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退休后自费修条路 乡亲们嘲笑他傻 洪水来时这条路救了全村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11:15 1

摘要:他当了二十多年的村支书,倔得像块石头。村里有人骂他”老杨拐子”,说他办事从来不走直线,非要拐弯抹角地办,费事又费力。

老杨支书退休那年,整个水口村都松了一口气。

他当了二十多年的村支书,倔得像块石头。村里有人骂他”老杨拐子”,说他办事从来不走直线,非要拐弯抹角地办,费事又费力。

退休那天,乡里给他开了个小型欢送会,送了个红漆剥落的奖牌,下面铜字”优秀村干部”擦得锃亮。回到家,老杨随手把奖牌塞进床底的鞋盒里,里面已经堆了十几个差不多的。

“终于不用看那张臭脸了。”村办公室的小王松了口气,点上一根烟,奖牌的盒子被他拿来垫茶杯,刚好把桌子的晃动给压住了。

五月的麦子黄了一片又一片,老杨的老伴儿赵淑芬踩着地头的小路,手里提着个破塑料袋,里面装着刚从田里摘的新鲜豌豆。

“那不是老杨吗?他在山上干啥呢?”

赵淑芬眯着眼看向村西头的小山坡。那里长满了杂草和灌木,是村里的一片荒地,没人会往那边走。可此刻老杨正弯着腰,手里拿着一把锄头,在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挖着什么。

“老杨!你又发什么疯?”赵淑芬站在山脚下喊道。

老杨头也没抬,继续挥舞着锄头。汗水从皱纹里流出来,浸湿了他的背心,那件有年头的背心已经泛黄,右下角还有个烟头烫的洞。

“退休了就不能消停一下?医生说了你的腰椎不好,你听不见是吧?”

“我要修条路。”老杨终于停下来,擦了把汗。他的裤子上沾满了泥土,手上的老茧裂开了,渗着血丝。

“修路?你疯了吧?这山上有啥?”

老杨嘬了一口水壶里的茶水,那是早上剩下的,已经凉透了,里面飘着几片茶叶渣。“我想通了,从咱们村到镇上,要是能从这山坡上开条路,能少走五里地。”

“少走就少走呗,村里人不都习惯了吗?”

“习惯不代表合理。”老杨又挥起了锄头。

赵淑芬摇摇头,拎着豌豆回家了。她清楚,跟老杨犟嘴没用,他认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消息很快传遍了村子。

“听说老杨要自己修路?”理发店的老李一边给客人剃头,一边八卦。

“是啊,一把年纪了还折腾。”客人眯着眼,享受着剃刀刮过头皮的感觉。

“他家有钱吗?修路可不便宜。”

“就他那点退休金,怕是连石子钱都不够。”

理发店外面,几个老头坐在歪歪斜斜的竹椅上,摇着蒲扇,看着不远处路过的年轻媳妇,眼神亮了又暗。

“老杨这人,从来就是个犟脾气。”有人叹气。

“糊涂了吧?退休了不好好享福,非得折腾。”

“我听说他卖了城里小孙子的学区房,就为了这条破路。”

“真的假的?”

“那得有十几万吧?”

“听说小孙子闹得很,他儿子差点跟他断绝关系。”

竹椅咯吱作响,蒲扇摇得更快了。

第二天一早,村里的广播突然响了起来,那是很久没用过的设备,声音里带着沙沙的杂音。

“各位乡亲们,我是老杨。我打算自费修一条从水口村到镇上的山路,需要帮忙的乡亲可以来山坡上找我,按工钱给,不耽误农活。”

广播里的声音戛然而止,接着是一阵尴尬的电流声。

没人去帮忙。

村民们看着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才回来的老杨,议论纷纷,却没人愿意参与这件他们认为的”傻事”。

直到一个星期后,村里的二傻子阿福突然出现在了山坡上。

阿福是个智力有问题的三十多岁小伙子,从小父母就不管他,靠着村里人的接济活着。他穿着一件破旧的格子衬衫,袖子短了一截,露出黝黑的手臂。

“老杨叔,我来帮忙。”阿福咧着嘴笑,露出一口黄牙。

老杨愣了一下,“你来干啥?这活儿累得很。”

“我力气大。”阿福拍拍自己的胸脯,“我不要钱,你给我买包方便面就行。”

从那天起,山坡上多了两个身影。

七月的天,火辣辣的,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

“听说老支书的路已经开出一段了?”村口卖冰棍的小贩问道。

“是啊,他和阿福两个人,愣是开出了三百多米。”买冰棍的妇女擦着汗说。

“他哪来的钱买材料?”

“听说卖了城里的房子,还借了一大笔钱。”

妇女拿着冰棍,看向远处的山坡,“说实话,我有点佩服他的倔劲。”

小贩撇撇嘴,“有那闲钱,干点啥不好?村里的路又不是没有,绕远点怎么了?”

“是啊,老杨这人,就是认死理。”

冰棍融化的水珠滴在地上,很快就被烈日蒸发得无影无踪。

八月的一天,村里又炸开了锅。

“老杨把自家的拖拉机也卖了!”

“他疯了吗?那可是他种地的命根子啊!”

“听说他老伴儿都跟他吵起来了,差点离家出走。”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摇着头。

“我孙子前天上山看了,说那路已经修出了一公里多,还铺上了石子,真有模有样的。”

“再有模有样又怎样?那山坡陡着呢,下雨一冲就完了。”

“唉,老糊涂虫,白折腾。”

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附和着村民们的议论。

九月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

村口的小卖部里,老板娘正在给冰柜加冰块,门口突然出现一个瘦小的身影。是阿福,浑身是泥,喘着粗气。

“出事了!老杨叔从山上摔下来了!”

小卖部里的几个人一下子站了起来。

“摔哪儿了?严重吗?”

“腿,腿好像断了,他让我来叫人。”阿福急得直跺脚。

村医老张马上放下手中的扑克牌,抓起医药箱就往外跑。其他几个年轻力壮的也跟了上去。

当他们赶到山坡上时,老杨正躺在半修好的路上,脸色惨白,右腿以一个奇怪的角度扭曲着。

“老杨,你这是何必呢?”村医一边给他简单包扎,一边叹气。

老杨咬着牙,额头上的汗珠大颗大颗地往下掉,“路已经修了一大半了,不能半途而废。”

几个年轻人七手八脚地把老杨抬下山,送去了镇医院。诊断结果:右腿胫骨骨折。

老杨在医院躺了一个月。

那段时间,山坡上变得安静了,只有阿福每天依然会去,用自己的方式继续铺路。

出院那天,老杨的儿子从城里赶回来,在病房里和他大吵了一架。

“爸,你到底要折腾到什么时候?家里的钱都被你折腾光了!小孙子的学区房也没了,你就为了这么个破路?”

“你不懂。”老杨靠在病床上,瘦了一圈的脸上满是倔强。

“我不懂什么?我不懂你在浪费钱?浪费生命?”

“你小时候差点被山洪冲走,你忘了?”老杨突然说。

儿子愣住了,“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是啊,三十多年了。每年雨季,村里的主路都会被淹,我求了多少年,上面也不给修,说预算不够。”老杨的眼睛里闪着光,“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没能早点修这条路。”

儿子沉默了,帮老杨收拾好东西,把他送回了家。

十月,老杨拄着拐杖重返山坡。

令他惊讶的是,山坡上多了几个人影。村里的木匠老刘,退休教师王大爷,还有几个年轻小伙子,都在忙碌着。

“你们…”老杨的声音有些哽咽。

“老杨,我们想通了。”木匠老刘放下手中的工具,“这路,确实能省不少事。”

“是啊,”王大爷笑着说,“再说了,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在折腾,我们这些老家伙有什么理由不帮忙?”

老杨站在那里,眼眶湿润了。他没想到,在所有人都嘲笑他的时候,最终还是有人能理解他的坚持。

就这样,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到年底,这条连接水口村和镇上的山路基本完工了。虽然不宽,但已经足够摩托车和小型车辆通行。

村里人给这条路起了个名字——“老杨路”。

谁也没想到,老杨路的价值这么快就体现出来了。

第二年的六月,连续几天的暴雨让附近的河水暴涨。水口村的主路被洪水淹没,村子变成了一座孤岛。

“快撤离!洪水要来了!”县里派来的救援人员大喊着。

“可是主路都被淹了,我们怎么出去?”村民们慌了神。

这时,老杨拄着拐杖站了出来,“跟我走,从老杨路走!”

人们这才想起那条被他们嘲笑了一年多的山路。

在老杨的带领下,全村三百多人,沿着那条蜿蜒的山路,安全撤离到了镇上。

就在他们离开后的半小时,洪水冲垮了村里的几座老房子。如果晚走,后果不堪设想。

洪水退去后,村民们回到村子,看着被冲毁的房屋和农田,心里却有一丝庆幸。至少,没有人员伤亡。

老杨站在村口,看着远处的山坡和那条救了全村人的路,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老杨,对不起,我们以前不该笑话你。”村里的老李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老杨摆摆手,“没事,我知道我看起来像个固执的老头。”

“不,你是个有远见的人。”

老杨笑了,那是许久以来的第一次真心笑容。

后来的事情,变得有些戏剧化。

县里的领导来视察灾情,得知了老杨路的故事,大为感动。他当场拍板,拨款为水口村修建一条更加宽阔坚固的防洪公路,并沿着老杨的路线延伸到周边几个村庄。

“老杨同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用自己的退休金和毕生积蓄,为村民修建了一条生命通道。”县长在村民大会上这样说道。

老杨坐在角落里,有些不好意思。他旁边是老伴儿赵淑芬,此刻正偷偷抹着眼泪。

“你总算干了件靠谱的事。”她小声说。

老杨嘿嘿一笑,伸手去牵她的手,被她躲开了,但脸上却带着笑意。

两年后,新公路通车的那天,整个水口村沸腾了。

宽阔的柏油路从村口蜿蜒而上,一直延伸到山那边的集镇。路边还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老杨路”三个大字。

老杨拄着拐杖,站在石碑前,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村民们纷纷过来和他握手,感谢他的远见卓识。

“老杨,这次你可真出名了。”有人打趣道。

老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就是想做点对的事。”

“对了,听说县里要把你的事迹写进教材,让小学生们学习呢。”

老杨连连摆手,“那可使不得,我就是个普通人。”

但在村民们眼里,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倔强固执的老杨支书,而是一个有担当、有远见的英雄。

又是一年夏天,老杨坐在自家门前的小板凳上,看着孙子孙女在院子里玩耍。

孙子从城里回来探亲,带来了一张照片。那是他们学校的新教材,里面有一篇文章,标题是《一条救命的路》,讲的正是老杨的故事。

“爷爷,我在学校里可骄傲了,老师让我给全班同学讲你的故事。”小孙子满脸自豪。

老杨摸着孙子的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

这时,阿福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包方便面,是老杨刚给他买的。

“老杨叔,我能不能也去你修的路上走走?”阿福傻乎乎地笑着。

“当然可以,那也是你修的路啊。”老杨点点头。

阿福咧嘴笑了,小心翼翼地把方便面揣进怀里,朝着山坡的方向走去。

老杨看着他的背影,又看了看远处的山路,那条曾经让他付出了那么多,又救了全村人的路。

天空很蓝,几朵白云悠闲地飘着。老杨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夏日的温暖和生命的美好。

有些路,看似迂回曲折,实则是最正确的方向。

就像他这一生。

老杨闭上眼,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在他的口袋里,有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他当年决定修路时记下的一句话:

“有些事,不能等别人来做。”

后记:

老杨去世那年,正好是新公路通车五周年。

葬礼那天,天空下着小雨,但来送行的人却格外多。不仅有全村的村民,还有县里的领导,甚至有从没见过老杨的外地人。

他们沿着”老杨路”,送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路边的石碑前,摆满了鲜花。风吹过,雨水冲刷着石碑上的”老杨路”三个字,越发清晰。

阿福站在人群的最后面,手里拿着一包方便面,那是他想送给老杨叔的。最终,他把方便面放在了老杨的墓前。

“老杨叔,我会照顾好这条路的。”阿福自言自语道。

从那以后,村民们经常看到阿福沿着老杨路来来回回地走,捡起路上的垃圾,填补被雨水冲刷出的小坑洼。

每到下雨天,他还会特意去检查路况,就像当年的老杨一样固执,一样认真。

人们说,老杨的精神,通过这条路,永远留在了水口村。

而每当新的村民问起这条路的由来,总会有人指着路边的石碑,骄傲地讲述那个关于一位倔老头和一条生命之路的故事。

来源:番茄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