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研究者要具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知行合一。”朱永新老师的这句话,成为我们此次武乡、沁县之行的最好注脚。
2025年09月09日 05:30新网师
,
将在09月28日 19:30 直播
预约
新网师2025年开学典礼
“教育研究者要具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知行合一。”朱永新老师的这句话,成为我们此次武乡、沁县之行的最好注脚。
2025年8月,刚结束太原新网师“清凉之夏”共读活动,我便与团队成员跟随郝晓东老师一同驱车前往山西武乡和沁县,开展了一场为期四天的教育田野调查。
01
走进现场,倾听一线教师真实的声音
四天时间,七所学校,约五十位教育工作者。
从县教育局长、校长,到一线教师、新网师线下负责人;从焦点小组座谈,到一对一深度访谈……我们试图多维度还原县域教师在新网师学习中的真实状态。
武乡从2023年起大批教师加入新网师,沁县更是在2024年实现整体加入。两地已成为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样本。
“以前下班就是刷手机,很没劲。加入新网师后,我才发现教学原来可以这么有趣!”——东村小学郝瑞贝老师这样说。
“刚入职时我很焦虑,怕管不住调皮学生。县里组织加入新网师后,我获得了大量实用指导,正在努力走向专业。”——红星幼儿园李灵烨老师坦言。
教师的学习,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它是一场需要多方助力的社会性成长。
02
教育局顶层设计:为教师学习“撑腰”
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教育局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武乡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大俊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推动策略:“为了鼓励教师们持续性学习,我们建立了积分制度,对获得榜样学员、发表文章等予以积分激励,年终积分领先的教师可获得荣誉证书,并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同时,我们还调整了学校考核标准,取消小学统考,转而关注学生阅读量、科学劳动实践、价值观培育等,减轻应试压力,鼓励教师积极学习。”
此外,武乡还构建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系统和两个主体”体系,将新教育理念融入实际工作,系统性保障教师学习。
沁县教育局也同样注重顶层设计与校本转化。沁县胜利小学校长温俊明说:“在教育局政策引领下,我校推出‘阶梯式阅读工程’,组织‘阅读共同体’,每周三固定开展共读研讨,教师结合课堂案例交流实践思路。”
两县教育局魄力十足地推动教师集体加入新网师的决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不仅理念上认同新网师,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三专”模式,为教师学习扫除障碍、提供保障。
03
学校落地支持:给教师“留出时间”
“没时间学习”,是很多教师的心声。
为此,多所学校主动调整安排:
沁县红旗小学按学科设置固定教研时段,统一留出时间;
胜利小学精简非教学事务,为教师腾出阅读与写作时间;
武乡机关幼儿园把新网师作业融入教研,减轻额外负担。
这些举措传递出一个信号:“没时间”不完全是教师个人的问题,更是学校管理方式的议题。合理的制度设计,能让教师“有为也有暇”。
04
榜样带动:从“被动加入”到“主动成长”
除了制度支持,人的影响同样重要。身边的榜样,对教师的成长而言,尤其具有带动力和感染力。
在我们的深度访谈中,许多教师提到,从“被动加入”到“主动学习”,往往是受身边人影响:
武乡二中的赵雪琴老师说道:“我观察到,我们学校学习氛围的转变,始于一批热爱学习的老师带头打卡、完成作业、参赛获奖,逐渐带动我们学校更多教师加入。”
东村小学郝瑞贝老师说:“我主要受到我们学校校长的感染。暑假的时候,大热天,我们学校要重修教学楼,她一边要照顾自己的小孩,一边还坚持在校园监工,平时还常和我们一起听课,她的努力极大激励了我。”
甚至教育局局长也加入学习,以身作则。比如,沁县教育局局长李东宏说:“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也加入了局长读书社群,在社群引领下每月‘啃读’一本书。”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们逐渐走出职业孤独,找到同行者,重燃教育热情。
05
结语:走向区域教师成长生态的重塑
调研中也反映出一些现实困难:
时间之困:工学矛盾突出,教学与非教学任务繁重;
能力之困:部分教师基础弱,觉得课程作业难度大;
迁移之困:理论难以落地。如明德小学张苗老师所说:“我校留守儿童多,生源特殊,希望课程更本土化,最好有讲师能进校指导。”
武乡与沁县的实践表明,教师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场系统支持下的共同成长。
新网师之所以能在这两县取得成效,是因为构建了自上而下支持与自下而上生长相结合的良性生态。
这条路很长,但希望的火种已被点燃。
未来,我们将继续倾听教师声音,优化支持体系,让“新网师模式”在更多县域生根发芽,真正赋能每一位教师走向专业与自由。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