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电池技术分析及中国上市公司布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01:45 1

摘要:BC电池(Back Contact Cell,背接触电池)是一种将电池的正负电极均设置在电池背面,正面无遮挡的高效光伏电池技术。与传统的PERC、TOPCon等电池技术相比,BC电池通过创新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光伏电池效率的显著提升和性能的全面优化。

一、行业概述:BC电池引领光伏技术新革命

1.1 BC电池基本概念与技术优势

BC电池(Back Contact Cell,背接触电池)是一种将电池的正负电极均设置在电池背面,正面无遮挡的高效光伏电池技术。与传统的PERC、TOPCon等电池技术相比,BC电池通过创新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光伏电池效率的显著提升和性能的全面优化。

BC电池的核心特点在于将电池的正负两电极均集成在电池片的背面,而电池正面无任何栅线遮挡,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光,从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这种结构设计带来了多重技术优势:

1. 高转换效率:正面无栅线遮挡,光线吸收更充分,短路电流可提升约7%,转换效率较传统电池提高1-2个百分点。BC电池理论效率极限达29.1%,几乎接近单晶硅电池的理论极限29.4%。

2. 低衰减系数:电池结构更稳定,长期使用衰减更小。隆基的BC产品衰减仅是行业标准的1/5,保证了光伏系统长期稳定的发电性能。

3. 低温度系数:在高温环境下性能更稳定,温度系数约为-0.26%/℃,优于TOPCon的-0.29%/ ℃,适合多种气候环境。

4. 美观性:正面无栅线设计,使得组件外观更加整洁美观,特别适合建筑一体化(BIPV)等高要求 场景。

5. 兼容性:BC是一种平台型技术,能与多种路线结合,如TOPCon、异质结、叠层电池等,形成TBC、HBC等复合结构。

二、BC电池技术原理与结构分析

2.1 BC电池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BC电池的核心创新在于其革命性的结构设计。与传统电池不同,BC电池将正负电极全部集成于背面,彻底消除了正面金属栅线对光线 的遮挡,使光吸收效率提升3-5%。

BC电池的基本结构从上至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减反层:提高光线的入射效率。

2. n+Si(掺磷):利用场钝化效应降低表面少子浓度,从而降低表面复合速率,同时还可以降低串联电阻,提升电子传输能力。

3. 硅基底:作为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区域。

4. p+Si(硼扩)/n++Si(磷扩):p+Si发射极能够与N型硅基底形成p-n结,有效分流载流子;n++Si与n型硅形成高低结,增强载流子的分离能力,是IBC电池的核心技术。

5. SiO2/SiNx:背面抑制 IBC太阳电池的载流子复合;正面作为减反层提高发电效率。

6. 金属电极(叉指状排列):位于电池背面,实现电流的收集和导出。

工作原理方面,BC电池通过全背面交叉电极技术实现了光伏电池设计的范式转移。光生载流子在电池内部产生后,能直接向背面移动并被收集,从而降低了光学损失,提高了光电转化效率。具体来说:

1. 光吸收:正面无栅线遮挡,光线可以充分被硅片吸收,产生电子-空穴对。

2. 载流子分离:p-n结内建电场驱动少数载流子的运动,使电子和空穴分别向电池背面的n型和p型区域移动。

3. 载流子收集:电池背面的叉指状电极结构能够高效收集电子和空穴,形成电流。

2.2 BC电池与其他电池技术的对比分析

BC电池与当前主流的PERC、TOPCon、HJT等电池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差异化特点。

效率对比 :

- BC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达到29.1%,最接近晶硅理论效率天花板29.56%。

- 量产效率方面,BC电池已达27%左右 ,而TOPCon量产效率约为25.4%,HJT约为25.6%,PERC约为23.8%。

- 实验室效率方面,HBC电池效率已达2 7.81%,代表了单结晶硅电池的最高效率水平。

结构特点对比:

- BC电池:正面无栅线,电极全部在背面,采用叉指状排列。

- TOPCon电池:正面有栅线,背面有钝化接触结构。

- HJT电池:具有非晶硅钝化层,正面和背面 都有栅线。

- PERC电池:正面有栅线,背面有钝化发射极。

性能优势对比:

- 光学性能:BC电池正面 无金属栅线遮挡,入射光子利用率提升至97.3%,同时正面反射率降低至1.5%,远低于传统电池11%的反射率水平。

- 电学性能 :BC电池通过叉指状电极设计及叠层镀膜优化,大幅度降低载流子复合效率,有效提升载流子寿命到5ms以上(常规技术约为3ms)。

- 可靠性:全背面单面焊接结合0BB技术,使BC组件在户外载荷及高低温可靠性测试中表现优异。第三方测试数据显示,BC组件 在动态机械载荷测试后的隐裂风险比常规组件降低约87%。

成本对比:

- 当前BC电池的生产成本与TOPCon的差距已控制 在5分/W以内,预计未来一年内将实现成本持平甚至更低。

- 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BC电池的非硅成本已较传统工艺下降28%, 为未来与TOPCon实现同价竞争奠定基础。

2.3 BC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及发展

BC电池作为一种平台型技术,已经形成了多种技术路线,主要包括IBC、TBC、HBC和HPBC等。

IBC(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叉指式背接触电池):

- 是BC技术的基础路线,其特点是将电池的正负电极以叉指状排列在电池背面。

- 优势在于正面无栅线遮挡 ,光线吸收更充分,转换效率更高。

- 缺点是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良率控制难度大。

TBC(TOPCon Back Contact,TOPCon背接触电池):

- 将TOPCon钝化接触技术与IBC相结合,在保留IBC正面高电流优点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开路电压。

- 结构特点是正面采用n+FSF(场选择性发射极),背面依次沉积隧穿氧化层、p+/n++掺杂多晶硅、钝化层和减反层。

- 量产效率已达27.1%,组件效率24.4%。

HBC(Heterojunction Back Contact,异质结背接触电池):

- 将HJT非晶硅钝化技术与IBC相结合,具有高质量的钝化效果。

- 正面采用氢化非晶硅(a-Si(i))作为前表面钝化层,背面依次沉积氢化非晶硅背钝化层,以及钝化层上呈叉指状分布的a-Si(p)层和a-Si(n)层。

- 实验室效率已经 达到27.81%,代表了单结晶硅电池的最高效率水平。

HPBC(Hybrid Passivated Back Contact,复合钝化背接触电池):

- 是P型TOPCon技术与IBC技术的融合结果。

- 隆基绿能选择P型与BC技术融合,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其拥有强大的P型硅片产能。

- 已推出面向分布式市场的HPBC技术产品,并投建年产30GW的HPBC电池产能。

技术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光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因其高精度和柔性加工的特性,在BC电池的制造过程中发挥 着关键作用。激光在BC电池中用于激光刻蚀、激光开槽和激光开孔等关键步骤,这些步骤对于BC电池的制造至关重要。

2. 非银金属化技术:电镀铜、0BB(无主栅)等技术的应用降低了BC电池的材料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3. 绝缘胶技术突破:解决 了组件封装中的短路风险,提高了BC组件的可靠性。

三、BC电池市场应用现状与前景

3.1 BC电池市场规模与增长 趋势

BC电池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将是BC产能的爬坡之年,BC产品真正发挥作用将会在2026年。

市场规模方面,预计2025年全球BC电池出货量将突破150GW,复合增长率超5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BC 电池产能占比有望超过70%。

市场增长驱动因素主要有:

1. 政策支持: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光伏电池技术升级 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BC电池等高效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地方政府纷纷出台补贴政策,鼓励光伏企业采用高效电池技术。

2. 技术优势:BC电池的高转换效率、低衰减系数、低温度系数和高双面率等优势逐渐得到市场认可。

3. 产业链成熟:随着设备 、材料等产业链配套的完善,BC电池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良率不断提高,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增长。

市场增长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高端市场向主流市场渗透:BC电池最初主要应用于高端分布式市场和BIPV领域,随着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正逐步向集中式地面电站市场拓展。

2. 国内外市场差异化发展:在欧洲、日本等土地稀缺地区,BC的高效率可最大化屋顶发电量 ;在中东沙漠地区,BC的抗高温和抗沙尘性能具有优势;在海上光伏等新兴领域,BC的高可靠性尤为关键。

3.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BC阵营,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行业格局可能面临重塑。

3.2 BC电池应用场景分析

BC电池凭借其高效率、美观性和可靠性等优势,在多种应用场景中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市场前景。

分布式光伏市场是BC电池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

1. 户用光伏:BC组件正面无栅线,美观性好,特别适合高端住宅和对外观要求较高的户用场景。在欧洲户用 市场,BC组件售价可较同版型TOPCon产品高出约50%。

2. 工商业屋顶:BC组件的高效率和美观性使其在工商业屋顶 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研究显示,在河南/河北光照条件下,BC组件发电量可比TOPCon高2-3%。

3. 建筑一体化(BIP V):BC组件的全黑外观和零遮挡设计完美契合BIPV需求,能够与建筑完美融合,实现美观与发电的双重功能。

集中式地面电站市场是BC电池的另一重要应用场景:

1. 大型地面电站:BC组件在大型地面电站中表现出色。在海南屯昌山地电站、广东 湛江泥土地电站、宁夏兵沟沙地电站等实证项目中,BC组件较TOPCon的发电量增益为1.39%-3.22%。

2. 水面光伏:BC组件在水面光伏项目中表现优异。CPVT烟台实证基地数据显示,BC组件在海上高腐蚀环境中的发电量较TOPCon高出3.2 2%。在泰国淡水漂浮电站项目中,BC组件同样表现出7.91%的全生命周期发电量增益。

3. 抗阴影遮挡场景:BC组件在局部遮挡场景下表现出色。在宁夏兵沟沙地电站的立柱遮挡测试中,BC组件较TOPCon的发电量增益高达33.4%;鉴衡三亚实证基地的 高温高湿环境下,局部遮挡场景的发电量增益达到32.62%。

特殊应用场景也开始采用BC电池技术:

1. 高温环境 :BC电池的低温度系数使其在高温环境下性能更稳定。在中国电研在海南进行的湿热环境自然暴晒试验中,BC组件一年后的平均衰减仅0.67%,远低于1%的行业平均水平。

2. 高海拔地区:BC电池的高效率和低衰减特性使其在高海拔、强辐射地区具有优势。

3. 农业光伏:BC组件的抗遮挡特性和高可靠性使其在农业光伏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3.3 BC组件市场表现与价值分析

BC组件在市场上表现出明显的价值优势,主要体现在功率输出、系统成本降低和投资回报提升等方面。

功率输出优势 方面,当前主流版型(1134mm*2382mm)BC组件量产效率全面突破24%,功率输出较传统TOPCon技术实现35W以上的增益 。在双面应用场景下,BC组件同样表现优异:水面场景(背面30W/m²)综合功率较TOPCon高5.4%;草地场景(背面60W/m²)高5.3%;沙戈荒场景(背面100W/m²)高5.1%。

四、中国上市公司BC电池布局分析

4.1 龙头企业BC电池布局策略与进展

4.1.1 隆基绿能:BC技术的坚定推动者

隆基绿能是BC电池技术的龙头企业,其HPBC(高效复合钝化背接触)技术已实现量产,组件效率超过25%,单瓦发电量比TOPCon高2%-3%。

技术布局方面,隆基绿能在BC领域的布局主要包括:

1. HPBC技术:即P型TOPCon技术 与IBC技术的融合,主要面向分布式市场。

2. HBC技术:即异质结背接触电池技术,已创造27.3%的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

3. HIBC技术:即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效率已达27.81%,逼近晶硅电池29.4%的理论极限。

产能规划方面,隆基绿能正加速BC产能建设:

1. 截至2025年上半年,隆基绿能已形成15GW的BC二代量产产能,预计到202 5年6月底,BC二代产能将增加到35GW,到2025年底将增加到50GW。

2. 隆基绿能规划至2025年底BC电池产能达到7 0GW,2026年国内产线将全部切换为BC产能,2027年公司BC产能有望达100GW。

3. 2025年上半年,隆基实现硅片出货量52.08GW(对外销售24.72GW),电池组件出货量41.85GW(其中组件出货量39.57GW),其中,BC组件出货 约4GW,占组件总出货的23%。

产品布局方面,隆基绿能已推出多款BC产品:

1. 2022年11月,推出基于HPBC电池技术的组件产品Hi-MO 6,共有四款分布式产品——探索家、科学家、极智家、和艺术家。

2. 2024年,推出针对集中式场景的Hi-MO 9组件产品,量产效率高达25.9%,组件功率突破700W。

3. 2025年,Hi-MO 9组件全新升级,转换效率 提升至24.8%,双面率跃升至80%以上,组件功率攀升至670W。

市场拓展方面,隆基绿能的BC组件订单覆盖国内重点发电企业及海外大型能源企业:

1. 隆基绿能的HPBC系列组件订单已累计出货30GW,储备订单规模突破40GW大关,市场版图覆盖欧洲 、中东、亚太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2. 近日在希腊签订了226MW的Hi-MO 9组件订单,这也是欧洲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 BC地面电站项目。

4.1.2 爱旭股份:ABC技术引领BC创新

爱旭股份是国内少数具备BC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其 ABC(N型背接触)组件量产效率接近26.5%,全生命周期发电量较PERC组件提升15%以上。

技术布局方面,爱旭股份的ABC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 无银化技术:全球首创光伏电池无银化技术,解决了BC类电池低成本规模化量产、双面发电、效率提升等问题。

2. 0BB技术:即无主栅技术,提高了组件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

3. 单面焊接技术:降低了 硅片隐裂风险,提高了组件的可靠性。

产能规划方面,爱旭股份正加速ABC产能建设:

1. 珠海基地10GW ABC产能 已投产;义乌基地产能规划15GW,其中8GW已满产,剩余7GW在陆续安装中;济南基地产能规划10GW,预计2025年上半年电池产能 投产。

2. 公司已在珠海建成10GW级BC电池生产线,并计划远期BC产能达到100GW。

3. 爱旭股份预计2025年实现ABC组件出货20GW以上。

产品布局方面,爱旭股份已推出多款ABC产品:

1. 基于ABC电池技术,设计并推出了多种款式的户用ABC组件,包括双玻、双面等全系列产品。

2. 推出"星云系列"轻质组件,创新应用高透光前膜、增强性前板、陷光结构, 兼具高透光(>91%)、强度高、耐湿热、耐UV、抗冰雹、防腐蚀等一系列差异化性能点。

市场表现方面,爱旭股份凭借ABC 技术的差异化优势,在2025年第二季度率先实现扭亏为盈。

4.1.3 通威股份:全面布局BC技术

通威股份作为全球硅料和电池片龙头,正积极布局BC技术。

技术布局方面,通威股份全面布局多种BC技术路线:

1. TBC技术:已拥有300MW TBC中试线,其210R-66版型批次功率达660W,获TUV莱茵认证,具备出货资质。

2. 其他BC技术 路线:积极探索其他BC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并储备了贱金属应用方案,为后续降本增效方案开拓路径。

产能规划方面,通威股份 正推进BC产能建设:

1. 在2025年SNEC光伏展期间,通威股份启动了5GW TBC产线建设,硅料成本优势显著。

ON]截至2024年年底,通威股份太阳能电池产能超150GW(TNC)、组件产能也突破了90GW。

产品布局方面,通威股份已 推出BC产品:

1. 2025年5月在德国慕尼黑的官方展会上,通威股份重磅发布了其BC产品,其外形外观基本上与隆基、爱旭相似。

2. 2025年,通威股份重磅推出TNC 2.0组件,在自主研发的908(0BB)技术、TPE技术、PolyTech、钢网印刷 四大技术助益下,双面率提升至85%,2384*1303mm标准尺寸的通威TNC-G12组件功率达到778.5W,转换效率达25.06%。

市场表现方面,通威股份在BC领域的出货量逐步增长:

1. 2025年上半年,通威股份电池销量49.89GW ,并实现累计出货量突破300GW;组件销售24.52GW,同比增长31.33%,其中海外市场销量5.08GW。

2. BC电池片由于在初步发展阶段,其出货占比仍不足1%。

4.2 二线企业BC电池布局策略与进展

4.2.1 协鑫集成:BC技术新进入者

协鑫集成作为协鑫集团旗下核心上市公司,正积极布局BC技术。

技术布局方面,协鑫集成的BC技术路线为GPC(高效背接触电池):

1. 2024年12月,发布基于BC技术的GPC2.0高效组件,功率达660W,适用于工商业与户用分布式场景。该组件通过多层渐变介质膜技术、复合型隧穿钝化接触工艺及无主栅设计,实现了量产效率27.1%、首年衰减率≤0.4%的 性能突破。

2. 技术团队正在推进GPC3.0版本研发,目标效率突破27.4%,并通过金属无银化、0BB(无主栅)等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

产能规划方面,协鑫集成正加速BC产能建设:

1. 2025年,协鑫集成计划将徐州鑫曜的部分TOPCon产 线升级为BC电池产能,初期规划产能12GW。

2. 通过技改将BC电池产能提升至28GW,与组件产能形成1:1黄金配比。

3. 2025年5月21日,协鑫集成1GW BC电池项目在芜湖市湾沚区开工。该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规划年产GPC高效太阳能电池片1 GW,并计划于2025年11月试生产。

市场布局方面,协鑫集成正拓展BC市场:

1. 协鑫集成计划通过"本土化制造+合作伙伴"模式,重点布局欧洲、中东市场。在技术适配层面,GPC2.0组件通过欧盟CE认证及TÜV莱茵低电压指令测试,其碳足迹溯源 系统更符合欧洲市场对绿色供应链的要求。

2. 协鑫集成计划将BC组件出货占比提升至15%。

4.2.2 晶澳科技:谨慎布局BC技术

晶澳科技作为国内光伏行业企业中产业链完整、结构布局协调的龙头企业之一,对BC技术持谨慎布局态度。

技术 布局方面,晶澳科技已有BC技术储备:

1. 研发重点逐渐转向BC及叠层电池方向,已有BC类电池相关技术储备。

2. 持续积极开发、研究与优化多种电池核心技术。

产能规划方面,晶澳科技正小规模试水BC产能:

1. 2025年4月29日,金 阳新能源发布公告,金阳、晶澳科技以及金石拟改造晶澳的4GW PERC产线改造成BC产线。

2. 晶澳科技的重点仍集中在N型TOP Con技术的量产上,尚未公布BC电池的具体量产时间,BC电池尚未进入大规模产能规划,但被列为长期技术储备方向。

产品布局 方面,晶澳科技尚未大规模推出BC产品:

1. 晶澳科技的N型倍秀(Bycium+)电池量产效率最高达27%。

2. 截至20 25年6月底,晶澳科技210组件累计出货量超200GW。

市场表现方面,晶澳科技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不佳:

1.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39.05亿元,同比下降36.0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25.8亿元,上年同期亏损 8.74亿元,亏损扩大195%。

2. 光伏组件营收为217.77亿元,占总营收的91.1%,毛利率为-5.98%,同比减少3 8.35%。

4.2.3 天合光能:技术储备为主

天合光能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企业,在BC技术方面以技术储备为主。

技术布局方面,天合光能已开展BC技术研发:

1. 2023年发布Hi-MO BC电池,效率27.1%,计划2025年量产。

2. 天合光能N型TOPCon技术平台实现全面量产突破,应用i-TOPCon Ultra技术的至尊N型系列组件产品功率进一步 提升,引领行业迈入TOPCon 2.0时代。

产能规划方面,天合光能尚未大规模布局BC产能:

1. 天合光能证券部工作人员曾向媒体表示,"目前公司在BC电池方面已有相关技术储备,投入方面具体还是要看性价比,目前主要聚焦TOPCon,这还是公司综合考虑 下最具性价比的技术路线。"。

2. 天合光能拥有8GW的BC电池产能,与分布式光伏场景兼容性良好。

产品布局方面,天合光能尚未大规模推出BC产品:

1. 在钙钛矿/晶体硅叠层领域,天合光能自主研发的210mm半片工业级电池尺寸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太阳电池先后创造了31.1%、32.2%的世界纪录效率;210mm半片叠层电池集成面积为1185cm²的实验室叠层组件效率达到 30.6%。

2. 天合光能在本报告期内,新增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高效率、稳定的大面积钙钛矿/硅 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与技术研发项目,项目执行期限为2023年至2025年。

市场表现方面,天合光能2025年上半年业绩下滑:

1.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310.56亿元,同比下滑27.7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9.18亿元, 同比减少654.47%。

2. 报告期内,公司组件出货量超32GW。

4.3 BC产业链配套企业布局分析

4.3.1 设备制造企业

BC电池的生产需要高精度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包括高精度的光刻机、刻蚀机、镀膜机等。这些设备的价格昂贵 ,技术投入大,增加了生产的难度和成本。

激光设备企业是BC电池产业链中最重要的配套企业之一:

1. 帝尔激光:

- 是国内光伏激光设备龙头,其研发的BC电池激光微蚀刻系列设备实现大面积高精细化蚀刻,替代传统的光刻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 激光转印设备大幅节约银浆耗量、提升印刷一致性,降低栅线遮光面积、破片率等。

- 帝尔激光率先实现BC激光设备的规模化交付,并取得头部公司的全部量产订单。

- BC电池激光设备单GW价值量从TOPCon的500万元/GW提升至BC中的 5000-6000万元/GW,激光龙头公司弹性较大。

2. 海目星:

- 在BC、TOPCon、电镀等新技术领域均有布局,其BC产品已实现技术突破。

- 开发了BC电池大光斑激光开膜设备,实现快速、低损、高效去膜的工艺突破,已在部分客户端 进行批量验证。

- 被视为行业低谷期的低成本扩张策略,旨在优化供应链稳定性并提升市场份额。

3. 英诺激光:

- 开发了XBC激光图形化设备,采用自主研发的激光器和工艺,应用于XBC电池的PSG开膜与BSG开膜。

- 该设备使用双 轨镜像结构,配置两套独立的激光加工系统,具备较高的生产灵活性。

4. 联赢激光:

- 开发了BC类电池激光开膜设备 ,采用超快激光对各类掩膜层的高速精密刻蚀,同时对基底无损伤或损伤较小,实现高效背接触电池(XBC)的图形化工业化生产。

5. 拉普拉斯:

- BC设备核心供应商,单GW价值量占比近50%。

- 开发了xBC电池激光开膜设备,采用特殊光路设计实现高速高效开膜,有效控制电池片图形化的精度;可以兼容N型硅或者P型硅衬底;可以降低电池片背面金属的线电阻,同时提高接触能力,具备 极致电学+钝化能力。

镀膜设备企业也是BC电池生产的关键设备供应商:

1. 捷佳伟创:

- 在TOPCon、HJT、IBC等多技术路线上均有布局,推出了具有性价比优势的设备,并已获得相关订单。

- 随着BC技术的普及,捷佳伟创的 薄膜沉积设备(如ALD设备)需求将显著增加。

2. 迈为股份:

- 提供BC电池核心设备——激光开槽机与丝网印刷机,市占率超70%。

- 2023年BC设备订单同比+300%,2024年确认收入后将拉动2025年业绩。

- 独创 "激光转印"工艺,适配薄片化趋势,良品率达95%+。

串焊机设备企业也在BC电池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1. 奥特维等企业为BC电池提供专用串焊机,单GW串焊机设备价值量为1500万元,2025年BC电池扩产将带动串焊机需求达7.8亿元, 再加上TOPCon设备的迭代需求,订单源源不断。

4.3.2 材料供应企业

BC电池对材料的要求较高,特别是银浆、封装材料、绝缘胶等关键材料。

银浆企业在BC电池中扮演重要角色:

1. 帝科股份:

- 是国内首家提供 BC电池浆料的金属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已与多家龙头客户合作开发迭代浆料产品。

- BC电池银浆供应商,能覆盖30GW产能需求 。

2. 聚和材料:

- BC电池银浆供应商,市场份额较大。

- 随着BC电池产能扩张,业务量有望大幅增长。

封装材料企业也在BC电池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1. 福斯特:

- 全球光伏封装材料龙头企业,为BC电池提供封装材料。

- 作为隆基和爱旭BC类电池封装材料最大的供应商,拥有BC专用的POE胶膜产品。

- 提供绝缘胶 等辅助封装材料,满足BC电池封装需求。

- 推出BC专用白色胶膜,反射率提升至90%,2025年出货量或占其总胶膜量的15%。

2. 海优新材:

- 光伏胶膜龙头企业,为BC电池组件提供胶膜产品。

- 开发低水氧阻隔层(EVOE )胶膜,延长BC组件寿命至30年,2025年市占率或升至18%。

- 2024年产能达15亿㎡,全球第一,深度受益需求爆发。

3. 赛伍技术:

- 主要产品是光伏背板、封装胶膜、侧板绝缘膜和电芯壳体保护膜。

- 黑色高反光背板可 应用于BC组件,并已实现批量出货。

- 封装胶膜等产品满足BC电池封装需求。

绝缘材料企业是BC电池的特色材料供应商:

1. 广信材料:

- BC电池用光伏绝缘胶的主要供应商,其产品已实现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放量。

- 作为增量绝缘胶核心供应商,受益于BC电池产能扩张。

焊带企业也在BC电池中发挥重要作用:

1. 宇邦新材:

- BC组件为单面焊接,焊接应力造成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电池片翘曲,因此焊带结构需要做出相应变化,加工难度提高。

- 头部焊带企业针对BC推出多层复合焊带,进一步降低BC焊带成本。

- 2025年,BC焊带市场需求约20亿元,宇邦 新材市场占有率有望超40%。

其他材料企业也在BC电池产业链中有所布局:

1. 博迁新材:

- 铜浆无 银化卡位领先企业,在BC电池金属化方案中具有优势。

2. 博菲电气:

- 在BC电池材料领域有布局。

4.3.3 辅材及其他配套企业

除了设备和材料企业外,BC电池产业链还包括硅片、边框、接线盒等辅材及其他配套企业。

硅片企业为BC电池提供基础材料:

1. TCL中环:

- 与Maxeon前身SunPower公司自2012年便开始合作,并于2020年参股分立的Maxeon公司。

- Maxeon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483项专利和412项待颁发的专利申请,并11次打破世界纪录。

- TCL中环表示,基于Maxeon公司拥有的IBC技术、叠瓦组件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全球化的商业竞争优势。

- TCL中环直接表态,BC技术是重要方向,不同区域已有溢价的优势,未来 全力冲刺BC的产品线。

边框企业也在BC电池组件中发挥作用:

1. 海达股份:

- 江阴海达新能源材料 有限公司签约加入隆基"众行者计划",成为BC生态的重要成员。

其他配套企业也在BC电池产业链中有所布局:

1. 石金科技:

- 与隆基在石墨舟联合开发方面既实现了降本提效,又增加了石金科技的新增业务收入,在热场协同创新方面实现耗材 模块化、生产标准化,推动行业节能减排。

2. 宝钢股份:

- 与隆基研发高强钢边框替代铝边框,提质降本,与隆基共 塑零碳未来的材料基石。

3. 杭州福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与隆基协同攻关高反黑背板技术及其他光学材料, 开发出适配工商业、户用等场景的BC组件解决方案。

4.4 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

BC电池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和生态构建。目前,以隆基绿能为首的企业正积极构建BC电池生态。

产业链协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协同:上游硅片企业通过拉晶技术革新,为BC电池提供了少子寿命更高、电阻率更均匀的硅片;设备厂商开发的激光图形化装备使BC生产成本 大幅降低;材料领域的绝缘胶、专用浆料等创新解决了BC组件的封装难题。

2. 产能协同:电池企业与组件企业、设备企业、材料企业之间形成产能匹配,确保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

3. 市场协同:上下游企业共同开拓市场,推动BC电池的应用和普及。

生态构建方面,隆基绿能率先发起BC生态建设:

1. 2023年9月,隆基正式启动BC生态圈建设。截至2025年5月底, 隆基已累计与全球191家生态伙伴展开技术对接,与44家合作方达成55项合作,涉及硅片、电池、组件、材料、设备等多环节。

2. 在2025 BC生态创新峰会上,拉普拉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星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阴海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签约加入隆基 "众行者计划",成为BC生态的重要成员,全球BC生态协同创新中心同日揭牌。

协同模式创新方面,行业正在探索新的合作机制 :

1. "独行者快,众行者远":隆基绿能董事长李振国道出了隆基BC生态圈建设的初衷,称这是"对未来产业协作模式的邀约"。

2. 强排他性合作:对于在关键技术上拒绝选别站、想为全行业"交钥匙"的供应商,隆基现在敬而远之。双方的强排他性合作 催生了收益上的强锁定。

3. 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约定在较长时间内对创新技术实施保护,不向第三方分享核心工艺,以此引导行业 向有序竞争转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生态挑战方面,BC电池产业链仍面临一些问题:

ON]工艺复杂:BC电池制造的难度挑战较大,对硅片质量要求更高。

2. 成本较高:BC电池的成本仍然高于TOPCon,需要 进一步降本。

3. 产业链配套不全:BC电池的产业链配套尚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关键材料和设备的供应还不够稳定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由AI生成,涉及的信息、数据均来源于公开市场或行业研究整理,仅供参考,相关数据与分析的准确性、完整性需由读者自行审慎分辨。本文内容仅为信息参考与分析探讨,不构成任何针对个股的买卖操作建议,亦不承担因据此决策所产生的任何风险与责任。)

来源:菜鸟股市成长之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