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帝武则天,为什么要给自己立一座无字碑?她有什么目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11:05 1

摘要:它与唐高宗李治的述圣纪碑并肩而立,却截然不同——述圣纪碑上刻满了歌颂李治功绩的文字,而这座碑通体光洁,没有留下一个字。

在陕西乾县的乾陵,一座奇特的石碑静静矗立了千余年。

它与唐高宗李治的述圣纪碑并肩而立,却截然不同——述圣纪碑上刻满了歌颂李治功绩的文字,而这座碑通体光洁,没有留下一个字。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无字碑”。

千百年来,无数史学家、文人墨客都在猜测,这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打破男权统治枷锁的传奇女性,为何要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一片空白?是功过是非难以言说,还是另有深意?

要想弄明白无字碑的事儿,得先了解武则天这人到底经历了啥。

她出身不算特别显赫,父亲是唐朝的功臣武士彟,可在那个看重门第的年代,她家的地位也没高到哪儿去。

十四岁的时候,武则天被选进皇宫,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那时候她还叫武媚娘。

不过在太宗时期,武则天并没得到太多宠爱,当了十二年才人,地位也没咋提升。

太宗去世后,按照当时的规矩,没有子嗣的妃嫔得去感业寺当尼姑。本以为武则天的人生就这么定型了,可她早就和太子李治暗生情愫。

李治登基后,也就是唐高宗,没过多久就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了皇宫。

这一回,武则天可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才人了,她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手腕,一步步往上爬。先是打败了萧淑妃和王皇后,成了皇后,后来因为李治身体不好,她开始帮着处理朝政,慢慢掌握了实权。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先后立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当皇帝,可这俩儿子要么软弱无能,要么和她对着干,最后武则天干脆把他们都废了,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周,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

在武则天当皇帝的那些年里,她干了不少大事。

一方面,她打击豪门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度,让更多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有机会当官,这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也为唐朝选拔了不少有能力的人才。

另一方面,她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让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武则天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也做了一些比较狠的事儿,比如重用酷吏,打击异己,甚至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放过,这也成了她身上争议比较大的地方。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把皇位还给了唐中宗李显,唐朝的国号也得以恢复。

同年年底,武则天病逝,享年八十二岁。按照她的遗愿,她被葬在了乾陵,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而在乾陵,除了武则天和李治的墓碑之外,还有一块特别的石碑,那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这块无字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碑身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碑首雕刻着八条螭龙,碑座则刻着骏马饮水、雄狮、云纹等图案,看起来十分宏伟壮观。

可让人奇怪的是,这么气派的石碑上,却没有刻下一个字,既没有记录武则天的生平功绩,也没有提及她的过错,就这么光秃秃地立在那里,一立就是上千年。

当时的大臣们其实是想给武则天刻碑文的,毕竟她当过皇帝,就算后来退位了,身份也不一般。

可武则天早就留下遗愿,不让在石碑上刻任何文字。这就让大臣们犯了难,不刻吧,显得不尊重;刻吧,又违背了武则天的遗愿。

最后没办法,只能按照武则天的意思,立了这么一块无字碑。

自从无字碑出现后,人们就开始猜测武则天立它的目的,这么多年下来,也出现了不少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咱们来一一看看。

第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觉得自己的功绩太大了,用文字根本无法表达。

你想啊,武则天一个女子,在男权社会里,一步步从才人做到皇后,再到皇帝,这本身就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儿。

而且她当皇帝的时候,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这样的功绩,确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在她看来,就算刻再多的文字,也无法完全展现自己的贡献,所以干脆就不刻了,让后人自己去评价。

这种说法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武则天是个非常自信的人,她敢于挑战传统,自然也觉得自己的功绩非凡。

第二种说法则和第一种相反,认为武则天是因为自己的过错太多,没脸在石碑上刻字。咱们前面也提到过,武则天为了权力,做了不少狠辣的事儿。

她为了当上皇后,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陷害王皇后;当上皇帝后,又重用酷吏,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很多忠臣良将都死在了酷吏的手中;而且她晚年的时候,还豢养男宠,生活比较奢靡,这些都成了别人攻击她的把柄。

武则天自己也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儿肯定会遭到后人的指责,所以她干脆就不在石碑上刻字,避免留下更多的话柄。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毕竟武则天虽然强势,但她也不是一个完全不顾及名声的人。

第三种说法是,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平衡李氏和武氏两大集团的利益。

武则天在位期间,大力扶持武氏家族,让武氏子弟掌握了不少权力,这引起了李氏宗室的不满。

而她退位后,唐朝的政权又回到了李氏手中,这时候武氏家族的地位就变得很尴尬了。

如果武则天在石碑上刻下自己的功绩,强调自己武周皇帝的身份,那李氏宗室肯定会不满,甚至可能会对武氏家族下手;可如果她只提自己唐朝皇后的身份,又显得自己之前当皇帝的经历很尴尬,武氏家族也不会同意。

所以武则天干脆就立一块无字碑,不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功绩,这样既能让李氏宗室接受,也能保住武氏家族,算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做法。

第四种说法则比较有意思,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武则天特别信奉佛教,她在位期间,大力推崇佛教,修建了很多寺庙,还组织人翻译佛经。

在佛教思想里,讲究“万物皆空”,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功绩和过错也都是过眼云烟,没必要刻意去记录和追求。

武则天可能是觉得,不管自己生前做了多少事,死后这些都不重要了,所以没必要在石碑上刻字,让一切回归“空”的状态。

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佛教对武则天的影响确实很大。

说了这么多关于无字碑的猜想,到底哪一种才是武则天的真实想法呢?其实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毕竟武则天已经去世一千多年了,她当时的真实想法,我们没办法直接去问,只能通过历史资料和文物去推测。

其实仔细想想,武则天立无字碑,或许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那就是把评价自己的权力交给后人。

她知道,自己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不管当时的人怎么评价自己,都可能带有偏见。

所以她干脆不刻任何文字,让后人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判断,去评价她的一生。

这种做法其实挺高明的,因为每个人看历史的角度不同,对武则天的评价也会不同,而无字碑则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和评价空间。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块无字碑,武则天这个人物才更加鲜活,更加让人着迷。

来源:苍笙客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