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黄金储备已连续10个月增加,截至8月末达到7402万盎司。而放眼全球,购金热潮同样显著。今年二季度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加166吨,处于历史高位。2022年至2024年,全球央行年度购金量连续三年均超过1000吨。
9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黄金储备已连续10个月增加,截至8月末达到7402万盎司。而放眼全球,购金热潮同样显著。今年二季度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加166吨,处于历史高位。2022年至2024年,全球央行年度购金量连续三年均超过1000吨。
值得关注的是结构性的变化。资管机构Crescat宏观策略师塔维·科斯塔指出:“黄金在除美联储外央行储备中的占比,自1996年以来首次超过美国国债。”
这些信号表明,多国央行正在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从美元债券逐步转向黄金等实物资产。“囤金”或许已不仅是一时战术调整,更成为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长期战略。
缘何“远离美元”?
分散风险迫在眉睫
这一轮央行购金潮,实质上正是“去美元化”进程在储备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所谓去美元化,是指各国主动降低在国际贸易、金融交易与外汇储备中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正如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所说:“各国央行加速去美元化以分散风险。”近年来伴随美国频繁运用金融制裁工具、货币政策剧烈波动,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主动降低对美元的依赖。
直接触发近期去美元化进程加速的,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和美元资产波动加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8月份美国非农就业数据超预期下行,通胀温和回升,叠加经济放缓忧虑升温,促使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释放“鸽派”信号,为降息铺平道路,导致美元走弱。这一系列变化使得多国央行重新审视美元资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加快储备多元化步伐。
地缘政治因素也成为推动去美元化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大量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仍然以美元为主导,在短期内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虽难以撼动,但地缘政治因素肯定会影响其他国家使用美元的意愿。美国金融制裁的力度、美元的稳定性及其持有风险,都将对未来美元的主导地位构成影响。美国金融制裁无疑会影响其他国家使用美元的意愿,进而寻求替代方案,因为一旦被列入美国的制裁名单,其利益必将受损。
在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中国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戴安娜·乔伊利直言,“世界正处于不断降低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作用的过程中”。她指出,美国关税政策后美元不升反降,折射出投资者信心的动摇。黄金持续走强,也印证市场正积极寻找美元之外的避风港。
去美元化影响几何?
金价看高至4000美元,人民币国际化迎机遇
去美元化趋势的持续发展,可能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方向演进。这种变化将对国际贸易结算、大宗商品定价、全球金融稳定等方面产生广泛影响。
具体来看,这一进程正在对资产市场和货币格局带来新的变化,尤其体现在黄金价格的长期支撑增强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新的发展窗口。
黄金作为“去美元化”对冲工具的吸引力持续增强。渣打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至7月,黄金与美元指数、标普500指数与美国债的相关性分别达到-0.59、-0.07与-0.51,表明当美元资产价格下跌时,金价往往上涨。
多家国际投行也纷纷表达了对黄金价格的乐观预期。瑞银方面重申了到2026年6月金价将升至每盎司3700美元的预测,并指出:“在地缘政治或经济状况恶化的风险情况下,不排除金价升至4000美元的可能性。”高盛分析师则重申了其对金价2026年中期将达到每盎司4000美元的预测。该行指出,支撑金价维持高位的因素包括各国央行的持续购金、黄金ETF的资金流入等。
与此同时,国际货币格局的重塑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兴业研究外汇商品部明确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已至”,并指出未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或将呈现三大特征: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扩围和结算比重上升;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比重上升;“一带一路”沿线领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
需要注意的是,“去美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不存在直接的替代关系,不过,“去美元化”过程中,伴随着各国美元需求逐渐转移至其他货币,由于人民币具有较为坚实的经济交易基础和良好信用,会推动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的使用需求,从而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从“结算货币”到“计价货币”再到“储备货币”,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也让人民币资产对外国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