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工会系统调查研究和作风建设,宝安区总工会开展工会社会工作者“三同+调研”工作。区总机关、中心和各先行示范工联会工会社会工作者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调研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工会系统调查研究和作风建设,宝安区总工会开展工会社会工作者“三同+调研”工作。区总机关、中心和各先行示范工联会工会社会工作者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调研课题,深入了解一线职工工作、生活情况,征集职工意见建议,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期间涌现出一批优秀工作案例。
宝安区总工会现推出系列报道“宝安工会社会工作者三同调研实录”,彰显新时代工会干部的责任担当与创新精神,生动诠释工会组织如何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实效。
内容来源:蚝乡西工联会
从“心”出发
向“实”而行
蚝乡西工联会“三同”实践
深耕职工心理健康沃土
“不仅要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拧得紧,更要让每位职工心里的‘螺丝’不松动。”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蚝乡西工联会践行“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实践的初心与使命。今年八月,蚝乡西工联会的两名工会社工们脱下工装、换上工服,一头扎进L企业生产一线,将调研的探头直接对准了新时期产业工人最隐秘又最普遍的痛点——心理健康。 我们相信,唯有真实的汗水,才能浇灌出信任的土壤;唯有深度的共情,才能探寻到心灵的“密码”。
行动方案:
01
以“1+1+1+1”模式
构建“体验-调研-整改”闭环
蚝乡西工联会本次“三同”实践以 “1周准备+1周“三同”+1周深度调研+1套改善方案”的渐进模式,推动工会工作者真正沉下去,把问题捞上来。
01
准备阶段 (8.5-8.8)
精准选取辖区内重点企业,完成对接事宜,完成岗位匹配、岗前安全培训与需求预研。
准备阶段
02
执行阶段 (8.11-8.24)
历经严格岗前培训后,工会工作者将进行为期一周的全程跟班劳动,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共情基础;随后开展为期一周的职工心理健康专项课题调研,通过匿名问卷与深度访谈,挖掘真问题。
执行阶段
03
总结阶段 (8.25-8.31)
召开经验总结交流会,提炼调研成果,形成可落地的对策建议,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赋能”转型。
总结阶段
为何聚焦“心理健康”:
02
看不见的压力,看得见的关切
L企业正处在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产品线的持续延伸、技术创新的不断迭代,为L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同时也对组织能力、人才梯队及团队凝聚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严峻挑战。然而,高速发展的节奏往往伴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加、工作任务的紧迫以及适应变化的压力,这可能对员工的心理状态产生无形的影响。为了调研L企业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我们旨在穿透报表数据,直面那些沉默的焦虑、无形的压力和被忽略的情绪诉求,让工会“娘家人”的关怀,真正抵达职工内心最深处的角落。
沉浸式“三同”:
03
用汗水换真心,以共情觅真相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我们的工会工作者不仅仅是政策的宣讲者,而是流水线上的“新手”,是食堂里一起排队吃饭的“工友”。
同劳动
“同劳动”感知压力源: 亲身体验流水线作业的节奏强度、重复性劳动带来的心理倦怠,完成跟班日志,记录下班后职工的真实疲惫感和心声,理解职工情绪消耗的日常来源。
跟班日志
同吃住
“同吃住”倾听真心话:在餐桌、休息室等非正式场合,听到了比正式访谈中更真实、更鲜活的心声:“连续加班后只想瘫着,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和领导沟通总觉得有堵墙”、“晚上睡不着,白天又心慌”……这些碎片化的倾诉,拼凑出职工心理状态的立体图谱。
“专项调研”精准把脉:在初步共情的基础上,我们启动了专业的心理健康调研。发放匿名问卷120份,覆盖生产、技术、管理等不同岗位;组织1场11人的职工座谈会,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分享压力与困惑。
/专项调研
调研结果:
04
数据背后的心灵图景
蚝乡西工联会本次“三同”实践以 “1周准备+1周“三同”+1周深度调研+1套改善方案”的渐进模式,推动工会工作者真正沉下去,把问题捞上来。
01
职工座谈会调研结果
本次职工座谈会共有11名职工代表参与,集中反映出一线工作者在心理层面面临的多重现实压力。大家普遍提及工作压力大(6人),同时,诸多生活与经济压力也成为重要负担,如子女就读私立学校的高额学费(5人)、住房及房租水电开支、同事间的沟通摩擦等。此外,年轻员工(尤其是学生工)因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易选择离职,以及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带来的情感困扰,也是多次被提到的现实问题。还有职工反映存在失眠等生理化心理症状。
在缓解压力方式上,职工多通过逛街、运动等自我调节方式,部分人也会尝试与上级领导沟通,或借助工会活动释放情绪。座谈会凸显出职工压力来源复杂、表达渠道有限,以及对有效心理支持体系的迫切需求。
02
调研问卷数据结果
基于对120名L企业一线职工的问卷调查,我们进一步从定量角度确认职工心理健康现状及核心诉求,主要发现如下:
高频心理问题:“睡眠问题”(46.67%)、“焦虑或紧张”(45%)和“工作压力大”(36.67%)位列前三,说明职工身心负荷显著,健康风险较为普遍。
心理问题主要诱因:影响职工心理健康的前两位因素为“家庭压力”(38.33%)和“缺乏社交支持”(36.67%),反映压力源既来自职场也更源于家庭及社会支持不足。
应对方式与支持渠道:绝大多数职工选择“与家人朋友交流”(72.5%),但“独自承受”仍占相当比例(24.17%),“寻求专业帮助”者仅13.33%。企业内置的专业支持体系较为缺失。
对心理课程的需求:职工最希望获得“沟通技巧”(83.33%)、“情绪调节”(75.83%)和“压力管理”(60.83%)等实用课程,表达出对可操作心理调适技能的强烈渴望。
03
调研总结
综合职工座谈会与问卷调查两方面结果,可见当前职工心理健康存在多维痛点:心理问题普遍高发,压力源复杂交织,涵盖工作、家庭、经济、社交等多层面;职工应对方式以自助和私人关系为主,专业心理支持渠道普遍缺失;同时,职工普遍呼吁企业及工会提供实操性强、针对性明确的心理服务。
因此,构建涵盖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睡眠改善与社交支持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工会心理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的承诺:
05
从“心”开始,赋能未来
“三同”实践的价值,不在于完成了多少份问卷,而在于我们是否听到了“真心话”,能否据此开出“真药方”。
转化调研成果: 我们将把此次实践的全部发现、数据和建议,凝练成 《2025年蚝乡西工联会“三同”实践调研报告》,为后续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的决策提供参考。
推动服务落地: 工联会将优先推动建立常态化职工心理健康支持计划,将职工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工会的“服务清单”。
01
阵地升级:
盘活“心灵驿站”
做什么:立即与企业工会协同,对现有“职工心灵驿站”或休息室进行功能升级与氛围营造。确保其成为安全、私密、放松的空间。
怎么做:增设专业心理书籍、放松减压设施(减压沙盘等),并制定明确的开放管理制度。每周固定时段开放,并公示预约渠道,确保职工“想来就来、能用好用”。
02
资源引入:
引入上级工会优质资源
做什么:积极引入深圳市总工会“心灵解忧小分队”及“百场心理团辅进基层”品牌项目,让专业力量下沉到L企业。
怎么做:近期引入由市总专业心理咨询师主导的专题活动。一是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大型主题团辅讲座(如“职场减压”);二是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心灵解忧”私密咨询时段,为有深度需求的职工提供专业支持。
03
赋能骨干:
开展“新管理,心思维”培训
做什么:认识到一线管理者及工会干部是职工心理健康的“前哨”,专门为他们设计培训课程。
结 语
为期近一个月的“三同”实践,是蚝乡西工联会走出工联会、走进生产一线的一次深度“取经”,更是工会与职工心贴心、零距离的一次真诚对话。——那些藏在“睡眠问题”背后的焦虑、“家庭压力”之下的疲惫,以及对“有效支持”的迫切期待,都成为工会工作不断优化的重要指引。
此次实践所形成的调研报告与改善措施,并非“三同”工作的终点,而是推动和助力企业工会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赋能”的新起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未来,蚝乡西工联会将以此次实践为基础,一方面持续跟进L企业“心灵驿站”升级、专业资源引入、骨干赋能培训等举措的落地见效,另一方面通过把“三同”模式作为工会工作的常态化方法,不断深入更多企业、贴近更多职工,精准捕捉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新诉求、新痛点, 带动辖区企业工会能更好地真正“转起来”,让工会“娘家人”的关怀不仅抵达职工身边,更扎根职工心中。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