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男子每天慢跑,却脑梗复发去世,主任叹息:无知害了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01:04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坚持每天锻炼,以为这是通往健康的万能钥匙。

但在杭州市某三级医院的门诊中,一名年仅48岁的男性患者在坚持慢跑的同时,却因脑梗复发不幸去世。

主任医生无奈叹息:“他不是不重视健康,而是太过自信,忽略了身体真正的信号。”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健康误区”的广泛关注。

运动虽好,但对某些疾病患者而言,不科学的运动方式可能是致命的隐患。

脑梗死(脑梗塞)是一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2023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330万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占比高达70%以上。

脑梗是一种因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供氧中断,进而引发细胞坏死的疾病。它并非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被列入高发人群。

脑梗的本质是血管问题,一旦发生,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其主要类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小血管闭塞性脑梗、心源性脑栓塞等。

导致脑梗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吸烟、酗酒、肥胖、久坐不动等。

脑梗不具备传染性,但其危险因素往往“潜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极易中招。

很多人以为只要坚持运动就能远离疾病,忽视了个体差异和已有病史的重要性。

如该男子即使每天慢跑,若血压控制不佳、高血脂未调理,反而在运动中加重心脑负担,加剧血管堵塞。

脑梗发作通常具有突发性,症状多种多样且复杂,常见表现包括:

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语言不清或理解困难;

突发视力模糊或单眼失明;

头晕、行走不稳、平衡障碍;

突发严重头痛,伴呕吐或意识模糊。

公众可通过“中风120”识别法快速判断是否为脑卒中:1看脸是否对称(1张脸),2查手臂是否能抬起(2只手),0听语言是否清晰(听话是否含糊)。

一旦符合上述任意一项,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脑梗的治疗应以“时间窗”为核心,黄金4.5小时内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和降低致残率。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静脉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rt-PA);

机械取栓(适用于大血管闭塞);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控制高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疾病;

康复治疗,包括语言训练、肢体功能恢复、心理支持等。

康复期需要严格管理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剧烈波动。运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初期以被动康复为主,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

不可擅自加量或强度,避免诱发再梗死。

脑梗的预防重在日常管控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

合理饮食是基础:推荐地中海饮食或DASH饮食模式,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减少红肉、加工食品和过多食盐摄入。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尤其是有家族史者。

规律锻炼: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等。已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者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心理健康同样关键:长期焦虑、抑郁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近年来,脑血管病防治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更安全便捷;

个性化精准医疗策略,通过基因检测和高通量影像评估,指导个体化用药和治疗路径;

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识别系统,可在几分钟内识别大脑血管堵塞区域,极大缩短诊断时间;

干细胞研究初见成效,部分实验已在动物模型中成功修复脑组织损伤区块,为未来治疗提供新方向。

在家庭护理方面,脑梗患者日常照护需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以低脂、低盐、富含纤维为主;

保证足够水分摄入,防止血液黏稠度升高;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按时服药,不随意停药或加药;

防止跌倒,设置无障碍空间,使用防滑垫和支撑设备;

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改善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

突发脑梗的紧急应对技巧需全民掌握:

识别症状后第一时间拨打120,不可自行驾车送医;

切勿给病人喂食或喂水,防止误吸;

记录发病时间,便于医生判断能否进行溶栓治疗;

保持病人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吸入气道。

总结几点实用的健康建议,帮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防患于未然:

1. 定期体检,尤其关注“三高”指标;

2. 戒烟限酒,控盐限油;

3. 科学运动,避免过度负荷;

4. 保持身心健康,管理压力;

5. 了解家族病史,制定个性化健康计划;

6. 学会识别脑梗早期症状,熟记“中风120”;

7.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8. 家庭常备急救药品和紧急联络卡片;

9. 患有基础疾病者,避免自行减药;

10. 与专业医生保持定期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不仅是运动的结果,更是科学认知和系统管理的成果。每天慢跑的习惯本无过错,但忽视基础疾病管理、忽略身体异常信号的“盲目健康观”,才是真正的杀手。

愿每位读者都能在科学指导下,走上真正通往健康的道路。

1. 《2023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中国卒中学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