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海南师范大学公众号发文称,该校足球学院讲师刘昊禹在《自然》杂志发表了文章,实现了该校“体育学科在Nature正刊发文零的突破”,文中还强调了刘昊禹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推文一经发布,便迅速引发广大网友关注。
近日,海南师范大学公众号发文称,该校足球学院讲师刘昊禹在《自然》杂志发表了文章,实现了该校“体育学科在Nature正刊发文零的突破”,文中还强调了刘昊禹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推文一经发布,便迅速引发广大网友关注。
有眼尖的网友很快看出不对劲,这篇所谓《自然》“通讯文章”实则是一篇“豆腐块”评论,全文不到200个英文单词,根本不是体育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
原来,文章刊发在《自然》“Correspondence”专栏,类似“读者来信”栏目,这一栏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论文,通常无需同行评审。
随着质疑声不绝于耳,学校也火速删除推文。
不可否认,在“顶刊”发表得到同行高度认可的学术论文,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作者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即便是简短的“豆腐块”文章,也能让作者的观点被更多人关注。
然而,学校将其包装为“体育学科‘零的突破’”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
如果说管理者是外行,不了解学术期刊的文章类型,没读过《自然》杂志,那么他们为何要公开为教职工树立发“顶刊”的标杆?如果说管理者明知该文章是“读者来信”,却有意将其夸大为学术论文,那么学校又为何宁愿公开作假也要博取名声?
然而,就在26日中午,该校再次以同样的内容发布推文,把标题修改为“我校体育学科刘昊禹老师在《Nature》杂志正刊发表通讯”,删除了“文章”二字,正文也删去了“零的突破”这一表达。
有不少人表示,海南师范大学的案例也能够让大家管中窥豹,这也是学术评价体系的部分真实写照——浮躁短视和急功近利,而许多评价者也并不了解研究的具体情况,缺乏科学评价的能力。
这也难怪一些国际出版机构近年来纷纷打着《自然》、《科学》的幌子,推出各种“子刊”“增刊”,收割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科研经费,也是看准了中国高校急功近利的心态。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荟呀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