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水初生,春林初盛。三月的风掠过校园,携来满园书香。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9班与10班的同学们以书为舟,以笔为桨,在文学的浩瀚长河中展开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阅读之旅。从《聊斋志异》的鬼魅奇谭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苍茫苔原,从《平凡的世界》的黄土高原到《穆斯林的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三月的风掠过校园,携来满园书香。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9班与10班的同学们以书为舟,以笔为桨,在文学的浩瀚长河中展开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阅读之旅。从《聊斋志异》的鬼魅奇谭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苍茫苔原,从《平凡的世界》的黄土高原到《穆斯林的葬礼》的文化交融,书页翻动间,思想的火花与青春的激情交织成一片璀璨的星海。
一、书卷多情似故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当10班张淼鑫同学在深夜的灯光下读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开篇时,鄂温克老妇人的声音仿佛穿透时空,叩响了他的心扉。三个小时的沉浸阅读后,他的笔记本已密密麻麻记下二十七处震颤心灵的段落。“树没了,风就老了”,迟子建笔下的八个字,让他感受到比百页环保报告更深刻的生态智慧。这样的瞬间,正是阅读最美的馈赠——文字如春雨,悄然浸润心田。
同学们的书单上,既有古典名著的厚重,也有现当代文学的鲜活。《红楼梦》的繁华与幻灭,《边城》的清澈与哀愁,《活着》的坚韧与苍凉……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推开它,便能看到不同的风景。9班许宏妍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读懂了“用善良对抗苦难”的朴素哲学;10班余瑞淇则通过《聊斋志异》的文言之美,触摸到古典小说的脉搏,更尝试以文学批评理论为刃,剖开文本的深层意蕴。
图书馆的灯光常亮至深夜,宿舍的台灯也映照着伏案的身影。有的同学“从半夜十一点读到天亮”,有的在书页边缘写满批注,还有的将人物关系绘成图谱,让思维如枝蔓般延伸。书页沙沙,是春天最动人的声音。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
读书不仅是心灵的独行,更是思想的碰撞。10班刘颖莉同学在撰写《尘埃落定》的读书报告时,曾像“傻子少爷”一样迷茫——“明明有那么多想法,却不知从哪下笔”。她将关键情节如电影分镜头般排列,把人物分析“缝”进故事里,最终领悟到:“好的读书报告不是展示读过多少书,而是用最朴素的眼看穿文字背后的真相。”她的报告如一座粮仓,囤满了真知灼见,获得95分的高分。
而杨琳怡同学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解读,则聚焦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她通过萨满鼓声的“暴雨砸岩”与“母鹿唤崽”,感受到文字的通感魔力,更从鄂温克人的命运中窥见文明存续的宏大命题。她的报告被老师赞为“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成为课堂上的典范。
也有同学在试错中成长。张淼鑫和唐婉怡曾因借助AI写作被扣分,但他们以诚意弥补——张淼鑫重读《额尔古纳河右岸》,写下三篇饱含深情的周记;唐婉怡则抛开技术依赖,亲手完成两篇扎实的思考。老师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相勉,他们的蜕变恰如春泥中的新芽,更显珍贵。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
3月23日的分享会上,杨琳怡和刘颖莉同学走上讲台,以课件与视频为媒介,将阅读心得化作一场视听盛宴。刘颖莉的比喻令人难忘:“写读书报告和傻子建粮仓异曲同工——别人在华丽词藻里‘内卷’,我们要做的,是把真东西囤在字里行间。”台下掌声如潮,思想的种子在此刻播撒。
同学们的成果琳琅满目:周记中,彭月明剖析《穆斯林的葬礼》的文化融合,陈葵冰在《平凡的世界》里完成“心灵的洗礼”;读书报告里,张淼鑫以“森林深处的回响”为题,附上十六篇参考文献和田野调查,架构起学术论文的雏形。那些深夜的灯火、笔尖的墨痕、讨论时的争鸣,最终凝结成一份份充满生命力的文字。
当然,亦有不足。少数同学敷衍了事,或陷入“AI依赖”,但师长的谆谆教诲与同窗的榜样力量,已为他们点亮了前行的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的阅读,终将回归对知识的纯粹热爱。
四、春风化雨润无声
活动落幕时,老师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结。一个月的光阴虽短,但书香的熏陶却如春风化雨,悄然滋养着每一颗年轻的心。当同学们合上书本,那些文字中的勇气、智慧与温情,已化作他们精神的一部分。
春暖花开日,正是读书时。愿这份书香永远萦绕在青春的枝头,愿每一次开卷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因为书籍不仅是进步的阶梯,更是生命走向辽阔的通行证。
来源:敏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