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OWS傅伟峰:破局海外边缘云蓝海,三年收入暴涨39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13:33 1

摘要:当全球边缘计算市场进入爆发期,传统云厂商还在为数据安全、低时延需求挠头时,傅伟峰已经带着OWS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出海路——从Zenlayer这样的边缘云大厂离职创业,三年间将收入从76万美金做到近3000万美金,团队仅50余人却服务了腾讯、百度等头部出海企业。

当全球边缘计算市场进入爆发期,传统云厂商还在为数据安全、低时延需求挠头时,傅伟峰已经带着OWS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出海路——从Zenlayer这样的边缘云大厂离职创业,三年间将收入从76万美金做到近3000万美金,团队仅50余人却服务了腾讯、百度等头部出海企业。

这位深耕边缘云领域十余年的创业者,究竟如何看透海外市场的痛点?又靠什么在AWS、阿里云的夹击中撕开缺口?在第十一届全球边缘计算大会期间,通信世界网记者与OWS创始人兼CEO傅伟峰深度对话,解码这家创业公司的“边缘破局术”。

全球边缘云市场的爆发是必然,但传统云厂商接不住这个需求。傅伟峰的创业决策,始于对行业痛点的敏锐感知。

他口中的“接不住”,藏着三层矛盾:一是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缺口——主流云厂商的资源集中在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连基本的光纤覆盖都不足,部分区域只能靠卫星通讯,延迟波动常超200ms;二是本地化服务的刚性需求——海外企业对数据本地化处理的要求越来越严,但传统云架构难以适配不同国家的合规规则;三是低时延需求的激增——5G、AIoT、实时直播等应用普及后,用户对延迟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传统中心化云的“远距离传输”根本满足不了。

2021年前后,傅伟峰觉得“时机到了”:行业有痛点、自己有经验、团队有能力,不如做一家真正聚焦海外边缘云的公司。于是创办聚焦该领域的 OWS;OWS 取自 Octopus Web Services 首字母,既因 “八爪鱼” 八条腕足各带神经元、可独立运算的特性,恰是边缘计算核心优势的生动隐喻,也借鉴 AWS(Amazon Web Services)的全球化服务模式,立志成为服务全球用户的顶尖企业,因此 OWS 从诞生起就定下三大目标做全球化的智能底座、做合规先行的服务商、做 AI 原生的边缘架构。

最关键的一步,是他拍板“先建节点再找客户”——在很多创业者纠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时,OWS花了一年多时间在全球10多个城市部署边缘节点,两年内拓展到30多个国家,如今已覆盖60多个城市。

“客户要测试迪拜节点,你不能说‘等一个月’,必须马上能交付。”傅伟峰说,正是这个“反常识”的决策,让OWS在初期就抓住了大客户的信任。

海外边缘云市场从来不是一块好啃的蛋糕——网络碎片化、合规复杂性、资源调度低效。而OWS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是针对这三大痛点的技术破局。

网络碎片化是海外网络基础设施的最大痛点,东南亚某直播平台曾遇到一个棘手问题:高峰时段用户卡顿率超15%,原因是当地网络依赖卫星链路,延迟波动大。OWS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套智能流量调度系统——通过自研的算力调度算法,AI能实时预测流量热点,自动把直播内容推流到就近的边缘节点。

“传统方案是‘被动响应’,流量来了再调资源;我们是‘主动预判’,提前把资源备在用户身边。”傅伟峰透露,这套系统让该平台的卡顿率直接降到1%,延迟比原来低了40%。如今在东南亚、中东等网络薄弱区域,OWS的多链路混合接入(支持SD-WAN、5G、卫星)还能应对突发状况——比如物流车队在偏远地区行驶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光纤或卫星网络,确保定位数据不中断。

合规也是跨境企业最重要的关注点,全球72%的企业因合规顾虑拒绝跨境云服务。巴西要求金融数据必须本地存储,印尼限制跨境数据流动,欧盟GDPR对数据出境零容忍——不同国家的合规规则,曾让不少出海企业“不敢传数据”。OWS的解法是合规沙箱技术:用容器化隔离和加密计算,把数据"锁"在本地边缘节点,同时只同步处理结果,不传输原始数据。

例如,某跨境电商在欧盟和中东的用户下单后,订单数据会留在当地边缘节点完成风控分析,只有“风控通过”的结果会同步到总部云,既符合欧盟、中东的合规要求,又不影响总部的订单管理。更高效的是,OWS还做了合规自动化框架——某金融客户要部署节点,只需在可视化界面选好合规策略,系统5分钟就能生成符合当地法规的部署模板,省去了传统模式下几个月的审计时间。

电商大促是边缘计算的“压力测试”。“传统边缘依赖人工配置,大促时负载一上来就崩;我们的节点能实现‘故障自愈’,不用人盯。”傅伟峰解释,这套架构的核心是把边缘节点变成"可灵活调度的积木",流量高峰时自动扩容,节点故障时自动补位,资源利用率比传统方案提升了30%。

OWS的差异化从来不只是技术,傅伟峰把一半的成功归功于“超预期的服务”从项目初期的需求咨询、方案设计,到中期的部署交付,再到后期的月度运维汇报,OWS全程跟进。

“某制造业在多个国家有工厂,我们不仅帮他部署边缘节点,还每月出一份设备运行报告,连能耗数据都帮他分析。”傅伟峰透露,为了避免“服务靠人堆”,OWS还把AI用到了内部——财务查收入数据不用拉报表,问一下企业内部自部署的大模型就能秒出结果;客户的运维报告也能自动生成,工程师只需要处理异常问题。

这种“技术+服务”的组合,让OWS在巨头环伺中站稳了脚跟。如今,国内游戏大厂用它解决海外玩家延迟问题,甚至一些传统云厂商也会找OWS合作——因为OWS的边缘节点“足够靠近用户”,而这正是传统云厂商的短板。

回忆三年创业路,傅伟峰坦言最棘手的挑战集中在三个方面:资源、品牌、人才。

资源瓶颈是第一道坎。自建边缘节点需要大量资金,更难的是打通海外电信运营商的链路——英国电信曾要求“年收入1亿美金以上才能成为其客户”,OWS花了半年时间,通过“既买它的服务,也卖它边缘解决方案”的合作模式,才突破这个门槛;在海外拿运营牌照时,没有中介可找,团队只能带着业务模式、订单合同一遍遍沟通,需要耗时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才拿到资质。

品牌信任是更大的考验。初期面对客户,对方总会问:“那么大厂商都做边缘云,我为什么选你?”傅伟峰的答案是“更聚焦、更灵活”——巨头的边缘业务是“附加项”,OWS是“核心项”,能快速响应客户的定制需求。比如某直播平台要在中东做本地化部署,OWS两周就拿出了方案,而巨头的流程需要两个月。

人才短缺则是行业共性问题。边缘计算需要懂网络、存储、AI、低时延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在市场上“一才难求”。OWS的解法是“内部培养”——招有云计算或网络基础的人,通过项目实战教他们边缘技术,如今团队核心技术成员大多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这些挑战没有挡住OWS的成长:从2021年12人团队、76万美金收入,到2023年50余人团队、2991万美金收入,三年间收入增长39倍,且没有依赖"人海战术"。傅伟峰说,核心是"用技术提效"——能用系统解决的问题,绝不靠人堆;能用AI优化的流程,绝不留手动环节。

谈及未来,傅伟峰清醒地认识到卷价格、卷服务只是短期策略,长期必须靠技术壁垒和生态。OWS的下一步规划,已经瞄准了三个方向。

第一是更边缘的技术部署。不同于现在"城市级"的边缘节点,OWS计划把GPU的算力直接部署到工厂车间、企业园区——比如在智能制造场景中,芯片能实时采集生产线数据,边缘节点本地处理后直接控制设备,响应延迟从15ms再降到5ms以内。

第二是更完整的生态服务。傅伟峰不想只做“边缘算力供应商”,而是要变成“出海企业的技术伙伴”——比如为初创出海公司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不仅提供边缘算力,还打通上下游为出海企业提供应用服务,例如企业ERP、企业网盘、内部大模型知识库等,让企业不用自建IT团队就能开展海外业务。

第三是更深化的行业聚焦。OWS计划把重心放在三个领域:智能制造(实时设备监控、缺陷检测)、自动驾驶(低时延数据传输)、元宇宙/VR(高带宽内容分发)。“这些领域对边缘计算的需求最刚性,也最能体现我们的技术价值。”傅伟峰说。

采访最后,傅伟峰提到一个细节:OWS的愿景是“以遍布世界的算力驱动未来”,现在团队每次部署新节点,都会在地图上做一个标记——如今那张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已经连成了一张网,覆盖了全球主要地区。

在他看来,全球边缘计算的下一个十年,核心是“从节点到网络,从算力到价值”——不再是孤立的边缘节点,而是互联互通的智能网络;不再是单纯的算力输出,而是为企业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价值服务。

“中国企业出海还在加速,边缘计算是他们的基础设施刚需。”傅伟峰说,OWS要做的,就是成为这波出海浪潮的“技术摆渡人”,用更灵活的边缘架构、更合规的解决方案、更贴近用户的算力网络,帮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走得更稳、跑得更快。

从大厂高管到创业先锋,傅伟峰和OWS的故事,或许正是中国边缘计算企业出海的一个缩影——不畏惧巨头,不盲从流量,而是靠技术创新和用户价值,在全球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来源:边缘计算社区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