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时候,咱们聊起“女皇”这个词,总觉得离现实遥远,像神话一样。可你试着拿唐朝那段乱云飞渡的日子来照一照,真不禁要问一句——到底得有多大胆、多疯魔,才敢在一帮英雄豪杰环伺、名门权贵林立的时代,硬生生闯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王朝?这一切,说到底,还要绕不开一个名字:
很多时候,咱们聊起“女皇”这个词,总觉得离现实遥远,像神话一样。可你试着拿唐朝那段乱云飞渡的日子来照一照,真不禁要问一句——到底得有多大胆、多疯魔,才敢在一帮英雄豪杰环伺、名门权贵林立的时代,硬生生闯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王朝?这一切,说到底,还要绕不开一个名字:武则天。而她和徐敬业之间那场险象环生的对决,至今都让人唏嘘。
要说起兵反抗、风起云涌,咱们身边传了千年的都是“徐敬业举旗讨武”。可惜,这位号称大唐宗室的后人,终究没能柴扉大开,反倒上演了一出虎头蛇尾的悲剧。细琢磨当时情形,光怪陆离又不无讽刺:江南水乡外头,旗鼓升腾,热血男儿从四面八方聚来;朝堂之上,老一辈的忠臣也不是省油的灯,却都被风头正劲的武则天杀了个措手不及。如今茶馆说书,听到这个段子都得多问一句——那么多能耐人,为啥谁都拦不住她?
其实,这事里的人心起伏,比兵法还难琢磨。你想啊,那时候老一代的李唐元勋、像程知节、褚遂良这种在世的“大家伙”,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或曾想结成联盟、或想劝谏,可一到武则天面前,分分钟被削得服服帖帖。没办法,人心浮动,大势难挡,朝上朝下的反弹,终究被她用手段一一化解。你说气人不气人?可就是没人能弄翻她的桌子。
放在今天看,武周也许看起来稀松平常,可在当时,那可真的叫“普天之下皆愁云惨淡”。大伙知道,江左王勃一纸檄文就能撼动风雨,南衙老郡主一个八行书,也能让忠臣义士心头骤鼓。还真别说,《王勃讨武檄》就是当年舆论炸锅的代表作,一时之间,文人默客,甚至江湖市井,谈起武则天无不是摇头叹息,说这天下怎么成了女人说了算?也怪不得,那声势曾跟汉末陈琳“讨曹檄文”并驾齐驱。
要说这舆论上风头一时无两,可该打的仗还得打。历史的残酷在于——喊得震天的未必能笑到最后。正如当年关中袁绍遮天蔽日,终究兵败官渡,纸上文章终是泡沫。换成徐敬业,也是一样。他本事不算小,聚起十万大军真不是嘴上功夫。可打仗归打仗,大局观和临机应变是另一回事。有意思的是,论对外作战,当年还有一个特别像的例子,也在太宗末年:平卢节度使高行周守边御敌,麾下悍勇,背水一战几乎翻盘,可惜关键一步没走好,被对手抓了破绽,最终溃败,剑拔弩张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咱们插个岔——要说聚兵,这种“无米煮成满汉全席”的操作,历史里可不多。咱们经常夸韩信“暗度陈仓”,但韩信再能干,也少不了刘邦给他担纲。徐敬业完全靠一帮失意官员、加上一字未错的天命“授意”,短短十天,竟然真让江都一带的青年、游侠和被贬小官都聚成了一支大队伍。具体咋操作呢?没有凭空出现的“神秘天子”,但却有那股上下一心的“对权力不满”氛围,说到底,武则天的高压手段算是催化剂。谁家驳回一纸密令,谁动不了地方将官?那些年头,连沿淮士绅都知道:捅破这层窗户纸,只要有个人领头,底下的都是一拍即合。
可再巧妙的局,也得有底气。手里没粮没兵,徐敬业等不到天上掉馅饼。他们效仿过魏征当年团结太宗反对王世充的招数——谁晓得,这回不是辅佐明主,而是逆风翻盘。又联想起曹彬灭南唐时,一个从未失手的惯胜之将,何曾想最后反被水淹金山寺,一败涂地。徐敬业抓住一时东风,可没留出后劲。谁都知道,士气鼓得再高,也敌不过现实里粮草断绝、信息被封锁的窘迫。他本以为可以靠着李唐宗室的正统旗号把江南东道召集为一股绳,结果呢——当江淮的望族听闻风声,有早早“骑墙抽身”的,也有干脆暗投洛阳表忠心的。
等到徐敬业觉得旗号还不够响,索性请来个外形唬人的“假太子”登场,活脱脱照搬过往“李自成迎闯王”的一套。但你看,民间的舆论虽然激动,长三角的百姓也顶多道个“快意恩仇”,真到舍命投军的,还是少数。甚至任用昔日的下属出任三府,分设参谋和后勤,跟刘邦草创汉业时那一拨“沛县兄弟”一样捧哏站台。但勋贵们见风色不对,也有人开始转身敲侧门,试图给自己留条退路。这人性,在乱世常常能吃人不吐骨头。
讲到战略失误,还免不了联想到林彪出兵东北时的踟蹰。有人说直接上去,速战速决占下关外,就能扭转整个格局;有人劝别跳得太狠,宜稳妥经营,安全第一。徐敬业也听了脑子里的“谨慎派”,舍不得兵马,掉头先南下试水,换回来的却是四面风声渐紧,原本,“一举洛阳,天下可期”的黄金时机就这样生生溜了过去。说得出色点儿,就是缺了点程咬金的胆与韦孝宽的谋。等慢条斯理收拾地盘的时候,武则天早就联络了边军、调动关中和山西的反应兵团。你当真以为对手没准备?她身边的宦官潘玄明、亲信上官婉儿早就把消息下注进洛阳城。
也别觉得武则天这人心眼多,她的雷霆手段可比风传得还狠。徐敬业刚起事,人没拿下几座城池,武则天已经下旨剥夺封号,抄祖坟不说,还直接把徐姓拿回来,把宗室线那点可怜的体面也一刀两断。这一招简直就是今天所谓的“人格抹杀”。更别提裴炎这种本想权衡朝局、力劝太后还政的老油条,反被“无端青鹅案”砸了脑袋,大好一个旧臣说杀就杀,震慑力杠杠滴。朝上立场很快一边倒,反对派敢怒不敢言,更多人干脆“躺平”,只想着自保。
至于战场上的胜负,归根到底,徐敬业的短板在大局观。你说魏思温,论谋略未必比魏元忠差,可惜徐敬业偏偏不买账。反观武则天这头,魏元忠虽然出身寒微,但在军中极有威望,随军而行盯着李孝逸。关键决策一出,仗就这么打了下去。更讽刺是,李孝逸虽说正统血脉,但也明白“战场上无亲兄弟”,皇帝给的“军中家法”才是真生死令。整个过程,武则天巧妙平衡了“亲族与外人”、“文人与武将”的关系,临危掣肘层层设防,让全局牢牢掌控手中。
到了最后,兵败如山倒,各路部将见风使舵,徐敬业憋着一股愤恨带家眷出逃,途中却被早就盘算好的手下砍头邀功。你说这可怜不可怜,一腔热血散作泥沙,还拖累了亲信将佐。转念一想,多少金戈铁马的“逆反事”,最后都败在了自己人手里。比如隋末的宇文化及,带着杨家后人苦撑,最终也难逃部下反水、命陨乱刀。凡成大事者,既要胆识过人,更要用人于疑、识人于微。徐敬业这些做得都不够,难怪英雄气短,徒留遗恨。
可惜啊,层层算计、步步惊心,到底没能阻住历史洪流。被斥为“逆贼”之后,徐敬业的亲眷惨遭株连,整个“徐家班”灰飞烟灭。而武则天稳坐钓鱼台,朝中反对派大都明哲保身,再没激出什么大浪花。之后,虽然还有宗室韩王、越王东挪西挤地举兵,但声势早已大不如前。可以说,从徐敬业倒下那一刻,武周已牢牢控住了江山命脉。
说到这里,不禁有点唏嘘。其实,很多后人看待徐敬业,都是恨其不争,怪其心胸狭窄。可品到深处,你会发现,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风口浪尖的无数豪杰浮沉的合影。在巨变的年代里,有人倾心谋划,有人苦守忠诚,到头来都成了看看旧史书、茶后谈资的名字罢了。
到底徐敬业冤不冤?只怕今天没人能说得清。有人说他志大才疏,有人说他天命难违,我倒情愿相信,如果历史重来一次,真还指不定徐敬业会不会做得更好些。不过,那样一来,这天下的波澜和传奇,是不是就要少了几分戏剧色彩和英雄叹息呢?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