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朋友圈总有人发这类励志短句,有的还配茶照片。其实这跟喝茶的历史有关。古代人喝茶讲究多,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但网上有人考证过,宋代就有类似的说法。不过现在发这些话的人,大部分是想给自己和朋友打气。
人生如茶苦口甘甜
最近朋友圈总有人发这类励志短句,有的还配茶照片。其实这跟喝茶的历史有关。古代人喝茶讲究多,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但网上有人考证过,宋代就有类似的说法。不过现在发这些话的人,大部分是想给自己和朋友打气。
有专家说这可能跟大家压力大有关。比如我同学去年工作后,每天早上都会发这种话提醒自己。他自己说虽然有时候觉得假,但看到别人发的,心里踏实点。
最近还有个调查显示,发早安话最多的时段是凌晨四五点。我室友就是这么干的,说提前发能省时间。有意思的是,发的人这么多,但很少有人认真看内容。有次我故意把"苦后回甘"改成"苦后更苦",点赞数反而更多,估计大家就随便点个赞。
还有人研究发这些话的心理。比如发"心若向阳"这类的,可能因为现在年轻人更在意别人看法。像我表姐在公司开会前就爱转发这类,领导看到会觉得她积极。但背地里她跟我说"这些话听着虚,不过场面话总得说"。
现在还有人在用新技术玩这些话。比如有个APP能把早安话变成语音,自动加音乐效果。开发这软件的小哥说,用户主要是一些主播,他们直播前播放这些能营造氛围。
有意思的是,有些地方把这当生意做。杭州有家茶馆专门教怎么结合早安话卖茶,收费两千多一天。老师说学员大部分是想创业的人,他们觉得这样能显得有文化。不过我同学去听过,说就是让大家对着茶杯朗诵,感觉没必要。
最近还有争议。网上有帖子吐槽这些话太假,说现实里谁真遇到大事不会躲?但反对的人也不少,他们觉得至少能让人开心一会儿。就像我奶奶常说"人活一口气",可能这就是种安慰吧。
说到科技影响,现在AI能自动生成这种话。有公司推出聊天机器人,设定好模板,凌晨四点自动发。程序员朋友说这功能最受欢迎,客户说比人工还省钱。不过有时候出错,比如把"阴霾自散"写成"阴天自散",闹过不少笑话。
前两天看到报道,说有学校把早安话教育当成心理课内容。老师让学生互相发鼓励信息,说能培养同理心。但学生私下议论,觉得形式主义,反正大家都习惯了。
现在连游戏里也开始用了。有款社交游戏设定,每天发固定话术能获得积分。玩家吐槽这像完成任务,但还是在玩,因为能赢道具。设计者说这叫互动激励,心理学原理。
我观察到很多人转这类话其实挺随意。比如我家隔壁大叔根本不用智能手机,但他女儿每天帮他发"步履从容",说这是老人要面子。大叔自己说看不懂,但看到朋友圈有人夸,还挺开心。
最近还有新趋势,早安话开始本土化。比如东北版改成"人生似煮大碴子粥,得先糊再香",评论区有人说接地气,也有人觉得搞笑。发这内容的账号粉丝涨得快,运营说这是接地气战略。
有调查说这类内容传播快全靠情绪共鸣。比如"拥抱当下"这种话,年轻人转发多,可能因为生活节奏太快,想找点停顿。就像我晚上熬夜复习前,也会随手发个"平和之心",虽然马上继续看书。
现在连商家都蹭热度。有奶茶店推出"回甘特调",菜单上全是这些鸡汤文案。顾客说味道一般,但拍照发朋友圈好用。老板算过账,这招让销量涨两成,成本没增加。
有意思的是,就算知道这些话可能假,人们还是在用。就像我姐夫总说"阴霾自散"治不好抑郁,但他说听到这话至少想起过去克服困难的事。这可能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总之这些早安话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大家习惯了就存在。有人觉得虚伪,有人觉得温暖,可能就是这么回事。发完这些话,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日子照旧。标题:早安话为啥人人都发?从茶文化到AI自动发,这些事你可能不知道
来源:荷花听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