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一列列“钢铁驼队”驰骋亚欧丝绸黄金通道,更多“川企川造”乘“一带一路”东风走向世界,以多元姿态嵌入全球产业链。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四川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6025.7亿元,规模位列全国第8位,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超8000家。
一批产自成都的智能产品,搭乘中欧班列自成都国际铁路港启程,途经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约25日后可抵达欧洲罗兹,随后迅速被配送至欧洲多国的电子卖场。
伴随着一列列“钢铁驼队”驰骋亚欧丝绸黄金通道,更多“川企川造”乘“一带一路”东风走向世界,以多元姿态嵌入全球产业链。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四川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6025.7亿元,规模位列全国第8位,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超8000家。
在这条跨越山海的征程中,四川税务部门倾力打造“税路通·海纳百川”服务子品牌,以精准政策推送、高效退税服务和专业团队护航的实际行动,全方位拓展四川税务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的职能作用。
守护底色,共建低碳“绿色之路”
绿色代表生机,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近年来,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等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不断从愿景变为现实,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在尼泊尔群山之间,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电十局)运营的上马相迪A水电站已持续提供清洁电力近十年。该站是中资企业在尼投资的第一座水电站,年运行时长超过8000小时,累计发电超30亿千瓦时,极大缓解了尼泊尔长期面临的电力短缺困境。
这是水电十局承建的60余个国际项目之一。该公司发源于新中国第一座水电站——长寿狮子滩,成长于千年水利典范都江堰,现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电建集团旗下的全资A级子公司。
“从都江堰到厄瓜多尔CCS水电站,再到印尼巴塘水电站,我们每一项国际工程的背后,始终有税务部门专业辅导。”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面对跨境工程承包业务周期长、结算复杂等特点,都江堰市税务局组建跨境“项目长制”团队,从单证备案、申报流程到风险防控为企业各阶段梳理税务合规清单,助力企业化解涉税风险,实现跨境合规经营全周期税收保障。
“项目长制”是四川税务部门为护航涉外企业更好“走出去”,实施的定制化服务模式,通过全面梳理重点涉外企业清单,“一户一档”构建税企直联工作机制,向跨境纳税人精准推送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税收红利账单和提供国际税收确定性服务等举措,为川企“走出去”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在自身业务需要和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川企海外布局逐渐拓展。目前,水电十局已将海外业务覆盖至20个国家,推动“中国技术”走向世界;川开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也作为能源领域新秀,先后收购乌克兰卢普山尼光伏电站和尼泊尔上马相迪-1水电站,正加足马力筹备建设。
截至目前,四川已帮助南亚、中亚、欧洲、非洲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计、建设、运营70余个、装机近200万千瓦的清洁能源发电项目,为构建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驱动,共建智造“科技之路”
“这是全球首创的脑影像机器人。”今年6月,四川玄光立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吕显云带着该司研发的便携移动“小型智能机器人移动CT”亮相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获得广泛关注。
这是川企科技创新实践的缩影。技术创新带来的高附加值是企业抢抓国内外市场的利器。
新达泵阀股份是一家中外合资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北美、大洋洲、非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们顺利推进XDSN单级双吸离心泵性能优化及应用等研发项目,新品高效节能、可靠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目前市场反应良好。”据公司财务负责人肖兵介绍,近3年企业不仅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近200万元,还借助“纳税信用A计划”,向银行申请了2500万元发展资金,顺利解决因研发高投入带来的融资难问题。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仪器出口分别同比增长77.3%、119.1%、34.9%,四川外贸正加速向“技术驱动型”升级。
紧密围绕创新升级,“税路通”服务为企业再添一臂之力。
在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欧美、中东等地建立区域技术中心,税务部门及时送来跨境税收知识和政策,帮助企业动态预警国际税收风险。在广元,舒之恒鞋业有限公司打造独立研发中心,税务部门为其量身定制“一企一策”税收方案,助力企业成功拿下首个国际订单。在眉山,韩国东进在此投资建厂并深耕精密化学领域,税务部门组建外语服务团队第一时间为企业送上“跨境服务套餐包”,关于延续实施外籍个人有关津补贴个人所得税政策、支付外籍个人董事费征税规定、《非居民纳税人享受协定待遇管理办法》等资料一应俱全。
传承文化,共建川味“人文之路”
“5000万海外订单,拿下!”在第六届国际(乐山)绿茶暨峨眉山茶展销对接会上,来自马来西亚的客商因“品质好”,现场与四川龙骨山茶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花茶销售协议。
该公司今年新推出的“茶花共生”新式茶饮,巧妙融合高山绿茶的清冽与本地茉莉花、栀子花的馥郁芬香,在展会上十分吸睛。
蜀地农产,根脉绵长。曾经川茶、蜀锦、药材伴马蹄入藏滇成为民族交往纽带,如今一批批四川特色农产品承古育新,伴着醇厚的川调与鲜香跨越丝路,成为四川水土孕育的文化信使,擦亮“川香天下”的亮眼招牌。
“坚持‘跨界融合’创新与诚信经营,是产出优质产品的关键。”据四川龙骨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佳露介绍,为助力企业研发茶饮,乐山税务部门主动靠前服务,针对研发费用归集、辅助账目等风险易发点,精准提供税务合规指引,帮助企业形成“政策赋能—合规增效—创新增收”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朋友圈”,出口更多国际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四川农产品出口额达20.1亿元,增长5.7%,其中柠檬出口0.8亿元,规模列全国第一。
“我们的柠檬色泽金黄、口感细腻,常年都是出海热门单品。”在四川省维记甄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紧分拣装箱一批价值200万元的鲜果柠檬出口至菲律宾。作为资阳柠檬出口“领头羊”企业,该公司每年向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出口鲜果超万吨。
“生鲜产品最重要的是要‘保鲜’。税务部门为我司配备了首席联络员,及时帮助我们办理出口退税约243万元,让我们投入冷链物流的资金更充裕。我相信,海外订单还将保持持续增长。”对于发展前景,蒋昌维表示很有信心。
着眼成渝,共建区域“协作之路”
“主管税务部门搭建了专门的跨境税费服务团队,提供税收协定待遇协同管理服务,帮助解决信息差问题,提振了中资企业出海投资信心。”在川渝“税路通”政企交流活动中,盛新锂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代表王琪对“蜀渝译家”双语服务站的建立表示认可。
“蜀渝译家”双语服务站是川渝两地税务部门立足两地外语人才优势,通过联合培养双语服务团队、优化跨境税费咨询、强化以税资政作用、倾情服务国际交流等举措,切实为“引进来”和“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跨境税费服务。
此外,川渝两地税务部门还积极探索共同为跨境投资者提供国际税收确定性服务,通过不断扩大税收协定待遇协同管理受惠面,逐步推进国际税收协定执行标准统一,实现税收协定后续管理信息互通、结果互认。
位于广安市邻水县的四川嘉逸志友贸易有限公司是2020年6月国务院稳外贸工作座谈会视频连线的唯一一家中西部地区企业,主要面向缅甸、柬埔寨、菲律宾、俄罗斯以及中东地区、哈萨克斯坦等地出口整车、摩托车和配件,出口的摩托车曾入选柬埔寨国宾护卫、城市警察专用摩托车。
“近年来,公司充分发挥紧邻重庆的优势,深度融入重庆汽摩产业集群,并通过江海联运和铁海联运等出口,在重庆进行集转出海。2025年1—8月出口额10816万元,享受出口退税946万元。”据公司财务人员廖雪娇介绍,“川渝两地税务部门专门收集整理了公司所需的出口地税收政策指引和税收政策常见问题解答,为我们持续拓展外贸市场提供了诸多支持和帮助。”
川渝双向奔赴、步履紧凑。成都天府新区与重庆两江新区创办“江天同心”5S工作室,达州与重庆开州在关联申报、办税互认等方面加强协作,内江与重庆荣昌联合签订《跨境税费服务合作备忘录》,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开设“税路通·海纳百川”服务专窗……区域协作多点开花、积厚成势,川渝跨境税收营商环境更加稳定、透明、公平。
截至目前,四川“走出去”企业已超500家,投资经营范围覆盖全球90个国家(地区)。
潮起天府,联通世界。四川税务部门将持续依托“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深化“税路通·海纳百川”服务品牌建设,拓展服务维度,创新服务举措,助力更多川企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画卷中书写天府之国对外开放、互利共荣的新篇章。(供稿: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 周艾琳)
编辑:王海静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