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深秋,长沙板仓杨开慧烈士陵园内人头攒动。一尊栩栩如生的汉白玉雕像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揭开面纱,人群中不时传来"霞姑"的呼唤。这座雕像是毛岸青和妻子邵华倾注心血筹建的,用的竟是当年为毛主席纪念堂塑像剩下的半块汉白玉。站在人群中的毛岸青望着母亲的雕像,泪水
90年,杨开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园,毛岸青:百年之后,我要来陪妈妈
1990年深秋,长沙板仓杨开慧烈士陵园内人头攒动。一尊栩栩如生的汉白玉雕像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揭开面纱,人群中不时传来"霞姑"的呼唤。这座雕像是毛岸青和妻子邵华倾注心血筹建的,用的竟是当年为毛主席纪念堂塑像剩下的半块汉白玉。站在人群中的毛岸青望着母亲的雕像,泪水模糊了双眼。他轻声说道:"百年之后,我要来陪妈妈。"为什么这座雕像会用上毛主席纪念堂的汉白玉?这背后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一、母子永别:从"死神"预感到枪声响起
1927年的湖南,白色恐怖笼罩着这片土地。毛泽东带领着农民武装奔赴秋收起义,杨开慧则留在板仓继续从事地下工作。谁也没想到,这对并肩战斗的革命伴侣竟从此阴阳两隔。
当时的板仓已成为敌人重点监视的地区。杨开慧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转移住所,有时躲在农民家中,有时藏在亲戚家里。她将重要的党内文件藏在一个不起眼的首饰盒里,这个盒子成了她最重要的伙伴。
一天,杨开慧在长沙司门口亲眼目睹了一场令人震惊的惨剧。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被反动派抓获,当众遭受枭首。伍若兰是杨开慧的好友,两人都是湖南最早的女共产党员。看到好友惨死,杨开慧内心受到极大震动。
回到住处后,杨开慧立即写下一封信,收信人是她的堂弟杨开明。信中说道:"我好像看见了死神,若有不测,望你照顾好我的三个孩子和母亲。"这封信后来被证明是一个不幸的预言。
1930年,湖南省"清乡"司令部何健悬赏一百大洋,要活捉"毛泽东的妻子杨氏"。10月的一个夜晚,60多名"清乡"队员假扮成卖陶罐的商贩,埋伏在板仓杨宅周围。深夜,他们突然闯入,将杨开慧和8岁的毛岸英、保姆陈玉英一同抓捕。
在长沙城的司禁湾陆军监狱,杨开慧受尽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任卓宣向何键献计,说只要让杨开慧与毛泽东划清界限,就放她自由。面对诱降,杨开慧冷笑一声:"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1月14日这天,杨开慧被押往识字岭。临行前,她向亲人提出最后一个请求:"给我一件青布衣裳,不要俗气,要体面地走。"这一天,杨开慧身着那件新做的青布衣裳,从容走向刑场。
第一轮枪声响起后,杨开慧并未立即死去。她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艰难地在地上爬行。行刑队中有人看到这一幕,又补了两枪。年仅29岁的杨开慧,就这样倒在了寒冷的秋风中。
遗体被送回板仓时,乡亲们发现她的手指深深抠进了泥土里,嘴里也满是泥沙。这个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女子,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
这次悲剧之后,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被亲友设法保释。但一家人从此天各一方,年幼的毛岸青和兄弟们不得不踏上了漫长的流亡之路。
二、兄弟流离:从板仓到上海的艰难岁月
母亲牺牲后,毛泽民意识到三个孩子继续留在长沙十分危险。他立即向党组织申请,要将孩子们转移到上海。这时的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都还是稚龄,最大的毛岸英才9岁。
为了安全起见,杨开智的妻子李崇德装扮成孩子们的母亲,带着他们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三个孩子也都改了名字,毛岸英叫杨永福,毛岸青叫杨永寿,毛岸龙叫杨永泰。出发前一天,李崇德特意带着孩子们去母亲杨开慧的墓前告别。
1930年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他们登上了驶往上海的轮船。经过一天多的航行,李崇德终于带着孩子们找到了辣斐德路上的天生祥酒行。这里是地下党安排的联络点,毛泽民早已在此等候。
按照组织安排,三个孩子被送进了大同幼稚园。这所幼稚园是由中央特科的董建吾创办,专门收养革命烈士和党的领导人的子女。然而好景不长,小弟毛岸龙染上了腹泻性痢疾,送医无效后离开了人世。
193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中央政治局委员顾顺章叛变,导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同幼稚园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被捕,毛岸英和毛岸青瞬间成了无人照看的流浪儿。
从此,9岁的毛岸英带着8岁的弟弟毛岸青开始了流浪生活。两兄弟白天在街头帮人拖地板、给黄包车夫推车赚点小钱,晚上就睡在马路边。更多时候,他们只能在垃圾箱里翻找食物充饥。
1935年,中央特科主管情报的负责人徐强给妻子李云下达了一个特殊任务:寻找两个男孩。为了安全起见,徐强并未透露孩子们的真实身份,只说大的十三四岁,小的十一二岁。
李云在上海街头寻找了好几天。一天,她在城隍庙附近一家粥棚看到两个衣衫褴褛的孩子。这两个孩子黑瘦黑瘦的,大的看起来十三四岁的样子。李云请他们吃了粥,又把他们带回了家。
经过冯雪峰的细心询问,终于确认这两个孩子就是失散多年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在上海街头漂泊的三四年里,他们从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身份。这份警惕性保护了他们,却也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童年。
1936年,在张学良的帮助下,两兄弟经由法国辗转到达苏联。他们被安置在莫斯科的莫尼诺尔第二国际儿童医院,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里,他们不仅恢复了健康,还遇到了前来苏联治病和学习的贺子珍。
贺子珍对两个孩子格外照顾,为他们洗衣做饭。两兄弟亲切地称她为"贺妈妈"。每逢节假日,他们就去找"贺妈妈"聊天。后来贺子珍的女儿娇娇出生,更让这个临时的家庭多了几分温暖。
三、寻母足迹:毛岸青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1947年,从苏联学成归来的毛岸青回到了祖国。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继承母亲的遗志。他来到黑龙江克山县,投身土改运动。
在克山县,毛岸青见到了许多贫苦农民。他与农民同吃同住,一起下地干活。白天,他和农民们一起整地、播种;晚上,他就为大家讲解集体农庄的做法。
为了让农民们更好地理解土改政策,他创作了一系列"土改民谣"和"互助组民谣"。这些朗朗上口的民谣在克山县广为流传,农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那时的克山县还成立了一支文艺队,毛岸青成了队里的主力成员。他不仅教大家唱《喀秋莎》等苏联歌曲,还和乡亲们一起编排节目、表演节目。
乡亲们都喜欢这个和蔼可亲的年轻人,但直到他离开克山县,大家才知道他就是毛主席的小儿子。毛岸青从不以自己的身份示人,而是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尊重。
1959年,在大连疗养的毛岸青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邵华。邵华是张秋文的女儿,张秋文则是毛泽东的亲家,她的女儿刘思齐嫁给了毛岸英。这次相遇是毛泽东和张秋文的有意安排。
十几天后,邵华回北京读书。一年后的1960年,他们在旅大宾馆举行了婚礼。毛岸青37岁,邵华22岁。虽然年龄相差15岁,但两人十分投缘。
成家后的毛岸青依然惦记着母亲。1962年,他和邵华回湘探亲。父亲毛泽东特意叮嘱他们,一定要去长沙板仓祭扫母亲。在母亲的墓前,毛岸青站立良久,回忆起幼年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
那时母亲带着他和哥哥在韶山生活。白天,母亲帮父亲整理文稿;晚上,就给他们讲革命的故事。母亲总是把重要的党内文件放在一个首饰盒里,那个盒子成了毛岸青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1997年,毛岸青和邵华再次回到板仓。看着母亲的墓碑,儿时的一幕幕涌上心头:母亲给他系鞋带的样子,母亲教他写字的情景,母亲为他缝补衣服的身影。
就在这次回乡祭扫时,毛岸青向邵华说出了自己多年的心愿:要在杨开慧烈士英勇就义60周年时,为母亲塑一尊雕像。邵华当即表示支持,并开始着手准备这项工作。
对毛岸青来说,母亲不仅是生养他的人,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要用这座雕像,让更多人记住这位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巾帼英雄。
四、雕像诞生:凝聚天下赤子心
要为杨开慧烈士塑造一尊雕像的消息传开后,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手。邵华首先拜访了广州的文艺界人士,向他们讲述了杨开慧的英勇事迹。
著名画家关山月听完后立即表态:"你要多大的画,我就作多大的画。"随后,他用极短的时间创作了一幅《红梅图》,赠予毛岸青和邵华。这幅画上的红梅傲雪绽放,正如杨开慧烈士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雕刻家曹崇恩主动请缨,要亲自为杨开慧烈士塑像。他说:"杨开慧烈士是我党早期的女共产党员,她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能为她塑像是我的荣幸。"
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拿出了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补助。他说:"我虽然没见过杨开慧同志,但她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们。"
在选择雕像材料时,毛岸青和邵华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找到了当年为毛主席纪念堂座像所用的原石,这块汉白玉原石当年只用了一半,另一半一直保存完好。
这块汉白玉产自北京房山,质地细腻,洁白如玉。用它来塑造杨开慧烈士的雕像,既庄重大方,又寓意深远。这让父母以另一种方式重逢。
雕像的制作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曹崇恩带领团队,根据历史照片和亲友回忆,反复修改雕像的形态。他们要求雕像既要体现杨开慧烈士的英姿,又要展现她作为革命者的坚毅。
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个细节:从衣褶的走向到手指的姿态,从发丝的流动到眼神的表达,都力求完美。整个雕刻过程持续了数月之久。
1990年11月14日,正是杨开慧烈士牺牲60周年的日子。板仓杨开慧烈士陵园内举行了隆重的雕像揭幕仪式。当洁白的汉白玉雕像展现在众人面前时,全场一片寂静。
雕像中的杨开慧烈士神态安详,目光坚定。她身着一袭长裙,双手轻握,仿佛正在注视着远方。人群中不时传来"霞姑"的呼唤,这是乡亲们对她的亲切称呼。
这座雕像不仅凝聚了艺术家们的心血,更寄托了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它见证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也见证了一个时代对英雄的缅怀。
五、团圆时刻:天涯骨肉终相聚
雕像落成的那一天,毛岸青向板仓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请求:"邵华和我百年之后,要葬在杨开慧烈士陵园,陪伴我们敬爱的妈妈。"这个请求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同意。
从此,母子俩的骨肉虽然阴阳相隔,但精神上已然团聚。毛岸青常常带着家人来到陵园,向母亲诉说这些年的见闻。每到清明,他都要带着一束鲜花,静静地在母亲雕像前驻足。
2007年,年届84岁的毛岸青身体每况愈下。他对邵华说起了往事:"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带我们去韶山办农民夜校。那时她一边照顾我们,一边帮爸爸整理文稿,从不叫苦叫累。"
这一年的冬天,毛岸青的病情加重。临终前,他再次提起了要和母亲合葬的心愿。2008年1月,毛岸青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愿,他和邵华的骨灰被安葬在了杨开慧烈士陵园。
安葬仪式上,板仓的乡亲们自发前来送别。一位老人说:"霞姑当年就是在这里被抓走的,现在她的儿子回来了,一家人总算团圆了。"
如今,杨开慧烈士陵园里,白玉雕像静静伫立,母子三人的墓碑肩并肩排列。每到阳光明媚的日子,总有络绎不绝的游人来此瞻仰。
陵园的讲解员常常向来访者讲述这样一个细节:母亲杨开慧牺牲时,毛岸青才7岁;等到他重返故里时,已是两鬓斑白。这对母子,生前阴阳相隔,却在这片土地上永远地团聚了。
陵园里还保存着当年杨开慧用过的那个首饰盒,盒子虽已斑驳,却见证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盒中曾装着重要的党内文件,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每年清明时节,陵园里总会摆满鲜花。人们不仅在缅怀一位伟大的革命烈士,也在见证一个感人至深的母子情。时光流逝,雕像依旧,革命精神永存。
2024年,是杨开慧烈士牺牲94周年。陵园内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在雕像前驻足,在墓碑前默哀。一位老人拉着孙子的手说:"孩子,你要记住,这里长眠着一位伟大的母亲,和一个深情的儿子。"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