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独居岛屿,严重失眠,他依然渴望创作,另一部神作将诞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23:32 1

摘要:1866年,雨果远离家庭,生活在根西岛,饱受失眠折磨的他却没有一刻放下旺盛的创作欲。和年轻时一样,他依然会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再受到欢迎。“我必须继续写作,因为我缺少时间,缺少光明,缺少明亮的眼睛。”

1866年,雨果远离家庭,生活在根西岛,饱受失眠折磨的他却没有一刻放下旺盛的创作欲。和年轻时一样,他依然会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再受到欢迎。“我必须继续写作,因为我缺少时间,缺少光明,缺少明亮的眼睛。”

这一年,他出版《海上劳工》,大获成功;也是这一年,他在酝酿另一部著作——《笑面人》。

《不被定义者:雨果传》作者马克斯·加洛继续带你走进大文豪波澜壮阔的一生。

摘编自 |《不被定义者:雨果传》

策划 | 文艺君

1866年

雨果睡不着,但他还是闭上了眼睛。他感觉在床边听到了“敲击声”,然后是“奇怪的声音,好像野兽发出的吱嘎吱嘎的声音”,他感觉床好像“坠入了水中”。

他想睁开眼睛。他想呼喊出来。可他没有成功。他感觉有人在他耳边窃窃私语。最后他终于可以起身,听到自1月1日以来的一场狂风呼啸着。

房间里空空荡荡的。像每个早上一样,他吃了两个生鸡蛋,喝了一杯黑咖啡。但是在去观景台开始工作之前,他必须记录下夜里发生的这些纷繁之事。

“这一点儿也不像梦,”他写道,“这应该是某种未知的现实,但还是现实。”

为什么他会受到这些夜间的折磨?

“哈利法克斯。失眠。”他写道。

“当我想起哈利法克斯时,我很伤心……”

阿黛尔不在身边让他很受伤,他的妻子今后会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两个城市之间生活。她刚刚和她的儿子们一起搬到了比利时的首都,住在街垒广场4号。她生病了,充血的压力使她视力模糊。她害怕自己会失明。

她已多次写信给他,让他到布鲁塞尔来定居。

“说真的,你必须快点过来与我们团聚。我不明白现在根西岛上有什么牵绊了你……父亲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你过来会有美丽的房子和你喜欢的家具。”

他环顾四周。他的行李箱,装满了手稿和初稿的纸箱子,他设计的家具,他的书。这里有他所有的生活习惯。他站着工作。“因为必须以某种方式死去的话,”他说道,“我更愿意是因为腿而不是头!”

到11点钟,他满身是汗,因为观景台中的炉子已经烧红了,他把一桶整夜放在外面的冷水浇在身上,然后用马尾手套用力地擦着自己。

在布鲁塞尔,一个城市之中,他可以做这些事情,以这样的节奏生活吗?

“我所有的工作用具都在这里,”他只能这样回信给阿黛尔,“这一大堆东西支撑着我的灵感。把这些都带走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只能被困在工作的巢窝中。因为思想家也需要一个工作室。你看这就是束缚。我下一封信里会给你们带上一些钱。”

他甚至怀疑人们是否会再读他的新作:

“成功今后似乎会粗暴地将我拒之门外。路易-拿破仑先生把他的文学当作他的军队组织了起来。思想正统的批评随心所欲地赞赏和侮辱。他们为帝国宴会的常客——马萨先生的诗歌欢呼,他们嘲讽《街道与园林之歌》。甚至出现标题为《鹤与蟒之歌》的模仿之作!

“他们就是这样!不过,我必须继续写作,因为我缺少时间,缺少光明,缺少明亮的眼睛”……

但是绝对不能放弃!《海上劳工》必须尽快出版。他写下了这本书的序言:

“三重宿命——命运、必然性——压在我们身上,教理的宿命,法律的宿命,事物的宿命。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揭示的是第一种;在《悲惨世界》中,他提出了第二种;而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了第三种。

“在束缚着人类的这三种宿命中,还交织着内心的命运、至高无上的宿命,即人类的心灵。”

他又继续写道:“这本书不是写给当下,而是写给后世的……这就是它的弱点,也是它的力量。”

读者会对吉利亚特感到同情吗?当他们看到孤独者被巨大的章鱼抓住时会胆战心惊吗?他们会发现他想要“对大海和女人同时瞥一眼,或者,更好地说,是把双重的潜水探头投入这两座深渊”吗?

他在2月15日交出了他的付印样,3月12日出版。他很快就取得了成功。这本书被抢购一空。对于近处顽强的敌人,新闻界不会抱有敌意,而是嫉妒。

拉马丁,在一个沙龙被提问时这样回答:“这是一个变得愚蠢的疯子的作品。”但是拉马丁随后让人在《时事报》进行了辟谣。孰真孰假?

《太阳日报》曾经给出五十万法郎,希望在该报提前刊出《海上劳工》,但雨果拒绝了,他并不后悔。

有人说他贪财!他给报社主任的信中写道:“我的文学良知迫使我在五十万面前害羞地垂下了眼睛。”

这本书一面世,他不得不接受连载出版的既定事实。这是由出版商拉克鲁瓦商定好的。在巴黎和布鲁塞尔,刊印了《海上劳工》的报纸的印刷量增加了数万份;读者们是如此地充满热情。

他惊喜地读到,在巴黎,人们只谈论章鱼。在巨大的水族馆里展示活的章鱼。在餐馆人们也会点餐。还有人为优雅的女士们制作“章鱼帽”。

成功使他平静下来,仿佛有人松开了压在他胸膛的大手。他可以在几天内写两部小戏剧,《一千法郎赏金》和《干预》,在这些作品里他谴责时代的虚伪。但是他不想把这些人物搬上舞台。这些人物包括《一千法郎赏金》中的从前的罪犯格拉皮尤,《干预》中由情人供养的女人,这些人物表明,在诚实人的良好礼仪之下,金钱和性是世界的原动力。

这两部戏剧在奥芬巴赫取得了成功,但他只是想轻松一下,尤其是他觉得有必要让他的文笔更欢快一点。

《海上劳工》成功以后他担心什么?他很富有。出于谨慎的考虑,他必须继续收紧自己的钱包,但是他甚至不担心金融危机会爆发,因为战争的传言正在放大,普鲁士与意大利结盟对抗奥地利。

他说:“为了让家人安心,我不会在活动的地方放置任何东西……我所拥有的一切,是欧洲最坚固的财富……因此,我的内心深处十分平静。”

他是安全的。他很富有。

但他现在有点绝望地看到用俾斯麦来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外交手段,看到这些战争,在库斯托萨,意大利被奥地利人击垮,还有在萨多瓦,维也纳的士兵在和普鲁士人的战斗中一败涂地。这些人是新的危险的军人!拿破仑三世,对俾斯麦叫嚷着要收回莱茵河左岸,然后是比利时和卢森堡,他真是十分可笑!

“我同情这些不幸的人们。他们总是任人摆布,让他们感到幸福是很容易的!没有欲望没有权力;没有认知何来欲望……看清这些吧。”

因此,必须让人们听到他的声音,那边反对在根西岛的死刑判决,这边支持加里波第和意大利的完整统一,以及希腊的完全独立。

这始终是善与恶的斗争。怎么能对这些漠不关心呢?

和每年一样,六月,在带他驶向大陆的船上,有朱丽叶的陪伴,雨果一点点地构思出了一部新的小说。

电影《笑面人》海报

这是《笑面人》的故事。他为主角取名叫格温普兰。他会生活在十七世纪末的英国。他在小时候被绑架,绑架犯用手术破坏了他的容貌,使他无法被别人认出,而且无论他的情绪如何,他的脸上都无法停止呈现笑容。一天,他发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本是克朗查理爵士的儿子。他变得富有,成为上议院的成员,他还是试着对曾经和他共同生活过的穷人保持忠诚,为他们辩护,却只是引来嘲笑,因为他的灵魂会被他咧嘴笑的脸永远隐藏起来。

在布鲁塞尔街垒广场的房子里,他朗诵了一些段落。朱丽叶也在那里,终于参加了他的家庭聚会,终于出现在他的妻子和儿子们之间。

电影《笑面人》海报

他很高兴看到她满意,听她说道:

“像我这样可怜的老妇人本不可能如此地高兴、感动、骄傲、幸福。对于我刚拥有的所有这些幸福,我真的无以言表……我爱慕你,我祝福你们。”

不过他们如今都老了。

他很担心他的妻子,疲惫和疾病表现得很明显。而朱丽叶,她不停呻吟身体疼痛,而且在十月底回到根西岛之后,她就不能再每天与雨果一起散步了,因为疼痛让她无法行走。而他走路步伐很快,大衣搭在左肩上,坚定而笔直,双手插在口袋里,肩膀缩进去,手肘收起来,脚尖轻轻地着地。

一天,他接待了一位法语老师保罗·施塔普费尔的来访,这位老师在根西岛教书,这个年轻的男人是一个开放的保守党。雨果不情愿地得知施塔普费尔称他为“钳子腿的男人”,他看到雨果每天两个小时在根西岛小路上走路的样子后,给他起了这个名字。施塔普费尔还说:“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穿着,也会为乞丐的破衣服叹气。”

雨果笑了。

他在高城居把穷孩子们聚集起来过圣诞节。一起品尝食物、分发衣物、装饰圣诞树,还有许多礼物相送。他本该觉得很平静。可恰恰相反,他心乱如麻。他刚刚收到了两封信。

在其中一封信里,一位记者告诉他,一名生病的少年要求在他去世后将雨果的照片放在他的棺材里,“对他来说,您几乎相当于上帝。”

而另外一封让他得知,他的女儿阿黛尔已经离开哈利法克斯,离开加拿大,去了巴巴多斯岛,一直追随着“卑鄙的英国兵”的脚步。

他走在根西岛刮着风的田野上,这座小岛被朱丽叶称为“我们口袋里的小家园”。

他看着低沉、黑压压的天空。

只有爱才能为世界辩护,“靠近死亡才会增长精神的力量”。

//

更多「不被定义的雨果」戳 ↓

60岁,完成《悲惨世界》,他坚信这将是一部巅峰之作

50岁,他开始流亡生活,不再困惑,他将继续战斗

45岁,他说,“我们是命运的苦役犯”

40岁,当选院士,前途一片光明,他却在婚姻中困惑了......

25岁,新作反响平平,饱受争议,他却已是文艺青年的偶像

15岁,原生家庭糟糕,生活拮据,他破茧而出!

28岁已是法国「顶流」,这本书就是要一窥雨果内心隐秘的角落

《不被定义者:雨果传》 | [法] 马克斯·加洛

| 内容简介

法兰西学院院士马克斯·加洛以大量史料和雨果作品为基础,多角度切入,运用颇具画面感的生动叙述手法,将文字幻化成近景镜头,复杂而有序地慢慢呈现雨果内心和外在世界,勾勒出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政治、历史面貌,展现了一幅恢弘壮丽的时代与城市全景画卷。

本书法文版出版于2001年,风靡法国二十余载,是法国当代文学不可多得的兼具权威性、艺术性和文学性的传记作品。

| 作者介绍

马克斯·加洛,法兰西学院第24号席位院士,法国历史学家、作家。他于2007年5月31日入选法兰西学院,成为40位“不朽者”之一。马克斯•加洛最早致力于历史研究,后来转入传奇小说和历史人物传记的写作,取得了很高的声望。主要作品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戴高乐》《凯撒大帝》《雨果传》等。

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矩阵

图文编辑 吴蒙蒙

责任编辑 吴蒙蒙

审 核 阳继波

来源:长江文艺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