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是在十多年前,在平度古玩市场,买到了几册老账本。账本只有普通的买卖字号账本的一半大小,土纸装订,淡蓝色表格,账本眉头印有“日记账”字样。表格内用钢笔书写,每一页都按日期循序排列,字写得密密麻麻,字迹不算工整但可辨认。当时同乡藏友看到我买这些破账本花了那么多
记得是在十多年前,在平度古玩市场,买到了几册老账本。账本只有普通的买卖字号账本的一半大小,土纸装订,淡蓝色表格,账本眉头印有“日记账”字样。表格内用钢笔书写,每一页都按日期循序排列,字写得密密麻麻,字迹不算工整但可辨认。当时同乡藏友看到我买这些破账本花了那么多钱,翻开账本简单看了一下,随口说,这样的土纸小账本,钢笔字都写满了。这种破账本,你要多少,我帮你买,十块钱一本,你尽花冤枉钱。老乡说的没错,这样的土纸钢笔书写的账本,五块钱一本都没人要,买卖字号宣纸空白账本,当时能卖四五十一本,写满字的,顶多二十块钱,这是市场大行情。我当时有点激动,拍了老乡肩膀一下,脱口而出,你能买到这样的账本,我给你两百元一本。老乡睁大眼睛望着我,嘟囔了一句,难道你买到了共产党的老底账了?老乡说的没错,我买到的虽不是共产党的老底账,却是胶东地区共产党的最高行政机关的老底账,时间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的7月到来年的1月份,共7个月。
这些破账本,搞红色收藏的人,没打开账本,就能想象出其账本内里蕴藏着的丰富信息量!所以有藏友好奇心很重,跟着腚的追问,回去看看老账本里,有没有贪污腐败的现象,找到了跟我说一声。其实,我心里也有跟追问者一样的心态,也在留意和寻找早期共产党腐败的负面材料,非常的遗憾,在我搞红色收藏这三十多年里,无论是我方的原始资料还是在敌伪的宣传里,都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腐败证据,这个账本最小的支出金额为五分钱,“曹漫之专员赴鲁南用钢针六个0.05元,招待来客便饭两顿0.05元”。在职人员每月伙食费2.10元,平均每天七分钱,在这样严格的财务制度管控下,难道还能有腐败吗?
为了能把老账本的事情交代清楚,需要把胶东地区共产党的最高行政机关的历史沿革和机构名称的延续变更情况,做一下简要的介绍。
1938年8月15日,“胶东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黄县城成立,曹漫之为专员,管辖蓬莱,黄县,掖县三县。胶东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成立,使三县的抗日民主政府有了统一的行政领导机构,它标志着胶东地区最富有的蓬黄掖三县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这个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胶东首创,山东省第一个专暑级的抗日根据地,它为胶东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9年12月1日,“蓬黄掖行政联合办事处”宣告成立,胶东区党委成立了蓬莱,黄县,掖县行政联合办事处,曹漫之为主任,统一领导蓬黄掖三县的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4月23日,“胶东区北海行政专员公署”在招远县召开成立大会,曹漫之任专员,同时撤销蓬黄掖行政联合办事处。
1941年2月6日,“胶东区行政联合办事处”在栖霞县成立,选举曹漫之为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2年7月7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在栖霞县正式成立。
1944年4月24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在牟海县的马石店村召开大会,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改称“胶东区行政公署”,推举曹漫之为代理主任。该机构一直延续到建国前。
现在可以断定了,老账本记录的时间和地点,为“胶东区北海行政专员公署”时期,专员公署在招远,莱阳,平度,掖县结合部的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发生的事由。那么老账本究竟记录了什么内容,现分叙如下。
本人参考老账本记录的内容,简要的把账本内花费拆分成五个大的费用类别,这样既能直观地了解当时领导机关和普通的办事人员,他们的生活开销,行政费用,日常勤杂费的支出,又能把当时的不同类别的物价,北海币的币值,跟今天的物价做个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为了能把老账本的内容说的更清楚,再加上在职人员花名册,这样共分六项:1办公费用类。2差旅费用类。3招待费用类。4日常零星杂费类。5生活津贴,伙食费(菜金),保健费等。6在职人员花名册和所担任职务等项。
第一项,办公费用类主要包括,纸张,油墨,印刷,照明等项。接触过早期解放区印刷品的人都清楚,那时印刷的书刊,文件,告示等,无论是蜡版,石印,还是铅印,字都非常小,字的间距和行距排列的很紧凑,纸张的正反面都不能浪费。战邮信封和公职人员的家书,还有的利用书皮和印刷品的空白处,折叠成扑克牌大小的信封,因陋就简的投寄信件,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纸张油墨太贵。老账本记录了那时的纸张油墨印刷品的真实价格:牛皮纸十五张2.20元,大版纸一刀,二版纸二刀18.80元,白毛边纸二刀10.00元,小版纸(壹令)?20.50元;油墨三盒17.00元,油墨二桶7.00元,地球牌墨水一瓶(曹专员用)3.60元;蜡纸(刻蜡版用)五桶30.00元,蜡纸十桶60.00元,;石印布告费45.00元,二科印四联单据费用201.40元;照明主要用火油点灯,少部分用蜡烛。火油每斤1.00元,后期每斤0.80元,洋火(火柴)四十八盒0.80元,洋蜡十包12.00元。
第二项,差旅费类包括,专员公署工作人员外出交通费,差旅费用。如公署视导团赴蓬黄掖十一日路费9.00元,周吉隆赴黄县敌区八日工作路费4.60元,刘永祥赴军区路费0.45元,还有其他的工作人员外出路费和差旅费,都是按天计算,每天的费用大约在四五毛钱之内。
第三项,招待费用类。专员公署是当时胶东地区最高行政机构,前来开会,办事的上下级领导和有关方面的专职人员很多,他们的吃喝住宿都要由专暑负责,所以说“招待费”是专员公署的一项很大开销。这些招待费都是公家实报实销,级别职务大小花销的多少也有差别。现摘抄账本上的几个案例,分述如下:一科来客二人用晚饭0.20元,四科用客饭十六人1.60元,金库开群众团体财政会议用菜一桌2.00元,招待北海银行会议四人0.40元,专员开会来客十三人1.30元,掖县政府六人便饭0.42元,四科招待客人炒鸡蛋十个0.80元,招待于县长五人午饭0.50元,招待于县长纸烟十五盒1.50元,招待于县长白糖半斤0.50元,九月13日招待于烺等开会用菜两桌5.35元,招待于烺同志用鸡炒菜等一日至十二日共3.71元,招待陈文其同志等三人用菜1.30元,黄县交通赵玉亭用便饭二顿0.05元。招待费每顿饭大约在两三分钱到一毛钱之间,标准略高一些的饭菜费用也相应提高。
第四项,日常零星杂费类。缝补被套干粮袋手工费0.50元,挂马掌二付1.20元,修理马鞍子一个0.70元,做背包干粮袋手工费0.70元,做匣子枪套高科长用2.00元,蓬黄招栖流通券管理委员会治戳记八组5.70元,高科长用枪套皮带1.00元,专员曹漫之治铜戳子5.00元,通讯排修理车子换车胎31.20元,大众报三个月报费5.04元,慰问抗属用花生六斤4.00元。
第五项,生活津贴,伙食费(菜金)保健费类。专员公署全员都有,按花名册发放。津贴费7月份每人1.00元,8月至来年1月每人增加到1.50元。伙食费(菜金)每人每月满勤一律都是2.10元,每缺一天扣7分钱。公署专员曹漫之每月有3.00元保健费,育婴妇女每月有5.00元的育婴费。生病有病号饭,病号饭和治病药费花销一律上账,实报实销。
第六项, 在介绍在职人员花名册和所担任职务之前,需要强调一点,在账本中,民国30年(1941年)的一月份,出现了一项补发“1940年12月份津贴”的记录,本来津贴费一项,都是全员按月发放了,没有级别职务差异,那为啥在来年的一月份,又来了一项按级别职务补发上年12月份的津贴呢?这项补发津贴是一年的还是12月份本月的,没搞清楚。尽管补发津贴原因没搞清楚,但却意外的得到了一份按级别职务补发津贴的花名册,一个不漏,把全部人员的级别职务都写得一清二楚。补发津贴费的金额是:专员3.50元。秘书长,科长,金库主任每人2.50元。科员,秘书,会计,监印员,收发员每人1.50元。特务员,事务长,錄事每人1.00元。勤务,伙夫,马夫每人0.50元。
现在把“北海区行政专员公署”在职人员花名册和所担任职务抄录如下:曹漫之(专员),刘政军(特务员),刘宝恒(特务员),王甫(秘书长),戴开文(秘书),周子厚(秘书),黎环(监印员),于仿玉(册格员),刘景洲(收发员),刘作武(特务员),沙树华(特务员),李显堂(科员),陈亚生(科员),邢和舒(科员)李存寿(錄事),姜云升(錄事),于常基(勤务),赵野民(科长),孙寿春(科员),刘子祥(錄事),张雪年(科员),张道九(勤务),高修(科长),李希珙(科员),周吉隆(科员),李复中(科员)王省三(錄事),李后生(科员)高振义(科员),柳振东,(勤务),仲子沛(科长),筱文(錄事),吕才臣(科员),王忠良(会计),齐希生(会计),王实(錄事),左君爽(金库主任),王仁斋(会计),张启哲(勤务),宫亭(科员),孙西庚(科员),孙海阳(庶务处主任),周子和(会计),孔善堂(事务长),王乃福(伙夫),赵永生(伙夫),刘克元(伙夫),王恒弟(马夫),刘尊芝(勤务),李仁(錄事),陈铁(科员),王普照(科员),黄蓬元(法院长),孙坚振(勤务),刘永祥(会计),随云生(粮委会主任),姜仁厚(马夫),原百荣(粮委会),王文甫(粮委会),王玉(粮委会),周守义(勤务)共61人。在职人员花名册,从1940年的7月到1941年的1月份,共计7个月。每个月都有发放津贴,伙食费的全部人员花名册。由于人员的调入调出都是动态的,所以每月全员花名册都有变动,全公署工作人员大概在五六十人之间。有兴趣的人可以查一下,在花名册当中,科长以上,还有部分科员,在解放后,他们的级别和职务,有一部分人员,他们已经做到省部级官员了,另一部分人员,级别职务虽然稍低一些,可他们大都在国家要害部门担任要职,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来源:胶东凝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