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三军过饶良——红色故事大家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06:30 1

摘要:红色记忆,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涵盖了建国前红军、八路军以及共产党的诸多英勇事迹。而我今天要讲述的《红三军过饶良》,便是饶良地区红色记忆中一段尤为重要的篇章。这段历史,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红色记忆,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涵盖了建国前红军、八路军以及共产党的诸多英勇事迹。而我今天要讲述的《红三军过饶良》,便是饶良地区红色记忆中一段尤为重要的篇章。这段历史,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1932年7月,当时的中国大地正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之下。国民党调集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红军洪湖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在这危急时刻,根据地红军的领导人夏曦却执行了左倾路线,错误地开展肃反扩大化运动。这一错误决策,使得根据地内部人心惶惶,军队凝聚力遭到严重破坏。

与此同时,外部敌人大兵压境,根据地陷入了缺粮的困境。红军试图攻打沙市寻找粮食,却未能成功,中央分局所在地翟湾也被敌人占领。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红军根据地已经难以坚守。

1932年10月10日,组织果断做出决定,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突围至豫西南,计划前往鄂湘地区,与中央红军会合。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红军在艰苦的行军后,于11月初成功翻过桐柏山。

11月8日,红三军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饶良东岗,随后大部队进入九溃流。当时,红三军约有三千多人,他们选择在九道湾一带隐蔽休息。从三里魏到潭北,都有红军战士的身影。夜幕降临后,红军集中在潭北村,准备稍作休整,迎接新的挑战。

然而,危险正在悄然逼近。国民党军队一路尾随而来,对红军进行拦截。他们分别驻扎在饶良街上、孟桥、西场坊、西马庄等地。在那个信息传递极为困难的年代,双方虽然相隔仅有几里地,但彼此都不清楚对方的部队动向。

11月9日拂晓,一声迫击炮弹的爆炸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国民党军队在邱小庄北、潭北南发射了炮弹,红军战士们立刻意识到有敌情。在这紧急关头,红军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整理行装,向北进发。在转移过程中,有两位伤员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他们的牺牲故事令人痛心。

潭北西头有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他伤势严重,已经无法行走,只能躺在房屋边。当时,饶良有个寨工局,负责修整寨墙等事务,其中有个叫李x林的人,他品性恶劣,竟对毫无仇怨的南方小红军战士下毒手,用砖头将其砸死。

这种残忍的行为令人发指,不过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1950年,新政府依法将李x林枪决,为这位英勇的小红军战士报了仇。他虽然除了派粮派款之外并无其他重大罪行,但仅仅是杀害红军这一项,就足以激起民愤,遭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唾弃。

另一位牺牲的伤员据说是一位军官。当部队行至黑龙庙西河边时,他因伤势过重,最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位名叫王建普、外号“八斋公”的老人挺身而出,他当时还很年轻,但心怀大义,懂得医术,在乡邻中素有威望,大家尊称他为“八先生”。他组织了几个人,将这位军官妥善安葬。王建普老人的善举,体现了普通百姓对红军的敬重和帮助,也为这段残酷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潭北村东头还有两位烈士也在此地壮烈牺牲,他们就地被掩埋,如今这里被称为“红军坟”。虽然关于他们的具体事迹已难以详细考证,但他们为革命献身的精神,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天未亮时,雾气弥漫,能见度极低。国民党军队不清楚前方前往苗店的红军虚实,不敢贸然前进。直到红军后卫部队转移后,他们才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进入苗店街。红军后卫部队在石大寺被国民党军队追上,一场激烈的战斗就此打响。

追击红军的敌军是国民党军队中“五马”之一马鸿逵部队的刘振华旅。需要注意的是,此刘振华并非陕西督军刘振华,而是另外一人。

这支部队是回民部队,装备精良,拥有小炮、机枪等重武器。相比之下,红军的装备则简陋许多,无论是枪械还是战士们的体能,都远远比不上国民党军队。然而,红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奋勇杀敌。

在激烈的战斗中,双方展开了白刃战、肉搏战,许多红军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杀伤。尽管红军战士们英勇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形势愈发危急。

在王十里村,红三军八师师长覃苏在指挥后卫部队与敌人激战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6岁。覃苏师长是湖南西北石门县雁坪乡大路庄人,他是经我党早期革命家王尔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仰,逐渐升任师长。他的牺牲,是红军的重大损失,令人无比惋惜。

在石门县,我曾听一位姓唐的老干部讲述,石门县人才辈出,早期共产党员王尔琢、国军高级起义将领郑洞国以及覃苏等,均来自该县。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令人遗憾的是,在众多文献中,虽然有许多关于红三军的记载,但红三军过饶良这段历史却常常被忽略,或者只是被简单地一笔带过。然而,经过我对党史军史资料的广泛搜索和深入研究,证实了饶良地区确实是先烈们足迹踏过的红色土地。

当年,红三军的众多领导人物都曾途经饶良,其中包括开国后的贺龙元帅、独臂将军贺炳炎、少将贺彪,以及英勇牺牲的覃苏师长等等。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为饶良这片土地注入了深厚的红色基因,这样光荣的历史绝不能被遗忘,更应该被我们传承下去。

红三军在途经饶良地区的九溃流、三里魏、潭北、黑龙庙一线时,与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肆意派粮派款、抓丁拉伕,军纪败坏,百姓苦不堪言,把地方搅得鸡犬不宁。他们的恶行让老百姓深恶痛绝,比如有个白军连长暴毙后,被掩埋在饶良街内北头,当地百姓称其为“连长坟”,这一称呼背后,满是对国民党军队的厌恶。

而红军则截然不同,他们军纪严明,真心实意地爱护百姓。刚来到饶良地区时,由于语言不通,再加上国民党长期的欺骗宣传,当地群众对红军心存疑虑,纷纷逃避,不敢与红军接触。但红军战士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们一到达驻地,便积极展开行动。

战士们张贴标语,向群众热情宣传革命理念,耐心解释红军的宗旨和使命。同时,他们将潭北等村大地主的财物和粮食分给贫苦农民,让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在日常生活中,红军战士们自己推磨磨面,不使用地方上的人畜,对群众秋毫无犯。购买生活用品时,他们一律照价付款,绝不占百姓一丝一毫的便宜。在黑龙庙,有战士因为饥渴拔了地里的萝卜,但他们并没有忘记遵守纪律,而是把钱和字条放在萝卜坑里。这些爱民行为在当地群众中口口相传,深深地印在了百姓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正是因为红三军当年在饶良地区的这些亲民爱民举动,让当地百姓看到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本质区别。群众们深知,红军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队伍,他们军纪严明、真心爱民,这样的队伍一定能够成就大业。

1947年,解放军来到饶良地区时,群众很快就被发动起来。在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中,百姓们积极响应;在拉锯战争中,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掩护解放军。这些群众大多是当年红三军过境时受过影响的人,他们用实际行动回报着红军的恩情,传承着革命的精神。虽然因为时间关系,我无法一一列举这些具体事例,但它们都是饶良地区红色历史的生动见证。

讲述这段历史,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红三军真真切切地在饶良地区活动过,他们的足迹深深地印刻在这片土地上。这段历史是饶良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铭记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讲述,能够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这段红色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韩芳,社旗县饶良镇西街人,生于一九五〇年,早年曾任镇企业办公会计、竹木交易所长、贸易商行经理、饶良村砖厂厂长、豫南韩愈裔传世系谱副理事长等职,曾参与编撰《泌阳县志》、《饶良镇志》,2023年出版二十二万字的《饶良古镇轶事》一书。现居郑州市。

来源:乡土大河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