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佛陀在世时,有位大富长者供养了一座庄严的精舍。
落成之日,佛陀为大众说法,开示了一个秘密:"一切咒语之中,楞严咒最为殊胜。持此咒者,若能得其真意,必能明心见性。"
在场的阿难尊者追问其中奥秘,佛陀只说了六个字,却让在座的五百罗汉都感叹不已。
两千五百年后,台湾高雄元亨寺的慧律法师,在一个不寻常的夜晚,揭示了这个尘封已久的秘密。
让我们走进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立冬刚过,台湾高雄的夜晚已经泛起了丝丝寒意。
元亨寺的大殿内,依旧燃着一盏孤灯。慧律法师正在整理一卷古老的梵夹经书,这是他收藏多年的一部《楞严经》古抄本。
"师父,送您晚茶。"小沙弥智明轻轻推开门,手中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功夫茶。
慧律法师抬起头来,目光落在案几上那卷泛黄的经书上:"智明,你知道这部经书的来历吗?"
智明摇摇头。他只知道师父平日极为珍视这卷经书,从不示人。
"这是我年轻时游学日本,在高野山一座古寺中得到的。"
慧律法师用手轻轻抚摸着经书,仿佛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这卷经书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四十年前,年轻的慧律法师远赴日本求法。在高野山的一座古寺中,他遇到了一位年过百岁的日本老僧。这位老僧是日本真言宗的高僧,精通密法。
那天深夜,老僧召慧律法师到方丈室。只见室内点着一盏青铜香炉,檀香缭绕。老僧从一个古老的木匣中取出这卷经书。
"这是一位唐朝高僧带到日本的《楞严经》抄本。"老僧说,"经中藏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记载在楞严咒的注解中。"
慧律法师接过经书,只见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楞严咒的注解。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行用朱砂写就的小字。
"这行朱砂字是什么意思?"慧律法师问道。
老僧说:"这是唐朝高僧亲笔所写。他在临终前写下这行字,说是佛陀当年亲口所传的六字秘诀。只有真正明白这六个字的人,才能参透楞远咒的奥秘。"
"那这六个字是什么?"
老僧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你可知道,为什么楞严咒被称为'咒中之王'?"
慧律法师答道:"因为此咒包含诸佛密意,能破一切邪魔外道。"
老僧摇头说:"这只是表相。楞严咒的真正奥秘,在于它能让持诵者直指本心。很多人持诵楞严咒,却不知其中真意。有人为求功德,有人为求神通,有人为求智慧。但他们都错了。"
说到这里,老僧突然问:"你听说过虚云老和尚的故事吗?"
慧律法师点头:"虚云老和尚一生修行,是近代高僧。"
老僧说:"虚云老和尚也曾习此咒。他说过,真正的修行人,不在咒语的表相上用功。楞远咒的奥秘,在于一个'心'字。"
听到这里,智明忍不住问道:"师父,那位日本老僧后来告诉您那六个字了吗?"
慧律法师的目光又落在那卷经书上:"那天晚上,老僧确实告诉了我那六个字。不过,在说出这六个字之前,他先讲了一个故事。"
原来在唐朝时,有一位禅师精通楞严咒。他云游四方,专门化解百姓的烦恼。一日,他来到一个村庄,见一户人家愁云惨淡。
原来这家的独子忽然疯癫,整日胡言乱语。禅师见状,为这孩子持诵楞远咒。诵咒时,他的心中只记着那六个字。三天后,那孩子竟然痊愈了。
村民们都说这是神通,但禅师说:"不是神通,是心通。"
后来,这位禅师在临终前,将这六个字写在了一卷《楞严经》上。这卷经书后来被带到了日本,几经辗转,就是慧律法师面前的这一卷。
"师父,那六个字到底是什么呢?"智明追问道。
就在这时,大殿的烛火突然剧烈摇晃。一阵清风吹来,那卷古老的经书自动翻开,露出了那行神秘的朱砂小字。
慧律法师深吸一口气说:"这六个字,乃是历代祖师秘传心印。若非今晚和你有缘,我本不想轻易示人。"
智明屏住呼吸,等待师父揭开这个千年之谜。只见慧律法师将那行朱砂小字指给智明看...
"无求无得无所住。"慧律法师缓缓念出这六个字。
智明一愣:"师父,这就是秘诀?"
慧律法师说:"正是。这六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楞远咒的全部精髓。无求,是不求神通感应;无得,是不执著修行境界;无所住,是不落入修行相中。"
"这六字不只是持诵楞远咒的秘诀,更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慧律法师继续说,"你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持诵楞远咒多年,却不得其要吗?就是因为他们都住在相上用功。"
"住在相上用功是什么意思?"智明不解地问。
"比如有人持咒求健康,有人持咒求平安,有人持咒求智慧。这些都是住在相上。真正的持咒,应该像那位唐朝禅师一样,心中只记着'无求无得无所住'这六个字。"
智明还是不太明白:"可是师父,如果什么都不求,那持咒还有什么用呢?"
慧律法师微笑着说:"这就是最妙的地方。《金刚经》云:'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因为无所求,反而能得到最殊胜的感应。"
"什么是最殊胜的感应?"
"不是神通,不是感应,而是能见到自己的本心。楞严咒的真正奥秘,就在于它能让人直指本心。持咒的时候,不住在咒相上,不住在音声上,不住在任何境界上,一心只念'无求无得无所住',自然能与咒心相应。"
慧律法师又说:"那位日本老僧告诉我,在唐朝时,有一位得道高僧。他多年持诵楞严咒,从不求任何感应。有一天,他突然大彻大悟,明白了一切修行的真谛。"
"他说:'多年持咒,原来一切都在这六个字中。无求,则心不被欲望所缚;无得,则心不被成就所困;无所住,则心如明月,普照大地。'"
"这六个字,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楞严咒的秘密宝藏。持咒时心中记着这六个字,不求感应感应自来,不求证悟证悟自显。"
智明若有所思:"师父,您的意思是说,持诵楞远咒最重要的不是咒语本身,而是持咒时的心念?"
"正是如此。"慧律法师说,"楞严咒有四百二十七句,句句皆是如来密意。但如果不明白这六字真谛,即使把咒语背得滚瓜烂熟,也只是徒劳。"
"反之,若能真正理解'无求无得无所住'的境界,持诵一句咒语,就能与诸佛心印相应。这才是楞严咒的真正奥秘。"
说到这里,慧律法师将那卷经书轻轻合上:"今晚和你说这些,是见你与楞远咒有缘。望你能记住这六字真谛,将来有机会也要告诉那些真正求法的人。"
智明恭敬地说:"谢谢师父开示。弟子终于明白,原来真正的修行,不在外相上用功,而在明心见性。"
夜已深沉,大殿内的烛火依旧静静燃烧。慧律法师看着案几上的那卷经书,想起当年在日本高野山的那个雪夜,那位老僧慈悲的开示。他明白,这六字秘诀不只是楞严咒的奥秘,更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法门。
修行路上,不求不得,方为究竟。一切妄念放下,一切执著放下,一切境界放下,心如明月,自然与佛心相印。这,才是楞严咒中最殊胜的感应。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