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7日,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单位联手打造的《开学护眼第一课》新书正式亮相。活动以“逐光”为主题,全面展示“开学护眼第一课”公益项目五年来的科普成果,为孩子们明亮的未来点起了一盏灯。
9月7日,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单位联手打造的《开学护眼第一课》新书正式亮相。活动以“逐光”为主题,全面展示“开学护眼第一课”公益项目五年来的科普成果,为孩子们明亮的未来点起了一盏灯。
《开学护眼第一课》一书凝聚了眼科医学专家、教育工作者及科普创作团队的多方智慧,系统总结了该公益项目数年来的实践案例与执行经验。
该书首次将公益护眼项目从顶层设计至落地实施的全流程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板,为政府、教育、医疗及公益机构提供协同合作的专业指南。
活动现场,12组社区家庭代表获赠新书。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高玮表示:“这本书可不是普通的科普书籍,它是帮助我们每个家庭把‘被动护眼’变成‘主动热爱’的指南,希望大家都能做自己眼睛的‘头号守护者’。”她期待这本书能进入更多图书馆,供广大读者借阅,传播上海在近视防控领域的先进经验。
“如何有效开展社区护眼活动?”“医校如何联手?”——在读者互动环节,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被抛了出来。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院长邹海东支招:“讲座+筛查+互动体验”,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让护眼不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变成好玩、能动手的健康实践。
专家还强调,需建立有效的“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通过开展“开学护眼第一课”等亲子实践活动,为家庭与学校提供科学、实用的护眼指导,共建爱眼护眼的社会氛围。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现场特设的眼健康流动科普馆。视力表检测仪、眼底相机模拟器、护眼互动问答机等设备,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不同用眼环境对视觉的影响。
一位家长反馈:“互动装置不仅有趣,还能让孩子直观理解不良用眼的后果,比口头提醒更加有效。”
邹海东院长还以“高度近视眼背后的故事”为题开展科普讲座,指出近视防控是一项“政府主导、专业支撑、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更关乎国家未来的公共卫生战略。他强调,实现“不近视、迟近视、低近视”的目标,除了依赖医疗技术,更需通过科普教育激发家庭和学校的护眼共识与行动合力。
未来该项目还将持续创新科普形式,逐步构建涵盖视频、书籍、歌曲在内的多维近视防控科普课程体系,为儿童青少年筑牢视觉健康防线。
院方表示,该书不仅是对五年来“开学护眼第一课”项目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迈向全社会科学护眼共识的关键一步。本次活动成功搭建了家庭、学校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桥梁,家校医联手,一起守护孩子清澈明亮的眼睛,看更远、更清晰的未来!
记者:郁婷苈
编辑:陈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来源:上海静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