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职场初探或情海浮沉时,26岁的李月汝已经把“人生副本”调到地狱难度——养伤期间悄悄谈下一家欧洲女篮俱乐部,转身又在直播里轻描淡写抛出“我单身,结婚才官宣”。
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职场初探或情海浮沉时,26岁的李月汝已经把“人生副本”调到地狱难度——养伤期间悄悄谈下一家欧洲女篮俱乐部,转身又在直播里轻描淡写抛出“我单身,结婚才官宣”。
一边是数千万级别的收购谈判,一边是全网催婚的姨妈舅舅,她却用一句“篮球才是我第一男朋友”把节奏牢牢控在自己手里。
9月8日晚,李月汝团队在直播里扔出炸弹:正在推进收购一支土超/法甲级别的女篮俱乐部。
熟悉欧洲篮球行情的媒体粗算,这类俱乐部股权加后续运营起码几千万人民币起步,而WNBA顶薪才20余万美元,WCBA顶薪不过几百万人民币,靠工资绝无可能。
谜底很快揭开——背后站着资本与家族基金,她本人则全程参与估值、尽调、谈判,连养伤康复表都与尽调时间表并排贴在更衣室更衣柜。
付政浩等业内人士把此举比作“2009年姚明拄拐接管上海”的翻版:同样重伤赛季报销,同样趁静养期完成身份跃迁。
不同的是,姚明回归的是母队情怀,李月汝瞄准的是“帮更多中国孩子走出去”。她给潜在投资人展示的PPT里,第一页不是回报率,而是“2025-2028年为至少12名中国球员提供欧洲正式合同”。
过去中国女篮留洋只有两条路:
一是国家队放人+WNBA选秀,名额屈指可数;
二是经纪人私人关系联系到短期外租,随时可能被裁。
李月汝自己吃过亏——2023年临时转会土耳其贝西克塔斯,季后赛前被“友情裁员”,行李还在酒店大堂,航班却已取消。
“拥有自己的俱乐部,才能把试训权、签约权、培养计划写进章程。”她在私下饭局透露,未来三年将预留至少4个亚洲外援名额给中国大陆球员,合同期不少于两年,并配备双语教练、营养师与学业辅导。
换句话说,她要用资本给自己人开一个“后门”,把“人情留洋”变成“制度留洋”。
就在收购消息霸榜热搜同一天,李月汝在粉丝群随口一句“目前单身,有对象也不会公开,等领证再说”成功分流一半热度。
前任赵义明被考古,男篮一众单身帅哥被拉郎配,她却把话题拉回球场:“别急着给我组CP,先给我组阵容。”
媒体人调侃:当女运动员达到“老板”级别,婚恋市场反而静音——传统“男强女弱”配对逻辑失效,敢追的人需要更强大的心脏与资产表。
李月汝的应对是“把神秘进行到底”:比赛日封闭训练,商业谈判完连夜飞回康复中心,社交账号只发健身房与会议室定位。
她给闺蜜的微信语音里笑称:“等我婚礼邀请函,直接当彩蛋发。”
目前谈判已进入报价阶段的俱乐部拥有欧冠女资格赛席位,上赛季平均上座率3500人,电视转播覆盖17国。
李月汝团队计划引入中国赞助商填补胸前广告,用中文元素做周末主题日,把主场城市变成“中国球迷欧洲打卡点”。
更深远的布局写在《可行性报告》最后一页:2028年洛杉矶奥运周期,国家队内线“三叉戟”——李月汝、韩旭、张子宇——将年满30、28、21岁,如果三人都有两年以上欧洲顶级联赛经历,中国女篮平均高度与对抗等级将直接对标美国、法国。
她收购俱乐部的一小步,被描述成“国家队战斗力续航”的一大步。
当然,质疑声从未缺席:
欧洲女篮俱乐部普遍亏损,每年需追加投入200–300万欧元,资本耐心有多久?球员兼老板,双重身份会否引发更衣室矛盾?土超、法甲限薪帽逐年下调,中国球员若达不到主力水平,依旧难上场。李月汝的回应简单直接——“先让第一个孩子打上球,再谈第二个。”她已个人出资设立300万美元专项基金,专门补贴中国球员薪水差额,确保她们与欧洲同位置球员同工同酬。“我不靠球队赚钱,靠它赚未来。”
从广东女篮青训到WNBA,再到拄拐谈收购,李月汝把个人生涯曲线硬生生掰成中国女篮的上升通道。26岁的她说:“我不想等退役后做名宿,我想现在就铺跑道。”
于是,我们即将在不久的将来看到这样一幕:某位19岁的二轮新秀,背着国产运动品牌包,踏出机场就有中文标识接站,训练场边站着前世界级中锋、现球队老板李月汝,亲自示范低位脚步。
那一刻,人们会明白,这位26岁姑娘用一笔收购,把“留洋”从孤独的探险变成可以复制的日常。
至于爱情?她早把答案写进战术板“先打好这场挡拆,下一个回合的事,下一个回合再说。”
来源:球场双料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