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窑的玉璧底碗,这类形制的碗始见于唐朝,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玉璧底碗是唐朝主要的饮茶器具,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茶碗做了品评,认为刑窑“类雪、类银、放在里面茶色会显丹红色”。
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
唐白瓷唐 刑窑白瓷玉璧底碗
底
刑窑的玉璧底碗,这类形制的碗始见于唐朝,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玉璧底碗是唐朝主要的饮茶器具,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茶碗做了品评,认为刑窑“类雪、类银、放在里面茶色会显丹红色”。
唐 巩县窑“翰林”款白瓷罐
底
细致讲究的陈设器,以“翰林”和“盈”字款的几件邢窑白瓷器物为代表。邢窑白瓷“翰林”款罐,通体施白釉至足,底部露胎,阴刻“翰林”二字,旁有墨书“退”字款。“翰林”是唐朝政府机构翰林院在邢窑白瓷上的简写,唐初始置翰林院,起初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后来发展成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旁边的“退”字,猜测当为拣选后不中而发退之物。
唐 刑窑白瓷“盈”字款盖罐
底
另有一件邢窑白瓷“盈”字款盖罐,盖为伞形,出沿,宝珠钮。通体施白釉至底足,底部刻“盈”字款。目前学术研究倾向“盈”字款意指唐朝大明宫内的大盈库,带有此类字款的邢窑白瓷,应为当时为皇室私库定烧的贡品,除赏赐外,不予私人使用。
再看看下面这些,都是难得的唐白瓷珍品
青釉瓷
青釉高足盘
隋(公元581-618年)青釉三足鍑
黄釉双系席纹执壶
唐(公元618—907年)旧藏青釉碗形研磨器
唐(公元618-907年)湘阴窑青釉四系壶
隋 公元581年-618年
青釉四系壶
隋 公元581年-618年
黄釉瓷
黄釉三足腹
唐(公元618-907年)旧藏
青釉钵
唐(公元618—907) 旧藏
黄釉钵
唐(公元618-907年)旧藏
黄釉鸡心罐
唐(公元618-907年〉旧藏
黄釉敛口短领鼓腹罐
唐(公元618-907年)1991年扩建县招待所出土
青釉双系罐
黄釉长颈瓶
唐(公兀618—907)2006年西关窑址出土
黄釉长颈瓶
唐(公元618-907年)1986年礼堂窑址出土黄釉钵口瓶
唐(公元618-907年)旧藏黄釉玉璧底敞口浅腹碗
唐(公元618—907)2014年西关窑址出土
黄釉深腹碗
唐(公元618-907)旧藏黄釉钵口瓶
唐(公元618-907年)旧藏
蓝釉瓷蓝釉罐
唐代 公元618年-907年
绞胎瓷
绞胎是唐代一种新颖陶器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系用白、褐两色(或多色)陶土相间糅合、按需要切成片后贴于器物表面,有的产品整器胎体相绞而成,然后施釉烧造而成。纹饰多样化,最常见的是木理纹,颇有特色。
绞胎陶枕
唐代 公元618年-907年
绞胎陶枕
绞胎三足铛
唐代 公元618年-907年
绞胎陶碗
唐代 公元618年-907年
绞胎陶杜家花枕
五代-北宋 公元907年-1127年
陈器成先生捐赠
绞胎陶杜家花枕
越窑瓷
浙江慈溪、鄞县、绍兴等地是唐代越窑瓷器的主要产地,以慈溪上林湖“贡窑”为中心。不仅大量烧制青中闪黄的艾色越瓷,还成功地精制出青中闪绿的“艾色”瓷器。五代至北宋初期,越窑的烧造规模趋于鼎盛状态,但随着龙泉等地青瓷窑场的兴起而逐渐衰退。
越窑青釉执壶
唐代 公元618年-907年
越窑青釉四足水盂
唐代 公元618年-907年
越窑青釉四系壶
唐代 公元618年-907年
越窑青釉唾壶
唐代 公元618年-907年
越窑青釉碗
唐代 公元618年-907年
白釉瓷
我国早期白瓷的制作约始于3世纪,湖南长沙等地东汉墓出土的白瓷始终反映着这一事实。北朝、隋、唐、五代,北方地区白瓷的制作质量循序渐进,产区也陆续扩大。最突出的是邢窑,以河北内邱及临城为中心产地。所烧白釉器被唐人誉为“类银”、“类雪”的名品。
白釉印花双系扁壶
隋 公元581年-618年
白釉灯台
唐 公元618年-907年
白釉唾壶
唐 公元618年-907年
长沙窑瓷
长沙窑窑址在今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一带,故又称铜官窑。产品以造型多变和装饰技法丰富著称于世。所制釉下彩产品,以铁铜装饰于器体,烧制成大量褐、绿斑点图案的产品。还成功的烧出了红釉,为以后釉里红瓷器的烧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长沙窑瓷器
唐花釉瓷
唐代北方瓷窑烧造的花釉瓷,以黑、黄或黄褐釉为地,饰绘或挥洒天蓝或月白釉斑点,烧成产品装饰风格自然,色彩对比强烈。以河南鲁山、郏县两地产品最负盛名,禹县、内乡及山西交城、陕西铜川等地也有烧造。
唐代鲁山段店窑花釉瓷
唐代鲁山段店窑花釉瓷
唐代鲁山段店窑花釉瓷
唐代鲁山段店窑花釉瓷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