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看到胰岛素笔上写着“30”,就以为那是剂量。其实啊,“30”不是单位数,而是一种配比。如果你或家人正在使用含有“30”的胰岛素,比如“预混30”或者“30R”,一定要弄清楚,这种胰岛素有它的“脾气”,做错几件事,轻则血糖大乱,重则命悬一线。
“医生,我爸打的是‘30R’,是不是30个单位?打多了会低血糖吗?”门诊里,阿姨一脸焦急地问我。她父亲刚刚因为低血糖晕倒,被送进了急诊。
很多人看到胰岛素笔上写着“30”,就以为那是剂量。其实啊,“30”不是单位数,而是一种配比。如果你或家人正在使用含有“30”的胰岛素,比如“预混30”或者“30R”,一定要弄清楚,这种胰岛素有它的“脾气”,做错几件事,轻则血糖大乱,重则命悬一线。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你认真聊聊:如果你打的胰岛素上有“30”这个数,请千万别做以下四件事。
错事一:饭后才想起来打针
预混30胰岛素,名字虽叫“预混”,但千万别以为它可以随便什么时候打。这个“30”意味着什么?它是30%速效+70%中效的比例。
这个组合,就像是“一支箭分成两段,一段冲得快,一段走得慢”,前一段负责控制饭后血糖,后一段维持基础血糖。如果你饭后才打这针,那这支“快箭”就晚出发了,等它开始降糖,血糖早就冲上天了。
更危险的是:那支“慢箭”还在后面悄悄地持续放药,一到半夜,没吃东西,血糖就被拉到低谷,夜间低血糖悄无声息地来,很多人连醒都醒不过来。
研究显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预混胰岛素时,夜间低血糖发生率高达17.8%。不是吓你,是真实存在的风险。记住:预混胰岛素必须在餐前15-30分钟注射,这个时间点,刚好让“快箭”在饭后血糖升起前出发。
错事二:血糖一高就加量,不管餐量变化
有些人一看血糖高了,心里就慌,今天早上8个单位没压住,明天直接干到12个单位。可问题是,今天早餐吃了一碗粥一个鸡蛋,明天却只喝了杯豆浆。饭量没增加,胰岛素加了,等于“没糖可降”,药却在那儿拼命降,低血糖就等着你了。
预混30的“快箭”负责餐后这波血糖,如果你今天吃得少,药还打那么多,它就“降空了”。临床上,最怕的就是这种“盲目加量”。胰岛素不是万能钥匙,它得配着你的饮食节奏来开门。
建议很简单:每次注射前,观察自己这顿饭吃了多少碳水?是否和平时一样?是否吃得更少?如果有明显减少,剂量也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
错事三:忽视运动后的低血糖风险
老王是个退休干部,打了胰岛素后,习惯去小区转两圈。那天晚饭前打了“预混30”,吃完饭觉得血糖稳稳的,就步行了40分钟。结果晚上11点突然头晕出冷汗,测血糖——只有2.4。这是典型的运动诱发低血糖。尤其在使用含“30”的预混胰岛素时,风险更高。
我们得明白一点:运动等于消耗能量,身体会把血糖“烧掉”。而胰岛素还在“工作中”,特别是那70%的中效部分,会持续降糖。这个时候,运动就成了“雪上加霜”。
2023年《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在餐后1小时内进行中强度运动的人群,使用预混胰岛素者低血糖发生率比基础胰岛素高出近1.9倍。
请不要在注射胰岛素后的2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如果需要运动,尽量安排在药效平稳期,并提前加一小份碳水摄入,比如一小块全麦面包或者半根香蕉。
错事四:用“30”型胰岛素当作万能药,忽略监测与复诊
说句实话,预混30胰岛素是个“双刃剑”。它好在方便,一日两次,能覆盖全天。但它也不够灵活。很多人图方便,一打就是几年,从不复查、也不换方案。
可糖尿病是个会“变脸”的病。随着病程进展,你的胰岛功能会逐渐衰退,早年适合的方案,几年后可能就不再合适了。
临床上,我们常见这样的患者:起初用预混控制得不错,几年后血糖忽高忽低,空腹高、餐后也高。其实这是“基础不足+餐后控制差”的信号,预混已经“力不从心”了。
2022年《中国糖尿病治疗现状蓝皮书》指出,有超过38%的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预混胰岛素后,血糖不达标仍未做方案调整。
需要强调的是:预混胰岛素不是终点,而是过渡站。一旦发现控制不佳,应该及时复诊,医生会根据你的血糖曲线,考虑是否需要切换为“基础+餐时”方案,或联合口服药物。
你要做的,不是“死守配方”,而是“动态调整”。
那句最实在的提醒:如果你在用含“30”的胰岛素,至少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半年复诊一次。打胰岛素不是“打针打到老”,而是“根据身体变化,科学用药”。
回到开头那个被送进急诊的老人,他其实只是吃晚饭少了一点,打针时间也晚了20分钟,加上晚上看了场球赛情绪激动……这几个小细节,凑在一起,把血糖拉到了谷底。
糖尿病的可怕,从来不是它本身,而是它“安安静静地出事”。血糖高了,你没感觉,低了,也许你还在睡觉。但它的破坏力,就藏在这些你忽略的细节里。
如果你或你家人正在使用含“30”的胰岛素,请记住这四件事,别拿习惯当常识,别用经验赌命。你不是在和糖尿病斗争,而是在和身体妥协。你要学的不是“怎么坚持打针”,而是“如何和药物相处得更安全”。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雪.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预混胰岛素使用现状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4):215-221.
[2]王志刚.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21,22(6):45-49.
[3]陈晓华.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方案调整策略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0):1250-1254.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