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活动最早为军事训练项目,唐代开始成为清明习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09:39 1

摘要: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拔河,为双方各执绳一端进行角力的体育活动,属于中国的传统运动项目。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拔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体育活动。《墨子·鲁问》中记载,相传春秋时期,楚、越两国水军交战时,鲁国的工匠公输子(鲁班)设计了一种称之为“钩强”的兵器,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而在阻和钩时,需要战士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当时把钩强对拉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

之后又影响到民间,【南朝梁】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称,立春之日,“为施钩之戏,以绠作篾缆,相霄(系)绵亘数里,鸣鼓牵之”。施钩即牵钩。特别是临水地区的各水乡渔村,渔民们仿效“钩强”制作成类似近代带有“挽子”的篙,作为使船的工具。与此同时,有的地区还把这项军体运动变成一项民间的体育娱乐活动,形成为一种习俗,每逢佳节就用“牵钩”之戏来进行庆贺。该戏一般是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对拉一根蔑缆曾以比试力量。

“牵钩之戏”是以缏作蔑缆,坚硬粗糙,两队较量时,手掌极易损伤,不利于选手力量和技术的发挥。到了唐代,更名为拔河,其使用的器材也得到了改变,用较柔软的麻绳替代了蔑缆,也有用“巨竹”的,大大减小了手掌的磨伤。其次,在麻绳的两端,又联结出一根小绳索,供选手套在胸腋间,更有助于力量和技术的发挥。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拔河游戏的规则,明确了决胜线标志,即河界,制定了裁判法和裁判人员的职责。除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中,载有拔河是荆楚地区正月望日的活动外,在《张说元文集》卷二唐玄宗观拔河诗序中有“俗传,此戏,必致年丰,敌命北军,以求岁稔。”的记述;在薛胜《拔河赋》中详尽地描绘了拔河比赛的壮观场面。另外,据文献记载,唐中宗李显还组织过女子拔河比赛,这也充分说明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妇女的地位。

唐代,拔河活动较多,且进一步规范。《新唐书·兵志》载:“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采,食梁肉,壮者为角抵、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说明到了唐代,正式有了拔河之名,而且拔河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风俗”活动,民间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拔河活动。

关于唐代拔河的规则方法,唐人封演曾作了详细的记述。“拔河,古谓之牵钩……古用篾缆,今民则用大麻絙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胸前,分二朋,两向齐挽,当大絙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是说以前拔河用竹篾编拧的绳子,唐代改用粗大的麻绳。绳长四五十丈,在大绳的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拔河的人将小索挂于胸前,这样就更易施力。拔河者分作两队,在大绳居中的地方立大旗为界,相对而拉。“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拔河”)可见,那时的拔河虽然与现代大体相似,但不同之处一是拔河双方不是面对而拽,而是背对而拉;二是所用绳子不是一根而是“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这样,参与的人数更多,场面和规模也更大,也更加热闹而有气势。

拔河活动不仅在唐代的民间流传,在皇宫中也有举行,这在封演《封氏闻见记》中也有记载。其中一次是在唐中宗时(705-710年)的一个清明节期间举行的,地点在梨园毬场。当时,“七宰相二驸马为东朋,三宰相五将军为西朋。东朋贵人多,西朋奏胜不平,请重定。不为改,西朋竞输。”结果,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因为年老,随绳而倒,很久都爬不起来。中宗在一旁观战,见状大笑,忙命左右快快扶起。

据《唐语林》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多次在皇宫设拔河戏,其中一次有上千人参加,还特地邀请各国使节前来观看。这次千人拔河活动开始后,鼓声震天,喧声雷动。大臣张说曾用“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的诗句来描绘此次拔河的盛况。玄宗朝进士薛胜,曾目睹了千人拔河的盛大场面,并写下了有名的《拔河赋》。其中的精彩描述可以与封演的记载相互补充。在《拔河赋》中,薛胜对拔河的规则及当时的情状也做了生动的描写:“伊有司兮,昼尔于麻,宵尔于纫,成巨索兮高轮囷,大合拱兮长千尺。尔其东西之首也,派别脉分,以挂人胸腋。各引而向,以牵乎强敌。载立长旗,居中作程,苟过差于所志,知胜负之攸平。”当拔河开始之后,“执金吾袒紫衣以亲鼓,伏柱史持白简以鉴绳,败无隐恶,强无蔽能”。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绳暴拽而将断,犹匍匐而不回”,“千人抃,万人咍,呀奔走,坌尘埃,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国之壮观哉”。可见,这样的拔河活动,还与显示国威有关。薛胜在《拔河赋》开篇讲到:“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名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其“喧呼动地”的场面,导致“蕃客、士庶观者,莫不震骇”(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拔河”)。甚至“匈奴失筯,再拜称觞曰:‘君雄若此,臣国其亡。’”

史载,唐代的玄宗皇帝不仅经常组织拔河活动,甚至还专门写过一首名为《观拔河俗戏》的诗,诗中写道:“壮徒恒鼓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全唐诗》卷三)可见帝王对拔河的关注与喜好。

此外,唐代宫女也有拔河活动。《新唐书·中宗纪》:“景龙三年……及皇后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以嬉”。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拔河在唐代的流行。似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则唐代社会,拔河游戏之盛,一般可鉴。

宋代,拔河活动也偶有记载。宋梅尧臣《江学士画鬼拔河篇》:“分明八鬼拔河戏,中建二旗观却前。”元代以后,关于拔河的记载很少见到,大概是拔河活动衰落所致。晚清时期,拔河游戏在民间仍有流行。

2015年12月,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一起申请的拔河(Tugging rituals and games)成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看来,虽然拔河比赛在中国发展最早、最完备,但是推广到世界还需要做大量工作的。

来源:周山图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