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报数据显示,涪陵榨菜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4亿元,同比下降2.56%;净利润近8亿元,同比下降3.29%。尽管公司旗下主力“乌江”品牌在市场仍占据重要地位,但连续两年的营收和利润下滑,显示出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公司渠道销售的受阻。
“榨菜第一股”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发布了过去一年的“成绩单”,显示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均有小幅下滑——这是其连续第二年营收和净利润双降。
01
榨菜不好卖了
年报数据显示,涪陵榨菜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4亿元,同比下降2.56%;净利润近8亿元,同比下降3.29%。尽管公司旗下主力“乌江”品牌在市场仍占据重要地位,但连续两年的营收和利润下滑,显示出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公司渠道销售的受阻。
截至2024年底,涪陵榨菜经销商数量降至2632家,较上年同期减少607家。其中,华南销售区受冲击最大,经销商数量锐减近六成。而销售过亿的7个大区中,有5个区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两个未下滑的区域增幅不足1%。
对此,涪陵榨菜给出的解释是,公司为整顿市场秩序、严管价格,对布局不合理、渠道冲突的经销商进行了优化清理。
过去五年,作为公司大单品的榨菜销量从13.6万吨减至11万吨,少卖了约20%。尽管如此,涪陵榨菜依然持续扩产能,正在建设的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预计新增20万吨榨菜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涪陵榨菜的市场推广费增长超过三成,达1.24亿元。公司表示,这主要用于商超渠道的竞品打击和定向推广,以巩固市场份额。
业内认为,涪陵榨菜的业绩下滑,与其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单一产品——榨菜业务密切相关。2024年,榨菜业务占公司八成以上的营收。一旦榨菜销量出现下滑,整体业绩便会受到显著冲击。“对于涪陵榨菜而言,摆脱当前困境的突破口在于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发展。”
涪陵榨菜在2024年提出了“稳住榨菜,夯基拓新,寻求增长”的业务战略规划思路,重点推广榨菜、下饭菜、榨菜酱和调味菜品类。公司还计划将“乌江”品牌从“乌江=榨菜”向“乌江=佐餐开味菜”升级,通过全网宣传、地面传播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
但这些新业务未能有效弥补榨菜主业的下滑。
02
老单品的转型挑战
过去,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常会顺手购买榨菜等食品。而电商渠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这一习惯——线下超市的客流减少,随购场景被削弱,导致高度依赖传统经销商的涪陵榨菜终端覆盖能力受到影响。
加之近年国内消费市场整体疲弱,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榨菜作为非刚需消费品受到冲击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榨菜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部分小厂家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涪陵榨菜的市场拓展难度加大。
2021年涪陵榨菜提价后,2元价格带被竞争对手抢占,导致市场份额从2020年末的31%下滑至2023年末的27%左右。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涪陵榨菜的健康化转型却慢了几拍。当低盐、低脂饮食成为调味品行业的重要方向,许多企业早早布局、抢占健康化赛道,而乌江榨菜直到2022年才推出低盐产品,错失了部分市场先机。
而榨菜本身作为一种高盐食品,市场需求也会受到抑制。调研数据显示,未来十年中国榨菜行业的增速在3%以下,已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尽管公司通过主打健康概念焕新品牌,但短期内难以改变消费者对传统榨菜的认知。
过去一年,虽然企业在品牌升级推广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试图通过拓展泡菜、萝卜等品类来丰富产品矩阵,但萝卜品类去年营收同比下滑20%以上,泡菜营收虽有微增,但整体毛利率较低,未能成为有力的第二增长曲线。
03
“夯基拓新”能打翻身仗吗?
作为成立27年、全国最大的榨菜加工企业,涪陵榨菜已开始调整渠道策略,重塑销售体系。一方面着力网点建设,挖掘国内市场、尤其是下沉市场的潜力;另一方面持续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市场目前仅3%的占有率。
面对同行品牌的竞争压力,涪陵榨菜则开启“双拓”战略。“一是拓品类战略,从榨菜品类拓展到乌江下饭菜、乌江调味菜等品类协同发展;二是拓市场战略,从家庭消费市场拓展到餐饮市场和食品工业消费市场。” 总经理赵平曾表示。
此外,涪陵榨菜还将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增长77%,重点布局榨菜自动化设备、健康益生榨菜、冷链保鲜技术等。
与时同时,公司还将开展全年性推广活动,通过全网宣传、地面传播等方式,进一步拓展萝卜、海带、下饭菜、酱料等品类,并开发川式复合调料和川渝预制菜等新产品,强化品牌 “乌江=佐餐开味菜”在消费者心中的新认知。
行业专家认为,川渝预制菜市场已经被如海底捞、天味食品、川娃子等在上游供应链和品牌能力方面占据优势的企业主导。在消费市场变革和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下,涪陵榨菜是否能通过调整销售策略、开启双拓“策略”以及加强研发提升竞争力来打破困局,成为摆在涪陵榨菜面前的一道难题。
撰文 | 思佳 编辑| Mulan
来源:斤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