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文化承载着“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厚重底蕴。近年来,河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挖历史富矿,激活文化基因,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在融合中赋能,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谱写出
燕赵大地,文脉悠长。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文化承载着“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厚重底蕴。近年来,河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挖历史富矿,激活文化基因,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在融合中赋能,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谱写出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共振的燕赵华章。
在保护传承中赓续文脉。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河北坚持整体性、系统性、预防性保护,全方位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守护与传承。率先出台《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等法规,构建长城、大运河“1+6+1”省级规划体系,筑起法治屏障。实施河北省文物建筑数字化项目,完成987处文保单位数字信息采集,建成“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平台”。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截至5月底,全省已完成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943处的复查任务,新发现7545处,为文化基因库注入新实证。
在创新创造中激发活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河北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科技手段和活化思维激活文化生命力。数字技术赋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河北博物院“数字珍宝游”以裸眼3D重现国宝文物神韵,避暑山庄数字化复原展让古建筑在虚拟空间重生,正定古城全景VR“云游”打破时空界限,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创新传播平台让文化遗产“火起来”,“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届,“雄安非遗大会”——京津冀非遗展示活动圆满落幕,“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品牌持续擦亮,推动非遗从“老手艺”变为“新国潮”。
在深度融合中赋能发展。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河北着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赋能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精心打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推出“跟着文物游河北”“跟着非遗游河北”等主题线路,文旅深度融合引来更多游客。积极探索非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推广“非遗研学+体验消费”模式,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设非遗工坊超1000家,线上线下培训20余万人次,带动广大农村群众就业增收。2024年,全省1233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885.1亿元,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增长10.4%。
在润物无声中成风化人。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培根铸魂、化育人心。河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走进生活、浸润心灵。构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城市书房、文化名家工作室等新型载体,推出“冀图邮书”惠民项目实现图书快递到家,今年上半年开展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1.5万余场,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身边。创作文艺精品引领价值导向,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广播剧《马兰的歌声》等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开展文明实践涵养时代新风,深入推进双争活动,举办“抗战记忆 红色之旅”联合教育实践活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今日河北,古老文物融入数字浪潮,燕赵悲歌化作时代新声。从长城脚下到大运河畔,从雄安新区到太行村落,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激荡出文化强省的澎湃动能。燕赵儿女正以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与实践,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河北力量。
来源:赵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