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踏入龙山湖小学,仿佛步入了一个牡丹的王国。学校精心引进菏泽牡丹与洛阳牡丹两大流派,致力于打造独一无二的校园景观。菏泽牡丹,素有 “曹州牡丹甲天下” 的美誉,以其九大色系、千余品种的富丽堂皇而闻名遐迩。每到花期,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黄的赛金,各种颜色交
一、校园牡丹景观: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一)南北牡丹共绽芳华
踏入龙山湖小学,仿佛步入了一个牡丹的王国。学校精心引进菏泽牡丹与洛阳牡丹两大流派,致力于打造独一无二的校园景观。菏泽牡丹,素有 “曹州牡丹甲天下” 的美誉,以其九大色系、千余品种的富丽堂皇而闻名遐迩。每到花期,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黄的赛金,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赵粉” 温柔婉约,散发着甜美气息,初开时花为粉红色,盛开至将谢为粉白色,花朵硕大,清香宜人;“状元红” 色彩鲜艳、热烈奔放,作为红色系牡丹的代表品种,犹如古代中状元者所戴红花般明艳。
而洛阳牡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千年帝都” 的历史积淀。自东汉时期牡丹在洛阳开始栽培,历经南北朝的兴起,唐代的繁盛,宋代的鼎盛,洛阳牡丹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校园里,“魏紫” 状如皇冠,层叠高耸,端庄大方,素有 “花后” 美称;“姚黄” 以端庄大气的花色和丰盈的花姿著称,被誉为 “花王” 。除了这些传统名品,学校还引入了 “海黄”“冠世墨玉” 等新品种。“海黄” 那明黄色的花朵,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洒下的一片光辉;“冠世墨玉” 则黑中透红,神秘莫测,独具魅力,给人一种高贵而庄重的感觉。这些牡丹品种相互映衬,形成 “一园览尽天下牡丹” 的视觉盛宴,让师生们无需远足,便能领略到各地牡丹的独特风采。
(二)芍药套种的生态智慧
在龙山湖小学的牡丹园中,细心的人会发现牡丹与芍药巧妙地套种在一起,这背后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和美学考量。学校采用 “牡丹为主、芍药为辅” 的套种模式,充分利用两者花期错配的特点。牡丹通常在4月中上旬盛开,花朵硕大,色彩艳丽,率先为校园带来春天的气息,吸引着师生们驻足观赏;而芍药的花期则在4月下旬至5月,当牡丹逐渐凋谢,芍药便接力绽放,延续着这份春日的浪漫。这种花期的互补,使得校园在长达30天的时间里都沉浸在花的海洋中,让师生们能够充分享受赏花的乐趣。
从种植布局上看,牡丹植株相对高大,是木本植物,冬天落叶后地上部分会保留枝干;而芍药是草本植物,相对低矮,冬天落叶后地上部分一并枯死 ,每年春天从土里重新冒出来。高低错落的搭配,让牡丹的雍容华贵与芍药的婉约柔美相得益彰。微风拂过,牡丹的花朵轻轻摇曳,如高贵的女王翩翩起舞;芍药的花枝随风摆动,似娇羞的少女轻盈伴唱,形成 “花王领舞、花相伴唱” 的立体景观。此外,牡丹和芍药同属芍药科,种在一起还可能相互传粉,有一定几率培育出变种的花朵,为校园增添更多惊喜。
二、牡丹文化解码:在劳动中传承非遗基因
(一)菏泽牡丹的产业密码
菏泽牡丹不仅以其艳丽的花朵闻名于世,更因其背后强大的产业价值被誉为 “液体黄金”。在龙山湖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中,“牡丹产业链探索” 成为了热门项目。学校与当地的牡丹产业基地合作,邀请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解牡丹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发展现状。
学生们参与到牡丹籽榨油实验中,从采摘牡丹籽开始,经历清洗、晾晒、筛选、压榨等一系列工序,亲眼见证牡丹籽如何变成清澈金黄的牡丹籽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到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α-亚麻酸含量高达42%以上 ,被誉为“血液营养素”和“植物脑黄金”,具有降血脂、降血压、增强智力等多种功效。学生们还亲手制作牡丹花茶,将新鲜的牡丹花蕊采摘下来,经过烘干、烘焙等处理,制成香气扑鼻的牡丹花蕊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刻理解了“菏泽牡丹甲天下”背后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也感受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魅力。
(二)洛阳牡丹的诗词密码
洛阳牡丹,承载着千年的诗词文化,每一朵花都仿佛是一首优美的诗篇。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领略洛阳牡丹的文化内涵,龙山湖小学开发了“牡丹诗词地图”校本课程。学校将《赏牡丹》《牡丹亭》等经典诗词与校园内的牡丹品种一一对应,制作成精美的 “诗词二维码”,张贴在赏花区的各个角落。学生们只要拿出手机扫码,就能聆听专业的诗词朗诵,感受古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在校园的牡丹文化节上,“牡丹诗词大会”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学生们身着古装,化身古代文人墨客,进行诗词背诵、诗词接龙、诗词创作等比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提高了文学素养,更对牡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当学生们吟诵着刘禹锡的这句诗,看着眼前娇艳欲滴的牡丹,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沉醉在牡丹的国色天香之中。
三、劳动教育创新:从种植到经营的全链条实践
(一)“三段式” 种植课程
龙山湖小学在牡丹种植劳动教育中,精心设计了“三段式”种植课程,将种植过程分解为筹备期、养护期和收获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紧密围绕劳动教育目标,融入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全过程参与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提升。
在筹备期,学生们就像是一群严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运用数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为牡丹的种植做好充分准备。他们深入学习土壤改良的方法,了解不同土壤成分对牡丹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测算出最适合牡丹生长的土壤酸碱度和肥力指标。在株距测算环节,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根据牡丹的品种特性、生长空间需求以及种植区域的面积,精确计算出每株牡丹之间的最佳距离,确保每株牡丹都能获得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他们还运用生物学原理,设计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考虑到牡丹的生长周期、季节特点以及与周边植物的生态关系,制定出详细的种植时间表和操作流程。
进入养护期,学生们化身为认真负责的 “植物医生”,密切关注牡丹的生长状况,建立“牡丹生长档案”。他们每天定时观察牡丹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植株的高度、叶片数量、花色变化等生长数据,同时详细记录施肥、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劳动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长期积累和分析,学生们逐渐掌握了牡丹的生长规律,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牡丹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当发现牡丹叶片发黄时,他们会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业人员等方式,分析可能的原因,如土壤肥力不足、病虫害侵袭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培养了科学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植物生长,体验到劳动的细致与耐心。
收获期是学生们最期待的时刻,也是他们劳动成果的集中展示期。学校组织盛大的 “牡丹文化节”,将校园变成一个充满欢乐和文化氛围的节日庆典。学生们化身“小园艺师”,精心挑选盛开的牡丹和芍药,制作成精美的花束、插花作品进行花卉义卖。在义卖活动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商业意识,还学会了如何营销和推广自己的产品。他们热情地向老师、同学和家长介绍牡丹的品种特点、文化内涵以及自己的种植心得,吸引了众多人前来购买。义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校园绿化基金,用于购买更多的花卉苗木,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这一举措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劳动创造价值的喜悦,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跨学科项目实践
龙山湖小学打破学科界限,以牡丹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多学科融合的学习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深入感受牡丹文化的魅力。
在语文课上,牡丹成为了学生们创作的灵感源泉。他们撰写《我的牡丹日记》,用细腻的文字记录下自己在牡丹种植过程中的观察、感受和思考。从最初种下牡丹种子时的期待,到养护过程中的辛勤付出,再到看到牡丹开花时的喜悦,每一个瞬间都被他们用文字生动地描绘出来。学生们还开展 “牡丹仙子” 童话创作,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牡丹赋予生命,创造出一个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牡丹仙子或善良勇敢,或聪明机智,她们与人类共同守护着美好的家园,传递着真善美的价值观。通过这些写作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对牡丹的情感认同,培养了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美术课上,牡丹则成为了学生们笔下的艺术主角。他们以牡丹为题材进行水墨画创作,运用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变化,表现出牡丹的娇艳姿态和神韵气质。有的学生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牡丹的花瓣和花蕊,展现出牡丹的精致之美;有的学生则运用豪放的笔触,泼墨挥毫,表现出牡丹的大气磅礴。除了水墨画,学生们还制作压花书签,将盛开的牡丹花瓣经过干燥、压制等处理后,巧妙地镶嵌在书签上,再配以精美的装饰和文字,制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这些压花书签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成为了学生们传递友谊、分享美好的礼物。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们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学会了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科学课上,学生们则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探究牡丹的生长奥秘。他们对比菏泽与洛阳牡丹的生长习性,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两地牡丹在适应本地环境过程中的差异。例如,他们观察不同品种牡丹在相同土壤、气候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开花时间、花朵大小等指标,分析其原因,总结出适合本地种植的牡丹品种特点和栽培要点。学生们还探究 “南花北植” 的适应性改造,通过调整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控制光照和温度等措施,尝试让南方的牡丹品种在本地生长良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审美素养提升:在花海中培育文化自信
(一)美学观察课程
在龙山湖小学,“牡丹十二时辰”观察计划成为了学生们开启美学之旅的钥匙。学校精心设计了这一独特的观察课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时间维度,全方位地感受牡丹的魅力。每天,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在辰时(7-9时)、巳时(9-11时)、午时(11-13时)等十二个时辰,轮流来到牡丹园,观察牡丹在不同时刻的光影变化、色彩呈现和形态姿态。
在光影观察中,学生们发现,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洒在牡丹花瓣上,花瓣上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让牡丹显得更加娇艳欲滴;而中午时分,强烈的阳光则勾勒出牡丹清晰的轮廓,花瓣的纹理和脉络清晰可见,展现出一种硬朗的质感;傍晚,夕阳的余晖给牡丹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整个牡丹园都笼罩在一片温暖而浪漫的氛围中。
在色彩研究方面,学生们记录下牡丹在一天中的色彩变化。早晨,牡丹的颜色相对淡雅,随着阳光的增强,色彩逐渐变得鲜艳夺目,到了傍晚,又会因为光线的减弱而显得更加深沉。不同品种的牡丹,其色彩变化也各有特点,有的品种在盛开过程中会从粉色逐渐变为白色,有的则会从红色逐渐加深为紫红色。
形态观察也是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们观察到,牡丹的花朵在不同时辰有着不同的姿态,有的花朵在早晨微微张开,像是在迎接新的一天;中午,花朵完全绽放,展现出饱满的姿态;而到了傍晚,花瓣会微微下垂,仿佛在休息。学生们还注意到,牡丹的叶子在不同时辰也会有不同的形态,早晨的叶子舒展而充满生机,中午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微微卷曲,以减少水分蒸发。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记录和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学校还组织了“微距摄影大赛”和“花瓣拼贴画”等活动。在“微距摄影大赛”中,学生们用相机捕捉牡丹的细微之美,通过特写镜头,展现牡丹花蕊的精致、花瓣的纹理和露珠的晶莹。这些摄影作品不仅记录了牡丹的美丽瞬间,更培养了学生们发现美的能力和对细节的观察力。在 “花瓣拼贴画” 活动中,学生们收集掉落的牡丹花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花瓣拼贴成各种有趣的图案,如动物、花朵、人物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还学会了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二)文化符号再造
龙山湖小学鼓励学生将牡丹元素融入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文化符号再造,让牡丹文化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校服设计中,学生们大胆创新,将牡丹纹样巧妙地融入其中。他们设计的牡丹纹样校服,有的在领口、袖口处绣上精致的牡丹花边,有的在胸前印上简洁而富有艺术感的牡丹图案,还有的将牡丹的颜色作为校服的主色调,搭配其他辅助颜色,使校服既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又不失时尚感。这些牡丹纹样校服不仅成为了学生们展示个性和校园文化的载体,还让他们在日常穿着中,时刻感受到牡丹文化的熏陶。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学生们的创意更是层出不穷。他们制作的牡丹纹样书包挂饰,以牡丹花瓣为原型,采用手工编织、刺绣等工艺,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挂饰。这些挂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成为了学生们之间传递友谊和文化的小礼物。牡丹主题的校园IP形象 “牡丹精灵” 更是深受大家喜爱。这个IP形象以牡丹为原型,结合了卡通人物的可爱形象,有着粉色的花瓣头发、绿色的叶子翅膀和灿烂的笑容。“牡丹精灵”出现在校园的各种宣传资料、文具、玩具上,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代言人。学生们还围绕“牡丹精灵”创作了一系列的故事和漫画,讲述了“牡丹精灵”在校园里的快乐生活和奇妙冒险,进一步丰富了牡丹文化的内涵。
通过将牡丹元素融入校服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活动,学生们从审美感知逐渐走向文化创造,使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基因。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才华和创造力,也让牡丹文化在校园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五、教育启示:让每一朵花都成为育人载体
龙山湖小学的牡丹文化实践,是一场关于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生动实验,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一实践证明,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体力的锻炼,更是文化传承、审美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途径。通过将牡丹种植与课程深度融合,学校成功地创造了“春赏国色、夏观绿荫、秋品硕果、冬藏希望”的四季育人场景。春天,当牡丹盛开,师生们在花海中感受自然之美,学习牡丹文化;夏天,他们悉心照料牡丹,培养耐心和责任感;秋天,收获牡丹籽,了解其经济价值;冬天,虽然牡丹进入休眠期,但师生们在整理花园、期待来年花开的过程中,心中依然怀揣着希望。
这种“以花启智、以劳润心”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本土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劳动教育应紧密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无论是种植牡丹、采摘果实还是制作文创产品,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的滋养,将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铭记自己的文化根源,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铜陵黑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