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还记得吗?1976年9月9日下午4时,广播里传来沉重的声音:“毛泽东同志逝世……”那一刻,举国沉默,万民泪目。
你还记得吗?1976年9月9日下午4时,广播里传来沉重的声音:“毛泽东同志逝世……”那一刻,举国沉默,万民泪目。
49年过去了,我们渐渐读懂——他的离开,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是一种精神的开始。
尤其在今天,美国芯片制裁步步紧逼、高端技术遭遇“卡脖子”,内部改革也步入深水区……我们仿佛又一次站在“艰难时刻”。而回望来路,毛主席带领中国从井冈山走到天安门的那套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依然闪烁着急切的光芒。
毛主席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他总能在看不到路的地方,硬是走出一条路。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部队从5000人打到不足1000。有人心灰意冷,毛泽东却决定——上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必须这样,才叫活路。”他说。
没有机械照搬苏联“城市中心论”,而是基于中国现实调整战略。这叫做:实事求是。
你看今天中国芯片的困境,像不像当年?
高端光刻机买不到、先进制程被封锁……但我们并没放弃正面竞争,而是选择从“成熟制程+基础创新”切入。
比如华为近几年悄然布局半导体设备、材料及EDA工具研发;中芯国际专注把28nm、14nm工艺做到极致,拿下了全球新能源汽车芯片的大部分市场。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不正是毛主席战略思维的现代版本吗?
1938年,毛主席写《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必须经历“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许多人指望速胜,他却冷静地说:“这是一场长久仗。”
如今在科技领域,何尝不是?
芯片研发周期长、投资大、失败率高,没有“速胜”可言。但数据显示,中国近五年在半导体相关专利年申请量已超过美国,2022年全球占比37%,稳居第一。
我们或许暂时做不出3nm,但我们在特色工艺、封装技术、第三代半导体等方向上逐渐跑出优势。
正如一位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所说:“芯片没有‘奇迹’,只有坚持。毛主席的《实践论》中早就写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主席一生信奉这一点。打赢战争,靠的是百万支前民工;建设国家,靠的是工农齐心的集体力量。
而今天,中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我们有任正非所说的“工程师红利”:年轻、踏实、能吃苦、数学好。
比如北斗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长江存储的工艺工程师们,三年突破128层3D NAND闪存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他们没有喊口号,只是在实验室、生产线、代码台前,一干就是十年。
很多人问:“年轻人还读毛主席吗?”
其实,读的方式变了。
他们不一定背诵“老三篇”,但他们相信“自力更生”;不一定能说出“群众路线”的定义,但会在B站、小红书上传科普视频,帮老乡直播卖货。
正如一位00后科技博主@算法先生 所说:“毛主席最让我震撼的,不是他多强,而是他在那么难的情况下,依然相信:我能想办法。”
49年,足够让一个国家从贫困走向富强,也从青春走向成熟。
毛主席不曾见过移动支付、人工智能、国产大飞机,但他留下的思维方法——立足现实、依靠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却依然有效。
在这个变局交织的时代,
我们怀念他,
不只是回望光辉往事,
更是要拿起他的精神武器,
走好我们自己的长征。
如果你也相信:困境不是终点,而是突围的起点,
请转发这篇文章,致敬永不退场的精神。
来源:豫桥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