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薯,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不仅在我国粮食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种植产业也在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红薯高产种植,定植环节是关键的第一步,严格遵循红薯定植 “四不栽” 原则,对红薯后期的健康生长和最终高产至关重要。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深入阐述 “四
红薯,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不仅在我国粮食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种植产业也在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红薯高产种植,定植环节是关键的第一步,严格遵循红薯定植 “四不栽” 原则,对红薯后期的健康生长和最终高产至关重要。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深入阐述 “四不栽” 原则及其对红薯高产的重要性。
一、重茬不栽:打破恶性循环
重茬种植,指的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对于红薯而言,重茬种植会引发一系列不利于生长的问题。
从土壤养分角度来看,红薯对特定养分有着特定的需求。连年种植红薯,会导致土壤中这些特定养分过度消耗,造成土壤养分失衡。比如,红薯生长过程中对钾元素需求量较大,长期重茬种植会使土壤中钾元素含量大幅降低,影响红薯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病虫害方面,重茬种植为病虫害提供了持续的宿主环境。一些红薯特有的病原菌和害虫,如根腐病病菌、红薯茎线虫等,会在土壤中大量积累。随着重茬年限的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愈发频繁,危害程度也不断加重。根腐病会破坏红薯根系的正常结构,导致根部腐烂,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红薯茎线虫则会侵害红薯的茎蔓和块根,造成植株生长衰弱,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
为避免重茬种植带来的危害,合理轮作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可以与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这些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与红薯不同,能够减少土壤养分失衡的问题。同时,禾本科作物与红薯的病虫害种类差异较大,轮作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在土壤中的积累,为红薯创造健康的生长环境。
二、土壤过湿不栽:营造适宜生长环境
土壤湿度对红薯定植后的生长有着显著影响。当土壤过湿时,透气性会严重下降。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减少,红薯根系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影响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导致根系活力降低,甚至出现根系腐烂的现象。
此外,过湿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多种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例如,疫霉根腐病菌在高湿环境下繁殖速度加快,容易引发红薯根腐病,使红薯植株生长受阻,严重时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为保证土壤湿度适宜红薯定植,在定植前要做好排水措施。对于地势较低的地块,要开挖排水沟,确保雨后积水能够及时排出。同时,可以通过深耕、晾晒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在定植时,若土壤湿度过大,可以适当推迟定植时间,待土壤湿度降低到适宜范围后再进行定植。
三、地温低不栽:把握最佳定植时机
红薯是喜温作物,对地温有着严格的要求。适宜红薯定植的地温一般在15 - 18℃之间。当地温过低时,红薯秧苗的生长速度会显著减缓。这是因为低温会抑制秧苗体内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如酶的活性降低,导致植株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下降,影响红薯的正常生长。
地温过低还会增加红薯感染病害的风险。在低温环境下,红薯秧苗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例如,低温高湿的环境容易引发猝倒病,导致红薯秧苗在定植后不久就出现倒伏、死亡的现象。
为确保地温适宜红薯定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的方式提高地温。地膜覆盖能够有效阻挡土壤热量的散失,增加土壤温度,同时还能保持土壤湿度,抑制杂草生长。此外,合理选择定植时间也十分关键。在春季定植时,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冷空气来袭前定植,可选择在连续晴天、气温稳定回升后进行定植。
四、秧苗不炼苗不栽:培育健壮秧苗
炼苗是红薯种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经过炼苗的红薯秧苗,能够更好地适应定植后的外界环境。炼苗过程中,通过逐渐降低苗床的温度、湿度,增加光照强度,使秧苗的茎秆更加粗壮,叶片更加厚实,根系更加发达。这样的秧苗在定植后,能够更快地缓苗,提高成活率。
相比之下,未经炼苗的秧苗,由于长期生长在较为温和、湿润的环境中,植株较为娇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定植后,面对外界相对恶劣的环境,如温度变化、水分不足等,容易出现生长停滞、萎蔫甚至死亡的现象。
炼苗的方法主要有通风降温、控制水分、增加光照等。在炼苗初期,可以逐渐加大苗床的通风量,降低苗床内的温度。同时,减少浇水次数和浇水量,使苗床土壤保持适度干燥。此外,还可以通过揭开覆盖物等方式,增加秧苗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炼苗时间一般为7 - 10天,具体时间可根据秧苗的生长情况和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整。
红薯定植 “四不栽” 原则,从多个角度为红薯高产种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重茬不栽,解决了土壤养分失衡和病虫害积累的问题;土壤过湿不栽,营造了适宜红薯根系生长的土壤环境;地温低不栽,把握了红薯定植的最佳时机;秧苗不炼苗不栽,培育了健壮的秧苗。只有在红薯定植过程中严格遵循这四项原则,才能为红薯的健康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红薯的高产优质,推动红薯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