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电影就是有这么神奇——别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它能把一段远去的往事拉到你面前,让你发愣;让你回忆起自己都不敢相信曾经那么澎湃的年代。还记得七十年代末吗?那种大家看电影像赶集似的热闹劲儿,《从奴隶到将军》一上映,真是哪个街坊不惦记点票,都觉得跟错过啥大事似的
有时候,电影就是有这么神奇——别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它能把一段远去的往事拉到你面前,让你发愣;让你回忆起自己都不敢相信曾经那么澎湃的年代。还记得七十年代末吗?那种大家看电影像赶集似的热闹劲儿,《从奴隶到将军》一上映,真是哪个街坊不惦记点票,都觉得跟错过啥大事似的。这片子不是大明星引爆的,是它讲了个震撼的故事,让家家户户的人都坐在一起哭、一起憧憬。说到底,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小箩筐”成长路上,瞧见点自己的影子——又埋怨、又争气、又有点拼死的倔劲。
可你要真拿一摞电影票子,把小箩筐的故事全吃透了,也未必就懂那一代人的苦和狠。老罗那半生,别说观众,就是写剧本的人,想象都跟不上他的命数。和片里演得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比如原故事的转折点,是小箩筐在“剿匪”队伍里心里打鼓,电影里安排了个郝军点拨他。可现实这片土地上的罗炳辉,他的心结、他的路,要复杂得多。
其实,我们这片土地出了不少“咸鱼翻身”的英雄,不只有小箩筐。比如罗炳辉真正成长起来的节点并不是一时冲动的入党或者偶然的觉悟。1927年,那个在江西搞农民革命的小伙子韩伟也是出生绝境,一家老小被土豪霸占了地,韩伟也是打小儿混饭团、扛枪跟人拼命。是真正的田地里出来的汉子,被生活逼到绝路,反而更容易认清到底为谁活、为啥拼。他跟罗炳辉有一点像,都是一步步,从“穷人的命只能自己拼”的信念中挣扎出来——不过,韩伟最后是闯过了井冈山,罗炳辉则误打误撞闯进了红军的大门。
早年间的罗炳辉,身边其实是没多少朋友的。生活逼人嘛,有时候他自己也气自己,怎么老在人群里边,是个影子都带点灰气。后来到滇军里当兵,也不是啥高大上的选择,而是没得选。你问当年云南滇军有多苦?那时候兵痞杂烩,吃粮靠抢,许多兵痞睡觉一手抱着枪一手搂着破口袋,稍不留神就被人弄走腰间干粮。罗炳辉就经常凌晨起来,给同伴分着冻着的玉米渣粥,还让没鞋的过年能把绷带拆下来缠脚。就这样一点点地,他在兵营里混个脸熟。等后来云南内部动乱,许多纪律松散的旧军官落了马,罗炳辉却因为“给大家撑过饥荒”变成大家推举的头儿。这个过程,没有大风大浪,就是那股磨不掉的硬气。
有人说,罗炳辉后来觉醒,是受了谁的启发,其实更多是亲身撞了个头破血流。国民党的腐朽官场,他不是没试过,只不过天资不算聪明,胆子大但并不懂变通。1931年赣南驻军守城,城头上依旧回荡着旧贵族的酒肉声,底下小兵饿得扒树皮。罗炳辉那个时候认识了个安徽来逃兵的兄弟,叫伍鹏,大字不识,却咬牙挖战壕抢粮食养战友。一天夜里他们被上面强令执行“清乡”,其实就是欺男霸女,罗炳辉眼见伍鹏护着百姓被枪托打翻,鼻梁立马出血。他那时候就想:这一仗要是打给这样的主子,地底下的祖宗都不放心。正是伍鹏的这口烂气和被欺骗的伤心,逼得罗炳辉彻底碎了旧希望。
加入红军那会儿,没人敲锣打鼓。是江西吉安的一个泥土味很重的小山头,只他们几个至交背靠背,夜里举手起誓。从那时起,罗炳辉是连着三个月没回头瞧过老家,屋里的兄弟姐妹日后说起,都觉得他像是从家谱里被人摘出去一样。可走上这条路的人都知道,要的就是把亲情留在后头,做“背叛的人”。这些看着不值钱的昔日朋友,其实一到生死关头比亲人还牢靠。解放战争前夜,老罗的伤口常年渗血,每天只能用旧军大衣一裹,就翻身钻进步兵营,一天能来回三趟,“不折腾不踏实”,这是他常闹得大家哭笑不得的口头禅。
老罗的性子说温柔绝不温柔。从长征路上的广西到湘江,他是真切尝过舍命护队的苦头。当年红三十一军突围时,溃兵乱跑,罗炳辉带的人是最顽强的,大家饿了,不等军需,爬山采野菜,哪怕有毒也宁愿自尝。“有人亲手扶老人趟水走,也有人干脆背孩子前面趟雷。”据说当年还有女卫生兵跟在队伍最后头,差点没挺过来。罗炳辉不声不响,让战士就地挖掩体,自己拿破旧雨衣裹住送伤员。没写进电影的辛苦,从俘虏到兄弟都是见证。
战争之外,其实罗将军的家人吃的苦,我们很难描绘清楚。像1943年,罗炳辉妻子胡秋贞转移跟不上队伍,差点被国民党县武装抓回小镇销声匿迹。那时候,家书写了几封都丢在半路,女儿后来讲,小时候以为父亲是神兵,谁也找不到他。大概只有战后静下来,胡秋贞才会想:这些年的流亡,可能父亲都无法知道孩子长成了什么样子。
还记得当年电影里那场“战前诀别”?现实中罗炳辉和副官陈国良的相识其实更曲折。他们并非一见如故,而是一度在老战区有误会,谁都不服谁,竟然还拌过嘴。可真正打仗时,人心齐了,这些个小怨气都放下。临沂会战结束后,陈国良回忆,罗炳辉吊着两只伤腿走路都靠拐杖,那架势让身后的小战士边看边抹泪。大家心知肚明,这样的人,天生是担事的命。
后来那些“生死寻常事”的评价,多半是后人感慨。你要让老罗听见,他估计又会呵呵一笑,加一嘴:“命,谁没个命啊?”不管是陈毅元帅跟他并肩,还是朱德、刘少奇的挚语——这些荣誉,其实是整个队伍扛出来的,是翻山越岭,跋涉雪夜换来的。有人说官方评价里“正派耿直”,也未免有点文绉绉的;实际上,那份骨子里的硬气,是熬过活活饿死和刀口舔血日子的。
说到这里,电影拍得再精彩,也不会把所有花絮都搬上台面。建国多年之后,被评为三十六位军事家的消息下来,远在云南老家的族亲,有的还在田里插秧,不知道当年那个“不孝子”居然成了国家英雄。
当然,事到如今,还有那么点意难平的味道在。我有时会想,彭德怀、林彪后来的起伏都被后人翻来覆去地讨论,而罗炳辉这样的人,是不是如果晚生十年,身体再利索一些,今天在人们心里是不是待遇又不一样?有些人的命运,就是给后来人留下无限的想象和唏嘘。很多人聊起“如果1955年授衔有他在,名字一定排在大将榜前面”,其实也不过是我们这种普通人对命运和历史的一点不甘心罢了。
反正啊,那个年代走来的人物,不怕从最苦的地方爬出来,也敢在最亮的时刻转身离开。或许现在的我们很难体验,但留下一点记忆,一点遗憾,也算有回应有共鸣——这,大概就是历史电影最厉害的地方了?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