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不该看的别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09:44 1

摘要: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首次为家门口安装的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锁等设备划定了“行为红线”,明确规定: 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

在家庭场景中,家用摄像头、智能猫眼、可视门铃等设备的普及给居民带来一定安全保障,却也容易引发邻里纠纷,近年来为此对簿公堂的都不在少数。

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首次为家门口安装的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锁等设备划定了“行为红线”,明确规定: 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

也就是说,个人在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如果摄像头能直接拍摄到邻居的人脸及邻居门口人员来往情况,就存在侵犯邻居隐私的嫌疑。家门口的摄像头并不是想怎么安就怎么安了。

可能很多人会纳闷,我在自己家门口装摄像头属于个人行为,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这能碍着谁呢?为什么还要被专门写进法律条例呢?事实上,这部34条5000多字的行政法规,其中最核心的议题正在于, 为个人安全与隐私保护之间划出平衡且清晰的边界。

条例实施后,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会不会违法?

专家开麦:北京市高朋(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 张赛

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不能一概而论地认定合法或是违法,关键在于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空间,以及是否存在行为过当。个人家门口并不属于条例明确禁止个人安装摄像头的区域,从场所性质本身来说,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具有操作空间。同时,公民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在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的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应当避免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比如不能直接把摄像头对准他人的房间,尤其要注意用户门上的摄像头对准的方向,可能是公共区域。从以往裁判案例来看,摄像头直接拍摄到邻居的人脸、邻居门口人员来往,或是窥视到邻居室内等情况,明显超出了保护自身安全的必要限度,就涉嫌侵犯邻居隐私,属于违法行为。总的来说,你可以拍摄自己,但不能拍摄别人。只要摄像头拍摄区域范围没有对准邻居室内,且仅在自家门前有限范围,并不涉及邻居家大门等敏感区域,一般不违法;反之,如果摄像头拍摄半径能完全映射他人大门及室内,则可能侵害他人隐私权,应当修正或改正。这对生产厂家的产品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家门口安装的摄像头一旦“越界”,就可能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那么,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时,怎么安装才合法合规呢?

第一步,详细沟通:提前征得邻居的同意或进行善意提醒,避免误会和矛盾;详细向邻居介绍摄像头的大致拍摄范围,询问邻居对于安装位置和角度的意见,承诺会对拍摄内容严格保密,不会泄露邻居的任何信息,争取获得邻居的理解和同意,确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安装方案。

同时,可以向小区物业备案,告知物业自己安装摄像头的情况,遵循小区相关管理规定。物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邻里关系,同时也能对摄像头的安装和使用进行监督。

第二步,考虑周全:要精心选择摄像头安装位置,调整合适的拍摄角度,可以通过在摄像头周边安装挡板等方式,确保拍摄范围只覆盖自家门口必要区域,避免涉及邻居住宅内部、窗户、仅供邻居通行的通道等私人空间,同时,尽量关闭自动追踪、录音等功能。不能侵害到相关利害关系人的隐私信息,包括出行、会客、时间、日期、声音等等。

特别提醒,安装摄像头的业主需要留存摄像头覆盖区域示意图及调整记录,以证明安装时已规避他人隐私。日后万一产生纠纷,这些都可以作为自证材料,证明安装时已经考虑到了对邻居相关隐私权的保护。

第三步,严格管理:对摄像头拍摄存储的视频图像信息,严格保密,防止信息泄露,不得非法对外提供和公开传播。

《条例》为家门口的摄像头划定活动范围,是确保“既看得见安全,又望得见边界”,让我们免于被邻居家摄像头“追踪”的尴尬与不安,同时又让新科技为我们打造的“门神”在巨细无遗地监测家宅平安时,不再那么冰冷生硬,而是学会“礼貌地注视”,让“眼睛”望向正确的方向。

江苏新闻广播

《新闻晚高峰》节目组

编辑:小鱼儿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