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在潮汕大地撒播下的革命火种,熊熊燃烧、生生不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09:20 1

摘要:大南山位于广东省东部,横跨潮阳、普宁、惠来三地,这里山深林密,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革命战争年代,在这片红色热土之上,曾经英雄辈出,留下不少值得铭记的故事。

《大南山革命石刻》

大南山革命石刻原石

石刻标语蕴藏着可歌可泣的革命往事

石刻字体多呈现短粗、浑圆特色

由政协汕头市委员会与汕头市书法家协会联合推出的新书《大南山革命石刻》正式出版发行,将大南山革命故事娓娓道来,让精神力量浸润人心。

近日,记者专访新书编撰课题组成员、汕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谢佳华,听他讲述这本历时两年、承载着大南山厚重历史文化的书籍创作背后的故事。

编撰书籍,重现那段峥嵘岁月

大南山位于广东省东部,横跨潮阳、普宁、惠来三地,这里山深林密,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革命战争年代,在这片红色热土之上,曾经英雄辈出,留下不少值得铭记的故事。

《大南山革命石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石刻背后那一段段可歌可泣、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往事,充分体现了土地革命时期工农革命军的赤胆忠心和坚定信念,揭示大南山革命石刻在中国红色文化中的功能定位和在潮汕社会进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编撰工作于2022年初启动,历经两年紧锣密鼓筹备、精心细致编纂,至2024年初付梓。”谢佳华将其背后故事娓娓道来。

为方便读者阅读,《大南山革命石刻》的内容分为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简史、版画等艺术门类对大南山革命石刻的艺术表现、四山摩崖石刻等与大南山革命石刻的艺术比较、大南山革命石刻与川陕红军石刻的艺术比较、大南山革命石刻的造字与俗字等,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展现,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

回首创作历程,谢佳华说,汕头市书法家协会在汕头市政协支持下,组成课题组。书稿大纲由谢佳华与陈嘉顺、李楠、许蔚思、辜江枫、林松练讨论拟定,邀请翁志雄、林剑锋、林松练和金揭海拍摄照片。编撰团队查阅大量党史文献,向党史界、艺术界和各有关部门征询意见,反复探讨考证,团队还多次到大南山走访调研,搜集到大批珍贵的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附录采用文献整理的方法,精选、编校出连环画《南山魂》《石刻标语与石匠翁千》、歌册《铁锤颂》和报告文学《铁笔千秋颂》等相关艺术文献,既彰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传递革命先驱的崇高革命精神,凝聚了浓厚的爱国情怀,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共鸣。

冒死镌刻,石匠传播革命火种

“拥护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工农兵团结起来”……据统计,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群共36石,57条,467字。在纵横几十公里的大南山各重要隘口,这些革命标语恰似一条凝重斑斓的文化长卷,镌刻着最初的理想与赤诚,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革命”。

“这些石刻标语旗帜鲜明,当时大大鼓舞了军民士气。”谢佳华介绍说,1930年,为了配合革命斗争,潮普惠县委布置了制作石刻革命标语的宣传任务,石匠翁千毅然接下这项艰巨的使命。从此,翁千和助手们一起顶风冒险,以铁锤铁笔为武器,宣传革命真理,传播革命火种。

翁千又名翁登科,1879年出生于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后坪村的一户贫苦农家。他自幼心灵手巧,只进私塾读书3个月后,便随父母在家乡种田,一边跟着父亲学打石,青壮年时已成大南山一带有名的石匠,被群众誉为“石司令”。长期的艰苦生活使翁千具有强烈要求自由民主和反抗强暴的革命精神,他正义凛然,疾恶如仇。

读《大南山革命石刻》,仿佛经历了一次意义非凡的精神洗礼,走进那段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感悟标语的凿刻者——人称“石司令”的革命石匠翁千和他那不变的初心。

从书中“翁千事迹与艺术再现”篇章中可以看到,翁千在镌刻革命标语的过程中,遭遇到不少危险。当时大南山环境恶劣,所到之处常常荒无人烟,翁千及其助手们时常风餐露宿,来回奔波,抢夺时机镌刻革命标语。

彼时,国民党反动派对翁千等人恨之入骨,时常派出暗探打手,伺机进行谋害。有一次,翁千在镌刻革命标语“苏维埃欢迎白军士兵拖枪到红军来”,标语分成两行,从上而下镌刻。当刻好6个字时,伪装成农民的敌人突然近身猛扑,翁千机智脱险归队,留下了这条尚未镌刻完整的标语。如今,那块大石上还留下“苏维埃(在右边)”“兵拖枪(在左边)”的字样。

由于长年奔波劳累,翁千积劳成疾,于1933年在家中病逝,终年54岁。新中国成立后,翁千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石司令的故事感染力很强,揪人心、催人泪。”谢佳华深有感触地说,他们收集大量资料,记叙了翁千的人生经历,当中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令人身临其境的场景描写,再配上翁千创作的石刻作品,以及他刻石工具铁锤、铁钎和煤油灯等物件照片,使读者在跌宕细致的故事中,重新发现血肉丰满的革命石匠形象。

石刻文物,传承不朽革命精神

“在石头上刊刻文字更费工费力,特别是有时为躲避敌人,利用有限的时间书写,通常会临时改为简化字、俗字或异体字。”说起石刻字体研究,谢佳华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在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群中,也出现了不少俗字和简体字,成为潮汕书法史的一大奇观。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中,印刷、手写的各种标语口号千千万万,但石刻的革命标语像大南山这样数量多、范围广,实属罕见。“巩固苏维埃政权”“反对世界大战”“男女平权、婚姻自由”……看似简洁的口号如同擎托革命历史的简牍尺书,仰首观之,眼前依然鲜红如帜;放声诵之,心头依然澎湃如潮。

一条条石刻革命标语,成为一颗颗闪耀在山间的“金星”,向后人昭示着那段峥嵘岁月,是大南山根据地革命斗争历史的见证,也是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物。为更好地保护革命遗迹,1979年,大南山革命石刻标语、红宫红场被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大南山革命石刻标语、红宫红场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石保护标志。1990年,潮阳县人民政府在红场广场树碑记载大南山革命史略,并将大理石保护标志镶嵌其中。

岁月流逝,惟石能言。《大南山革命石刻》以独特的题材,由编撰团队匠心策划、精心打造,字里行间流淌着红色血脉,催生着革命激情,新书甫一上市便拥有很高的关注度,为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红色根基倾情奉献了一份可贵的精神食粮。

业内人士表示,老一辈革命家在潮汕大地撒播下的革命火种,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前仆后继中熊熊燃烧、生生不息。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地方党史的佳作,更是一本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爱国热情、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砥砺前行,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摄影报道

来源:科普圈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