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着补刀,“日本人占领北京没烧故宫,是不是说明他们没想象中坏?
“老戏骨”翻车,只用了一条微博。
2019年4月,赵立新问:“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接着补刀,“日本人占领北京没烧故宫,是不是说明他们没想象中坏?
”两句话,热搜直接爆掉。
网友炸锅,官媒下场,账号一夜蒸发,待播剧全换脸。
从“叔圈顶流”到全网查无此人,前后不到72小时。
很多人只记得他“嘴瓢”,却忘了他曾经的履历有多硬:中戏保送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苏联解体后转去瑞典,成了瑞典国家大剧院首位华裔演员,拿的是瑞典国籍。
回国后在中戏教书, multilingual演技被吹成“行走的语言播放器”,《声临其境》一句俄语台词圈粉无数。
结果一手好牌,被两句历史脑洞打得稀烂。
圆明园到底怎么烧的?
课本上写“1860年英法联军纵火”,但细节更扎心:当时联军先抢,抢不走就砸,砸完怕清军反扑,干脆一把火烧了三天三夜。
园子里藏着乾隆收藏的《四库全书》副本、郎世宁绘制的铜版画、十二生肖兽首……烧完的灰烬里,还能捡到熔化的金屑。
这不是简单的“战争行为”,是奔着文化断根去的。
后来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光拍卖行能查到的就有150万件,实际数字没人敢估。
至于故宫为什么没被日军烧毁?
不是日军仁慈,而是1937年他们忙着南下打南京,故宫文物早在1933年就装箱南迁了。1.9万箱文物辗转大半个中国,火车、卡车、甚至人力板车,走了两万多公里,愣是没丢一件。
日军没烧到空城,就成了赵立新口中的“证据”,属实离谱。
更魔幻的是,赵立新翻车那天,微博实时广场里,有人贴出他2011年的采访:“演员别碰政治,容易死得快。
”八年后,精准应验。
网友扒出他瑞典国籍,嘲讽“外国人教中国人爱日本”,情绪直接拉满。
官媒点名后,平台连夜销号,待播剧《南烟斋笔录》AI换脸成周一围,连累片方追加投资八位数。
这事给所有公众人物提了个醒:历史不是脑洞素材库。
你可以不懂,但别乱说。
尤其在中国,圆明园和南京大屠杀一样,属于民族情绪的“高压线”,碰一下就是社会性死亡。
赵立新不是第一个翻车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之前某脱口秀演员拿抗美援朝玩梗,线下演出当场被观众录音举报,第二天就暂停营业整顿。
普通人能学到啥?
三点:第一,社交媒体不是客厅,是广场,说话前过脑;第二,历史话题别玩“理中客”,容易翻车;第三,真好奇,先去翻翻档案。
比如圆明园被烧,英国《泰晤士报》当年报道标题是《北京的报复》,原文写得明明白白:“我们以最文明的方式,毁灭了最野蛮的遗迹。
”——你看,连侵略者都没给自己洗地。
赵立新现在偶尔被拍到在话剧团演小角色,观众席稀稀拉拉。
有娱记问他后悔吗?
他摇头:“我只是问了问题。
”但历史从不回答假设,只记录结果。
来源:山谷怡然听泉的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