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计划大家谈丨《弦声回响》:跨越大陆的音符,连接世界的心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23:28 1

摘要:“第一次见到卢卡时,他手里拿着那把传承近四百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眼神中透露出对东方文化的好奇与渴望。而敖斯卡乐17岁跳级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现在是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眼里却始终闪烁着对家乡草原的深情。当他们的目光在镜头前相遇,我知道这将是一段非凡的旅程。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草原深处,一段由琴弦编织的文明对话正悄然展开。

“第一次见到卢卡时,他手里拿着那把传承近四百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眼神中透露出对东方文化的好奇与渴望。而敖斯卡乐17岁跳级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现在是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眼里却始终闪烁着对家乡草原的深情。当他们的目光在镜头前相遇,我知道这将是一段非凡的旅程。”纪录电影《弦声回响》导演哈斯尔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

△纪录电影《弦声回响》海报

“纪录电影《弦声回响》是一场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的音乐之旅,我希望把我生长的这片土地用新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大家。”

△纪录电影《弦声回响》剧照

△纪录电影《弦声回响》预告片

纪录电影《弦声回响》已入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节目以音乐为经纬,生动记录意大利制琴世家传人卢卡·斯特拉迪瓦里与蒙古族青年音乐人敖斯卡乐相遇的故事,谱写出一曲跨越时空的乐章。

影片中,斯特拉迪瓦里琴的典雅音色与马头琴的苍劲旋律彼此缠绕,古老游牧民族的智慧与欧洲文艺复兴的余韵在音符中碰撞,最终凝结成人类对文明共生的永恒叩问。

△纪录电影《弦声回响》剧照

琴弦上的文明对话:

从阿尔卑斯到呼伦贝尔

七百年前,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用脚步丈量欧亚大陆的辽阔;七百年后,同样是来自意大利的“旅行者”卢卡·斯特拉迪瓦里,循着相同的轨迹,携家族传承的制琴技艺奔赴草原。

在五彩童年游牧文化研学基地,这位意大利制琴师目睹了蒙古族孩童在敖斯卡乐父亲的指导下击节而歌。羊皮鼓的震动与童声的清澈,让卢卡想起佛罗伦萨工匠作坊里学徒打磨琴箱的专注——技艺传承的温度,可以超越地理的阻隔。

当卢卡走进非遗马头琴大师戴常锁的工作室,两种文明在木纹肌理间展开深度对话。戴常锁抚摸着马头琴木料,讲述蒙古人选择木材时对“生命脉络”的执着;卢卡则展示斯特拉迪瓦里琴背板的虎纹枫木,解释阿尔卑斯山脉的日照如何与木材共鸣。

△纪录电影《弦声回响》剧照

在长调之乡的冬日牧场,影片的叙事从器物之美升华为哲学对谈。

卢卡与敖斯卡乐深入牧民的冬日生活。日出时分,奔走的牛羊是大地的馈赠;蒙古包顶的袅袅炊烟是对天空的问候。憨厚忠诚的草地笨(蒙古獒犬)热情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亲身体验牧民劳作的过程中,两位音乐家逐渐理解了游牧民族与大自然之间那种与生俱来的深厚连结。

长调里的自然哲学:

当游牧精神邂逅海洋文明

△纪录电影《弦声回响》剧照

蒙古长调随晨雾升起,歌声在辽阔的草原上回荡。宛转悠扬的曲调承载着游牧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这歌声是蒙古族人民世代积淀的情感表达,是与大自然交织凝练的人文瑰宝。

卢卡在翻译的帮助下逐渐理解:这些旋律不是单纯的音符组合,而是蒙古人对连绵草原的描摹,对风过草甸的拟声,更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对话的密码。

篝火旁,长调与小提琴的对话化作两种生存智慧的共振——草原民族在迁徙中敬畏自然,海洋文明在航行中征服未知,二者在音乐中达成对生命本质的共同认知。

敖斯卡乐的启蒙恩师“吉祥妈妈”乌日娜老师,以温柔的目光追忆往事,分享了倔强而天赋卓然的少女在琴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的故事。

卢卡也深有共鸣,“起初,小提琴对我而言只是木头与琴弦,直到一部电影如闪电般划破我的心灵,让我听见了灵魂深处的共鸣。那一刻,我明白,音乐不是选择,而是命运。”

启蒙,正是点亮心灵的火种,让天赋与使命在无声中交汇,成就永恒的艺术之美。

△纪录电影《弦声回响》剧照

传承困境中的微光:

游牧精神的现代突围

影片并未回避文化传承的困境等尖锐现实。

在五彩童年游牧文化研学基地,敖斯卡乐的父亲正在为一群稚嫩的孩子讲授传统民俗课程。蒙古族乐曲的旋律余韵悠长,孩子们的眼神澄澈纯真,年幼的他们还不太懂得自己脚下这片大地留给他们的丰厚宝藏。研学基地因此有了存在的需要,与博物馆一样,肩负着记住和传承的责任。

△纪录电影《弦声回响》剧照

镜头捕捉到孩子们对电子游戏、玩具模型、智能机器人的迷恋远胜于马头琴和民族器具。随着牧民后代涌入城市,能完整吟唱长调的年轻人日渐稀少。

导演用诗意的镜头语言给出答案:卢卡、敖斯卡乐和小朋友们围坐在温暖的蒙古包中,蒙古族奶奶浑厚又富有磁性的短调将古老的民俗故事娓娓道来。在广袤雪原上,奔腾的骏马溅起飞霜,马背上的蒙古族青年如雄兵汹涌竞速,少年们接过父辈手中的昭德格,在那达慕中竞相播洒豪情,挥舞弓箭,淬炼骑术。

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民族文化世代相传的火种生生不息。怀揣着对草原与音乐的好奇与喜爱,初来乍到的卢卡体悟到蒙古族文化与自然共生的生命力——这股力量跨越语言,以音符为纽带,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弦声回响,永恒的旋律

《弦声回响》的珍贵之处,在于跳出了“东方奇观”或“文化比较”的创作窠臼。

当卢卡初次和呼伦贝尔本土乐队哈萨日组合相见,看到音乐家们手中陌生又独特的民族乐器时,他轻轻拉响小提琴,通过乐器来与之交流。哈萨日组合面对古老的西洋弦乐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活力。他们相互碰撞、磨合,数种旋律在大厅中交织升腾,最终形成和谐美妙、气势轩昂的合奏。

这幅画面呼应了影片开头戴常锁的话,“好琴不是被制作出来的,是不同材质的纹路在岁月中找到了共鸣。”文明亦如是,真正的交流无需抹平差异,而是让每种声音保持独特音色。

△卢卡、敖斯卡乐与哈萨日组合的合影

如今,回到意大利家乡的斯特拉迪瓦里琴,是否梦见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尽头?骏马深情、牛羊低语、河流曲折。

弦声回响,坚韧的青草不觉孤单。

来源:解读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