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明星村——澄城县冯原镇马村“蝶变”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1:39 1

摘要:“这几年发展快”“出了不少人才”……如今在澄城县,提起冯原镇马村,很多熟知的人往往都会脱口而出这几句话。马村地处黄龙山脚下,洛河之滨,三面临沟,属高原沟壑地带。十年前,马村还是个典型的省级贫困村。那时,村民虽然种了不少地,但是因为缺水,只能靠天吃饭,加上种植结

通讯员 陈凤鸣 张国胜 渭南日报 记者 王宪辉

“这几年发展快”“出了不少人才”……如今在澄城县,提起冯原镇马村,很多熟知的人往往都会脱口而出这几句话。马村地处黄龙山脚下,洛河之滨,三面临沟,属高原沟壑地带。十年前,马村还是个典型的省级贫困村。那时,村民虽然种了不少地,但是因为缺水,只能靠天吃饭,加上种植结构单一,经济作物缺乏,村民收入没有保障。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在帮扶单位的持续帮扶下,历时十年,昔日的贫困村不仅绿水青山依旧,而且也收获了“金山银山”,完成了从贫困村向明星村的华丽转变。

马村温室大棚(资料图) 由受访者提供

脱贫攻坚

“马村辖8个自然村,有1001户3100余人。”马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云浪介绍。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马村有418户1453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帮扶单位——陕煤集团韩城矿业公司、渭南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工作队队员早出晚归,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宣讲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兜底保障、医疗救助、教育资助、科技引导等政策……

然而,一场场政策宣讲过后,大部分村民反应平平,尤其是与贫困户增收最相关的产业扶贫方面,大伙儿态度更是冷淡。

“光说不练假把式”,面对群众质疑的目光,身为党员和村干部的成云浪决定自己先干起来。在上级部门及冯原镇政府的支持下,早就有意向发展温室大棚的他,带领村干部去山东寿光学习大棚栽植技术。学成归来后,他自掏腰包率先在村上搞起了大棚种植。半年后,他大棚里的有机蔬菜试种成功,还卖出了好价钱。很多贫困户看在眼里,跃跃欲试。

村民成夏娃是马村第一批经营大棚的人,他回忆说:“看到成书记开了好头,我搞大棚种植心里有了底气。在镇上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我申请了5万元的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另外,韩城矿业公司驻村工作队还帮我争取了3万元小额贷款,加上自筹的2万元,果蔬大棚顺利建成。”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大部分村民像成夏娃一样,利用贴息贷款、小额贷款,搞起了种植、养殖,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张李平家有6口人,原来居住在偏僻的破旧房屋,按照相关规定,他符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政策。2018年,他家里只掏了1万元,拿到了澄城县100平方米的毛坯房钥匙。在马村,和张李平一样享受搬迁安置政策的还有15户,他们都住进了县上或镇上的安置房。

前些年,外出打工是很多年轻人收入来源的主要途径。陕煤集团韩城矿业公司聚焦这一需求,2019年将澄城籍45岁以下男青年纳入招工范围,先后把马村6人招到矿区工作。一些贫困户通过上班拿到了高工资,有人还当上了班长,入了党,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乡村巨变

十年前,马村面临着行路难、用水难、通信难、就医难等问题。

隶属于马村的尖岨自然村,原址在山坡地,环境恶劣。后来整村实施易地搬迁,韩城矿业公司驻村工作队对尖岨新村每家每户的下水管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同时还针对各家的卫生间制定了统一改造标准。施工队按照设计方案在新村修建了3.2公里的下水排污管网,并让村民用上了标准卫生间。

此外,渭南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为马村争取项目资金,在村里修建了机井房和水塔,新装了变压器,全村人不再为用水和用电发愁。

截至目前,马村一共打了9眼机井,建成了2个抽水站,衬砌灌溉渠30公里,铺设输水暗管20余公里,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道路交通、电力设施、通信网络、快递网点实现全村覆盖,马村人过上了舒适便捷的生活。

十年来,马村先后建成了1个扶贫产业园、2个互助资金协会、3个标准化卫生室,成立了一支21人的保洁队伍。在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推进的同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还以多种形式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弘扬文明新风。

如今,马村的基础设施显著提升、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乡风民俗向善向好。马村先后被评为渭南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陕西省“美丽乡村宜居示范村”。成云浪于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韩城矿业公司被评为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时任驻马村第一书记的裴西俊获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幸福答卷

村民钱袋子鼓了,村集体家底殷实了,马村村民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履更加坚实了。

十年来,马村建立健全了“村集体+合作社+产业园”模式,把国家政策、闲置资源与合作社品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水果、特色蔬菜等产业,积极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村集体牵头组织、合作社运营管理、产业园示范带动、脱贫户年年分红的良好格局。

目前,马村经济林产业规模达6000亩,主要发展优质苹果、樱桃等产业。其中,苹果2600亩,樱桃400亩,连片温室大棚达到150座350亩。同时还建成了果蔬储藏交易、智能玻璃大棚、科技培训等配套的5个功能区。“果库每年用工规模大概二三百人以上,平均工资每人每月3000元左右。”成云浪说。

在县、镇、村共同努力下,在帮扶单位的倾力帮扶下,2019年,马村建成存储能力为3000吨的果蔬冷库;2020年,建成智能玻璃大棚;2021年,建成智能预冷冷库。今年,新建的马村面粉加工厂项目目前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

“两个冷库的储存能力共计4800吨,不但能存放咱村丰收的果实,还能承揽代储代销业务,年净利润达二三十万元。”成云浪说。

韩城矿业公司先后共投入600余万元帮扶资金,资助马村产业项目建设,同时每年与马村签订消费帮扶采购意向书,帮助马村拓宽农产品市场销路。

2021年5月,赵晓来得知公司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轮换的消息,第一时间报了名,被派驻马村。由于表现出色,赵晓来连续2年获得陕西省驻村队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2023年7月,他正式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24年,赵晓来带着马村的错季樱桃登上渭南市春节联欢晚会,通过带货直播宣传推介本地特色农副产品。节目播出后,马村樱桃一夜之间成了抢手货,而赵晓来也开启了他和团队帮扶马村的新篇章。2024年,马村被评选为陕西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

十年来,在帮扶单位的持续帮扶下,在历任第一书记和帮扶队员接续奋斗中,马村人均年收入从2400元增长到1.2万元,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