划.2004,39(04):118-126.
来源:上海规划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