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由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知名企业、明星名人、顶级创意传播机构共同发起的一年一度全民互联网公益日——“99公益日”。为此,在9月5日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晚上,腾讯公益平台负责人赵国臣特地与我进行了一场在线交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理解和参与公益;
今天是由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知名企业、明星名人、顶级创意传播机构共同发起的一年一度全民互联网公益日——“99公益日”。为此,在9月5日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晚上,腾讯公益平台负责人赵国臣特地与我进行了一场在线交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理解和参与公益;尤其是结合我自己的公益实践、观察和思考,分享了从积极心理学的“知”与“行”出发,来理解公益与个人幸福。
首先
针对公益理解变化的思考
由于近年来技术的进步和场景的丰富,参与公益的门槛变低、频率增加以及方式多样化的趋势,人们对公益项目的关注点和理解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有三个变化值得关注:
一是从解除痛苦到创造价值。以前大家帮助别人,主要是希望对方不再痛苦,现在会更关注如何帮助他们成长。像捐款支持学生,已经不再是为了让他们摆脱生存苦恼,而是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成人,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是从个人行为到群体行动。如果一个人参加公益,单打独斗,东一枪西一枪,久而久之就慢慢停下了。人是社会性动物,一起做公益很重要,尤其是和朋友一起做,会让人感觉更开心,做得也更加出色、长久。更多的人一起做,也能帮助社会塑造一种善良文化。
三是从纯粹利他到自我认同。以前做公益,很多是看到别人受苦而去帮忙,这是让自己的恻隐之心得到慰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很大的幸福感,从乐于助人到助人为乐,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其次
做公益,也需要关注自己
这些年我参加过各种公益活动,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参与筹建了一个公益基金会,叫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主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开通了心理热线,至今已经接听了190多万人次的电话,成功挽救了920多个生命。
不是因为我们水平有多高,而是只要一个人愿意打电话过来,就说明他还想活着,要救过来就相对容易。我们的方法也跟心理咨询不大一样,我们不做精神分析、原生家庭之类的分析,而是要对方去做事儿,中国人讲行胜于言,做事儿行动起来,就会慢慢好转。做的事情其中就有公益,别想自己,而是去帮助另外一个人,做一件小事,这么念头一转,从只想自己到想他人,就能产生生命的力量,我们用这方法帮助了很多人。
不过,普通人想做好公益确实不容易,像我们热线的接线员就需要接受三个训练:
第一,不要以为自己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的接线员都特别有爱心,有时候好人会有一种冲动,看不得别人受一点痛苦。但是,我们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只是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避免他走上绝路。至于他的家庭关系、和配偶的争执、孩子的学习,不是我们能干涉的,一定要破除自己“万能”的意识和冲动。
第二,不提倡情感的共享,而提倡理智的同理。很多人把同理心理解为共情,我是不同意的,两个人很难、也不应该有相同的感受。比如,当一个人怨天尤人,恨社会、恨父母、恨他人时,你不应该和他共情,而是要在理智上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才能真正帮助他。当一个人痛哭流涕时,你不应该陪着他流泪,这会使你自己也陷入垃圾情绪中难以自拔,你还要帮助成千上万的其他人,所以要保持专业的情绪调节。当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悲惨故事时,你应该保持距离,保护自己,公益人不要被痛苦、悲惨所控制,一定要坚持理性、科学。
第三,关注自己的成长。我们的督导经常和志愿者复盘,你在做公益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人生智慧,找到了什么进步的方法,能力上有什么提升。其实,很多疗愈的力量都来自受助人自发的行动,可能是咨询师都想不到的。这会给公益人带来深刻的启发,帮助你更好地服务他人。我经常讲,公益人一定要复盘,总结你的收获、你精神上的奖励,这些会是你坚持公益事业的动力,否则很容易陷入心理衰竭,就是所谓的burn out,做着做着就没劲儿。
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有一个很难应对的挑战,就是可能会面临道德压力。比如,你资助的某些人,可能对你有更高的期望,如果这些期望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可能会对你进行道德指责。
但我认为,有效的道德比完美的道德更重要。很多人追求完美的道德,无私贡献,甚至自我牺牲。这种把好人放在道德祭坛上烧干的做法是疯狂的、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追求有效的道德,也许我做的事情有瑕疵,也许我做的事情有自私的动机,但这些都是合理的,只要真正帮助到了别人,就值得肯定。
而且对个人来说,公益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公益这件事本身就有意义、有价值,如果非要追求惊天动地的改变,不可控因素太多了,老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很多事情都在我们的控制之外。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豁达、通透的积极心态,这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第三
参与公益,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对个人来说,做公益不只有奉献,还能收获一些不求自来的“回报”。
第一,情绪上的回报。做公益能促使大脑分泌各种积极的神经化学递质,让人开心、愉悦,这种现象叫做“助人的快感 (helper's high)”。比如说催产素,这是一种“爱的激素”,还有内啡肽,它让人做出奉献后,能感到一种苦尽甘来的愉悦,还有多巴胺,它是一种奖励激素,很多人做好事上瘾,就是因为多巴胺带来的快感是真真切切的。
第二,能力上的回报。做公益需要策划、推广、宣传、与人沟通,这是很好的成长过程,一个人的能力在参与公益事业中能得到很大的锻炼。
第三,人际关系上的回报。公益人的共同特点是爱人、关心人、成全人,一些三观一致、志向一致的人走在一起,无形间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做公益是找朋友特别好的方法,这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回报,很多不做公益的人是不知道的。
第四,生活方式上的回报。长期做公益的人,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都会彻底改变,中国人常说“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就是这个道理。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做什么样的事密切相关,经常做善意的事情,人会变得善良、美丽、动人。
更深层次的回报是,做公益能够带来价值感。人需要自我效能感,要觉得我行、我能,最怕别人说自己无用,做公益就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从心理学看,做公益还可以帮人走出孤独、焦虑、抑郁的情绪。西方心理学通常将情绪分为两大类,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但我在《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有五十多种情绪,除了正面、负面之外,还有道德情绪,比如爱、美、善、敬畏、升华,以及澎湃的福流。
人在做好事的时候,也有各种各样动人的情绪。我们研究发现,公益人的道德情绪要比别人高,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更多,欣赏美的能力更强,善意的冲动更频繁,澎湃的福流也更强烈。
有抑郁倾向的人,有个很简单的缓解方法——出去做件好事。这个好事不需要刻意设计,不需要费力寻找,也不需要投入太多。像腾讯公益平台就能查看附近的公益项目,只要走出门,给人一个微笑、拉人一把、鼓励人一番,都是些举手之劳的事情,只要我们去做,都会带来内心的愉悦。
第四
利他基因帮助人类前行
除了给个人带来积极的心理作用,在更大维度上,公益行善也是我们人类的独有优势。
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写过一本书《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被严重误读,总有人只看了标题,就以为自私是人的基因。其实道金斯的意思是,人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有一种自私的天性叫做繁衍,但什么样的基因更容易繁衍,最终是由基因的携带者决定的。
我们想一想,是自私的人更容易繁衍后代,还是做好事的人更容易?科学研究表明,做好事的人寿命长、子女多,繁衍后代的机会更大。所以应该反过来说,正是因为基因的自私,人类才应该不自私。如果太自私,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就可能失去繁衍的机会。
当然,人也有自私的本能,因为人是动物,有动物自私自利的天性,但人也有自己独特的天性,恰恰是因为人不做动物做的事情,才和动物区分开来。与动物相比,我们不如它们自私、不如它们残忍、不如它们凶狠,我们跑得不如它们快、力气不如它们大、繁殖能力远远比不上它们,但最后人类成为了万物之首,原因是什么?我们有动物没有的竞争优势,其中一个优势就是互惠互利。人单打独斗打不过野兽,但是团结合作就能战胜它们。
我在密西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老师Robert Axelrod(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成名研究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和动物的演化历史。他模拟了不同的生存策略,比如独霸天下、互相攻击、互相为善,在经过几千万年的演化后,发现最终存活下来的物种,都是采取互惠互利策略的。人类和动物最重要、也是唯一重要的进化机制,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最近我为一本书写了序言,是我的同门师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Michael Morris(迈克尔·莫里斯)的新作《Tribal 》(部落)。顾名思义,部落就是群体。他在书中提到,群体本能地倾向于自私、保护自己,不希望其他部落的人来抢夺资源,因此他们会煽动仇恨。但他发现,这种方式并不长久,互相敌对最终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只有和谐互惠的方式才是可持续的。
我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从部落的群体意识,讨论到中国人的天下情怀、天下为公,我觉得这才是长久和平共处的根本原因。煽动部落意识的后果只会是共同毁灭,我们不能走这条路,只有互爱互助,才能共同幸福。公益事业也是如此,它背后有非常高的道德境界和智慧,也是人类最伟大的追求之一。
第五
迈开公益第一步的五个建议
回到个人,我们也看到,在技术推动下,人们的利他基因得到了更好的释放,因为参与公益的门槛在变低,频率在增加,方式也趋向多样化,像过去十年的久久公益节,已经有超过3亿人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这样广泛的公益链接,非常有助于我们社会培养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然而,社会大众参与公益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升。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肯定不是大众的问题,还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比如,捐赠上可能还不够普及和便捷,形式不够多样;有些公益组织像草台班子一样运作,也伤害了大众对公益的信心;做好事的社会奖励机制也不够,不仅缺乏社会认同,还有可能受到误解或敌视;还有可能是经济上的困难,又因为把公益等同于捐赠,不知道点赞、呐喊、拍掌这些简单的事情,都是对公益事业的帮助。
随着AI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未来社会对公益的需求一定会更多、更广泛,因为那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都很容易被机器取代,有些人真的会很长时间没有工作,需要公益援助。
AI也会改变公益行业的很多习惯,针对某个具体的事情,定向的、定点的、定制的公益可能会越来越多。利用好AI技术,也能大幅度提高捐助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像腾讯公益现在就有“AI问项目”功能,可以直接向AI咨询你想捐赠的项目是否有风险、是否有合规问题。
此外,AI特别是大语言模型,会更加凸显情绪价值。以前的机器代表着功利价值,帮人们省时间、省体力、省劳动强度。未来的AI可能会更多关注情感需求,提供陪伴,带来快乐和幸福。将来的公益,可能也会偏重心理、情绪方面,帮助人们活出愉悦的感觉。
对个人来说,任何时候参与公益都不晚,如果要迈开第一步,我的建议是,可以从身边开始、从做一些具体的小事开始、从关注自己的获得感开始、从跟朋友组队捐开始,今年久久公益节的改革就特别好,把身边、小事、获得感、组队这四个特征都覆盖到。
还有一个,我认为做公益不应该偷偷摸摸,一定要说、一定要“晒”出来,好人不应该沉默寡言,好人应该占据话语权,让大家知道你参与了某个公益项目,这样能弘扬起社会正义感和道德责任心。
今年“久久公益节”的主题是“我有一朵小红花”,小红花这个符号,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就代表了做好事、受表彰。希望大家都把自己的小红花“晒”出来,既能让做好事的人获得更积极的感受,也是对公益价值的一种彰显。
来源:彭凯平教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