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即将到来。清明节祭扫先人的坟墓,全国各地的风俗大体一致。青岛地区近年来的风俗里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将寒食清明两节合二为一,而且祭扫先人坟墓多选择在清明节之前一两天;二是祭扫与春游同步而行,在怀念逝者的同时,显示出生生不息的力量。
清明节即将到来。清明节祭扫先人的坟墓,全国各地的风俗大体一致。青岛地区近年来的风俗里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将寒食清明两节合二为一,而且祭扫先人坟墓多选择在清明节之前一两天;二是祭扫与春游同步而行,在怀念逝者的同时,显示出生生不息的力量。
关于青岛地区清明和寒食节的风俗,我收集编辑了部分青岛史志的相关记载,并将本人多年前编辑的相关稿件摘录于后,同时回忆起半世纪前的清明风俗中的点点滴滴。叙述或许有欠周详,欢迎大家补充修正。
寒食禁火,清明扫墓,折柳枝簪之。儿童放纸鸢,妇女为秋千之戏。
图片取自青岛地方史志研究院相关网站,下同。
清朝道光年间《重修平度州志》这样记载——
清明祭墓,行负土礼。士大夫富民遣之豫为之。童子放纸鸢,女子作秋千戏。
乾隆年间修撰的《胶州志》的记载很简略——
清明扫墓,游人郊外踏青。
寒食、清明节俗云:“春(立春)到寒食60天”。寒食这日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国以来,青岛地区逐渐将寒食合并与清明节同过,故清明节亦称“寒食”。
清明扫墓祭祀,又称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总称三冥节。除给亡亲祭奠外,农村还要给坟上添土,插柳条和松枝。建国前,这天县城有城隍出巡的仪式。因为清明、寒食同过,有的地方有冷食习惯,农村盛于城市。即墨吃鸡蛋、冷饽饽,莱酉吃鸡蛋、冷高粱米饭;胶州吃炒面、菠菜豆腐做的“青龙白虎汤”。
清明节这天踏青和打秋千极为普遍,妇女更换新装,梳洗打扮,串门走户。新媳妇“坐寒食”(当年结婚的新媳妇要像结婚那天一样端坐炕上)。节日里,即墨县有“打秋千”之习俗,荡秋千时,秋千甩得越高,意味着日子过得越好。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建国后,机关、学校、厂矿、驻军等皆于此节祭扫烈士陵墓,缅怀忠烈和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城市和各县城镇居民则到火化场取出亡亲骨灰盒,举行悼念活动。农村祭扫祖墓者随着火化的推行则逐年减少。
图片来自网络
多年前本人任职《青岛晚报》生活栏目主编,在2017年清明节前组织策划了“清明节”主题版块,两位优秀的记者采访了青岛大学民俗学专家马光亭并撰写刊发长文,现摘录于下。
当年的《青岛晚报》报样。
1、祭祖填坟,表明后继有人
扫墓祭拜,是清明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民间祭墓源于孔子,从春秋到两汉,祭墓几乎成为一种“时尚”。
祭墓通常要整修坟墓,烧纸钱,供奉祭品,但各地风俗略有不同。青岛即墨、原胶南、胶州等地的人们,多赶在清明的前一两天先到坟地添坟、添土,然后在清明当天烧纸祭拜。
原胶南有的地方,儿子在清明当天祭拜,出嫁的女儿清明当天不能回娘家上坟,多是选在清明的后一天。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将两天的事情并在一天做。选择清明前一两天,甚至更早去上坟,避开清明的高峰期。
扫墓时,填坟头是青岛人一定要干的事,尤其是过去建成的土墓,因为风化作用,坟头的土会逐渐变少,所以清明时节要从坟墓周围铲土将坟头加高,还要在顶部压上几张黄纸,一有为先人“添砖加瓦”的意思,二来表明“家里后继有人”。
填坟头后,摆好供品,烧点纸,念叨一下家里的情况,这基本上就是全部的祭墓内容了。
图片由AI生成,下同。
2、插柳驱邪,放风筝去晦气
除了祭祀先人,现代人的清明无非是外出游玩。在过去,清明的民俗其实丰富且有趣。
清明节有插柳的风俗,可将柳枝戴在头上,插在门楣、屋檐上。关于清明插柳的民谚也非常多,比如“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白头)”,“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等。
这种民俗是因为柳树生命力非常强,截取一段枝条插到地上便能活,古人便认为靠着柳树强大的生命力、旺盛的生殖力可以驱邪驱毒。
放风筝、拔河、荡秋千也是清明时节的重要民俗活动。以前放风筝更像是一种巫术行为,因为人们相信风筝可以把人的晦气、病气带走。
清明荡秋千从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了,到唐代时,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至于拔河,则是春秋时期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成为清明民俗也始于唐朝。
3、菊花祭祀有讲究,花数用单数
人们在祭扫时选择菊花,主要是为了寄托自己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所以对菊花支数的要求并不那么严苛。
行家指出,扫墓所用的菊花并没有数量限制,只要是单数即可,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是花束、花篮等样式。
综合上述多种史志的记载以及专家的说法,青岛地区清明寒食的风俗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为饮食。清明前一日为寒食,寒食就是不动火吃冷饭,这种民间信仰如今也不妨一听,至少能了解一下介子推的故事,进而了解“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不平凡的一生。
清明节吃鸡蛋,这也是其中的民俗之一。我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清明节能吃上个鸡蛋真是很幸福的事,那时虽然生活窘迫,母亲一直在清明节早晨将煮熟的鸡蛋摆在我面前。如今鸡蛋早已经不稀罕,母亲离开我也已经八年有余了。每念及此,不禁泪如泉涌。
二是上坟添土。上坟添土的风俗可以追溯到汉朝,有个成语叫负土筑坟,是说东汉一位孝子在父母去世后,亲自背负着泥土为父母筑坟。《儒林外史》第一回写元朝名士王冕的故事,其中就有王冕“负土筑坟”的情节描写。
据一些青岛老人们讲,如今上坟添土也有讲究,只有父母双亡,坟顶才能尖起,若一方尚在,坟顶要平成长圆形。
三是放风筝荡秋千。
过去放风筝,多数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花样有人物、鱼鸟、龙凤、百花、百虫等,形状上四角、八角、圆桶不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八卦”风筝,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孩子们放风筝也叫“放八卦”。
过去的秋千架子,也都是人们自己动手搭建的。据老人们讲,按照旧时习俗,清明逢在农历二月间,从正月十六开始吊秋千;若清明逢在农历三月,就从二月二吊秋千,总要跨一个月头,故称“月秋千”。
来源:青岛生活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