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多干两小时,补贴却比行政少4倍!”一位小学教师在社交平台的控诉,揭开了“双减”政策下教师群体的隐秘痛点。课后服务本为缓解家长接送难题而生,却因费用分配不公、补贴标准模糊,成了撕裂教师团队的导火索。
“每天多干两小时,补贴却比行政少4倍!”一位小学教师在社交平台的控诉,揭开了“双减”政策下教师群体的隐秘痛点。课后服务本为缓解家长接送难题而生,却因费用分配不公、补贴标准模糊,成了撕裂教师团队的导火索。
一、补贴分配乱象:从“惠民工程”到“利益蛋糕”
“行政人员拿5000元,主课老师只有2700元”——某校课后服务费分配方案曝光后,教师群炸开了锅6。类似案例屡见不鲜:
管理层“躺赚”:部分地区行政人员补贴是主课教师的4倍,引发“不授课却拿高薪”的质疑;
克扣乱象频发:山西某县课后服务费拖延发放,财政拨款到位后仍被学校以“考核未完成”为由截留;
地域差异悬殊:江苏教师每课时补贴60元,而西部乡村教师仅30元,差距折射政策执行参差。
这场分配乱局的根源,在于政策模糊地带:课后服务费既非工资也非奖金,成了各方博弈的灰色地带。
二、教师困境:加班还是本职?
“早上7点到校,晚上7点下班,每月多拿600元补贴,值吗?”一位班主任的苦笑,道出教师群体的两难:
超负荷劳动:班主任日均在校12小时,课后服务挤占备课、教研时间,教学质量滑坡风险加剧;
变相强制参与:多地学校将课后服务纳入绩效考核,教师“被自愿”加班,否则影响评优评先;
报酬名实不符:部分地方政府将课后服务费计入“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统计口径,实则“加量不加价”。
更荒诞的是,一些学校将课后服务费用于支付代课教师工资,或抵扣其他行政开支,教师额外劳动沦为“免费筹码”。
三、破局之道:从“糊涂账”到“明白钱”
面对争议,多地已探索解决方案:
1. 明确定性:课后服务=加班劳动
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应将课后服务界定为“加班”,按《劳动法》支付1.5-2倍工资,而非纳入绩效工资。江苏率先试点“财政全额拨款+专款专用”,教师月均增收2700元,实现“劳有所得”。
2. 透明分配:一线教师优先
杭州模式:建立“教师技能银行”,按实际授课时长、学生评价分级补贴,行政人员仅获基础管理费;
成都改革:课后服务费80%直拨教师账户,20%用于设备维护,杜绝中间环节截留。
3. 弹性参与:尊重教师选择权
广东推行“AB岗轮换制”,教师可自主选择参与课后服务时段,兼顾工作与家庭。北京部分学校引入校外机构合作,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丰富课程内容。
四、未来展望:从“争议漩涡”到“良性循环”
课后服务的初衷本是教育普惠,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把握三大关键:
财政托底:中央财政应设立专项基金,确保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补贴足额发放;
权责对等:管理层若参与服务,需公示具体工作量,接受教师监督;
动态调整:建立补贴标准与物价指数联动机制,避免教师收入被通胀稀释。
结语:教师的尊严,藏在每一份合理报酬里
山东某乡村教师的故事值得深思:参与课后服务三年,她用补贴购买教具开设“非遗手工课”,不仅学生作品获省级奖项,更带动当地文旅发展。当课后服务费真正成为“教育创新的燃料”,而非“利益争夺的战场”,教师方能从“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创造者”。
教育的温度,始于对劳动者最基本的尊重。
来源:小千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