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7年前,刚大学毕业的李亚萍被分配到西安市实验小学,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按照学校安排,她被指定为三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彼时,刚毕业的李亚萍不过20岁出头的年纪,一下子要面对54名八九岁的孩子,她竟不知该如何是好。“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和人联系起来
2025年6月,李亚萍老师(右)和即将毕业的学生合影。
■记者 杜丽芳 佟怡
“教师工作的真正意义在于用真诚与快乐去塑造孩子,用知识与智慧去丰富孩子。教师播种的是期待,是真情,是收获。”
—— 语文教师李亚萍
工作27年
她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
27年前,刚大学毕业的李亚萍被分配到西安市实验小学,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按照学校安排,她被指定为三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彼时,刚毕业的李亚萍不过20岁出头的年纪,一下子要面对54名八九岁的孩子,她竟不知该如何是好。“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和人联系起来,也渐渐熟悉了每个同学的基本情况。回想起这么多年我带过的班,这个班是比较特殊的,调皮的孩子特别多,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也不少,平心而论,这样的班比较难带,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毕业的老师来说,特别具有挑战性。因为班里捣乱的孩子多,最夸张的时候,我连一节完整的课都上不下去。”李亚萍回忆道。
虽然过去了27年,但当李亚萍和《阳光报》记者回忆起当年这个班上的孩子们时,她居然不用犹豫就能准确说出每个同学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性格和特点。“当时这个班上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之前的老师都管不住他们,所以,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了,但很多人就连该有的行为习惯都没有养成。于是,我试着去跟他们做朋友,认真了解他们的想法。”李亚萍说。
李亚萍回忆说,班里有一个名叫齐齐(化名)的男孩,非常调皮,也不服从老师的管理。李亚萍经过了解才知道,齐齐的家庭条件不好,他的妈妈没有工作,爸爸也只能在每天晚上用小推车在西四路巷子口摆个小摊,卖点小零碎维持家里的花销。
为了改变齐齐的毛病,李亚萍和他的家人进行沟通,并在学校里尽可能多地关注他,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从表面上看,齐齐是一个不服从老师管教的孩子,其实他的内心很善良。我记得有一天晚上,他在家附近的银行门口看见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弃婴,便央求爸爸无论如何也要带回家养着。所以我觉得,孩子们虽然有时候很调皮,但他们都是心地善良的孩子,我们作为老师,如果不去认真地了解他们,只是单一地按照课堂表现或是考试成绩给孩子们‘贴标签’,这难道就不是一种不公平吗?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起到引领和指路的作用。”李亚萍认真地说。
在经过几年的相处后,这个曾经在学校以“难管”“调皮”出名的三年级二班,整体的班容班貌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当时的校领导都难以置信:一名刚毕业的年轻老师,竟然用智慧和爱心改变了一个曾经让人头疼的班。
教学路上
用真诚和快乐去塑造孩子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李亚萍认为,教师工作的真正意义在于用真诚与快乐去塑造孩子,用知识与智慧去丰富孩子。教师播种的是期待,是真情,是收获。
李亚萍说,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知时节的春雨”,润物细无声。所以,老师本身就是一本教材,自身的言行就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它比一切教育都更真实,也更加生动。
李亚萍至今都还记得学生小青(化名)。“她是一个小脑有些残疾的孩子,走路跌跌撞撞的,口齿表达也不太清楚,因此,班里的孩子给她起了外号。我看到同学们这么对她,心里很难受。小青的身体有缺陷,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但现实中却被其他孩子冷落和嘲笑。于是,我会在下课时间跟她聊天。我发现,她虽然肢体不灵活,但思维能力很强,大脑非常清楚,交流起来并不费力,我就让班干部轮流跟她坐同桌,下课还陪她一起玩,并在班会上告诉其他孩子应该学会温暖、帮助他人。渐渐地,小青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和小青的接触中,我也了解到,小青家里的条件很不好,父母都是收废品的,很少过问她的学习,生活中对她的关爱也不多。每天放学后,小青都要自己坐公交车回家。我便连续3天送她回家,跟她父母谈话,让他们多关心孩子。慢慢地,小青放学有人接了,中午不会没饭吃了,她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我知道,这个孩子感受到了爱!”李亚萍回忆道。
小青既不是李亚萍在班上关爱的第一个孩子,同样也不是最后一个。只要是李亚萍带过的班,她都会注意每个孩子的状态,有问题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孩子能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以及父母的关注。在平时的工作中,李亚萍也会时时告诫自己,要处处为人师表。“倾注心血为桃李,甘将此生为人梯”将成为李亚萍工作中的追求和信念。
近年来,李亚萍从中队辅导员到班主任、教研组组长、年级组组长、课题组组长;从日常教学到教育科研;从德育教学到班务管理……她带着青年人特有的朝气,要求自己“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教育风范上不断积累,教育教学及班务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不断成熟,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
“教师播种的是期待,是真情,是收获。”李亚萍用27年的教育实践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教育智慧,更看到了她那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和对学生无私的爱。
春华秋实二十七载,李亚萍老师用爱心浇灌、用智慧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书写着不凡的教育人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甘为人梯”的崇高誓言。
(图片由受访人李亚萍老师提供)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