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到当天19岁自闭症男孩被“请”出技校:老师说“管不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14:28 1

摘要:19岁的他,患有自闭症,智商正常,轻微社交障碍,能完整背出《出师表》,也能把青椒土豆丝切得根根分明。

自闭症学生在校园环境中的场景

01

“妈妈,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这是小宇(化名)被"请"出技校后,在回家地铁上问的第一句话。

19岁的他,患有自闭症,智商正常,轻微社交障碍,能完整背出《出师表》,也能把青椒土豆丝切得根根分明。

那天,是他梦寐以求的技校报到日。

早上7点,他穿上最干净的格子衬衫,把录取通知书贴在胸口,反复跟妈妈确认:"今天开始,我就是大学生了,对吗?"

可没想到,从踏进校门到背着空书包离开,只用了2小时17分。

02

变故发生在新生登记处。

小宇看到人多,情绪有点激动,声音不自觉拔高。

负责接待的老师皱了眉:"这孩子怎么突然大喊大叫?"

妈妈赶紧解释:"他是自闭症谱系,已经在康复机构做社交训练,不会影响课堂。"

老师没接话,只把他们带到学生处。

学生处主任开门见山:

"我们查阅了档案,孩子情况特殊,为了他和其他同学的安全,建议先回去,等学校评估完再说。"

"评估"要多久?

"不确定,快的话一两个月。"

"那学费怎么办?"

"可以全退。"

对话不到5分钟,盖章、签字、领退费,流程比高铁检票还快。

妈妈当场红了眼:"我们是正规录取,凭什么报到当天就劝退?"

对方只回了一句:"学校不是慈善机构,我们也要对两千多名学生负责。"

03

视频被同排队家长拍下,传到网上,一天冲热榜。

评论区两极:

一派愤怒——

"自闭症不是传染病,凭什么赶人?"

"教育部明文规定零拒绝,技校哪来的权力?"

另一派却"理解"学校——

"老师不是特教专业,真出意外谁负责?"

"一个班40人,谁有精力单独盯他?"

吵到最凶的那条留言,收获了3.2万赞:

"同情归同情,但让我家孩子跟他同班,我不同意。"

短短十几个字,像一把刀,扎在所有特殊孩子家长的心口。

04

真的只能"二选一"吗?

我带着疑问,采访了广州一所中专的特教融合试点。

包容性教育宣传海报

负责人李老师给我看了一张课表:

自闭症学生单独配"影子老师",每月成本3200元,由教育局、学校、公益基金三方各出1/3;

全班每月上一节"同伴互助"班会,让普通学生了解自闭症,学会在对方情绪失控时,用"安静角"和"减压卡"帮忙;

两年下来,零事故,零退学,那位最初被投诉的自闭症学生,如今成了校烘焙社的"招牌师傅"。

"不是做不到,就看学校肯不肯把'麻烦'前置。"

李老师总结。

05

我把这段经历发给劝退小宇的学校,得到的回复只有四个字:

"条件有限"。

可条件是谁创造的?

是财政?是编制?还是我们一次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默许?

小宇现在每天在家切菜、拖地、背菜谱,等待那通可能永远不会来的"评估电话"。

妈妈说,她不怪老师,"他们也只是打工人。"

她怪的是,我们口口声声喊"融合教育",却把孩子孤零零撂在起跑线外。

06

写这篇文章时,我想到《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报告》里的一组数据:

特殊教育支持活动现场

中国自闭症谱系人群超1000万,其中智商大于70的"高功能"占比接近50%。

他们完全有能力完成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却一次次被"建议转学""暂缓入学""家长陪读"挡在门外。

最后,他们只能回到卧室,继续对着平板数数、背地图、等父母老去。

那一刻,被"劝退"的不只是小宇,还有我们整个社会的良心。

07

如果你也刷到了那条视频,别只点一个"愤怒"的表情就划走。

把这篇文章转出去,@你所在地的教育局、@你孩子就读的职业学校。

问一句:

"如果今天被劝退的是你家的孩子,你还会沉默吗?"

别让"融合"停留在文件里,

别让"零拒绝"只是口号,

更别让下一个19岁少年,在地铁里小声问妈妈:

"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 END ——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来源:啊聊不见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