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点选择性控制是现代有机合成的重要目标,其中导向效应(主要由底物取代基和试剂或催化剂之间的非键合相互作用实现)是实现邻近位点选择性转化的常用策略,目前已在2π体系和惰性σ键的活化或衍生化中得到广泛应用(图1a)。然而,该策略尚未用于6π体系来实现未活化芳烃的定
位点选择性控制是现代有机合成的重要目标,其中导向效应(主要由底物取代基和试剂或催化剂之间的非键合相互作用实现)是实现邻近位点选择性转化的常用策略,目前已在2π体系和惰性σ键的活化或衍生化中得到广泛应用(图1a)。然而,该策略尚未用于6π体系来实现未活化芳烃的定向去芳构化。此外,科学家研究发现饱和度更高的分子可探索更大的化学空间,有助于发现更契合目标蛋白结构的化合物。迄今为止,芳烃的直接氢化是引入饱和结构最直接的途径,进而来提升类似物的生物活性、代谢稳定性和溶解性(图1b)。尽管科学家已经开发了多种方法来实现芳烃的高效氢化,但要想实现位点选择性氢化仍颇具挑战,特别是在多个芳烃中选择性饱和某一特定芳环。目前,现有策略主要依赖芳香性较弱的结构,例如:杂芳烃、多环芳烃,或具有显著非芳香共振结构(如:酚类)以及位阻较小的取代基;而对于空间和电性对称的芳烃衍生物却难以实现有效区分。
近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董广彬教授(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利用导向基团策略,成功地实现了钌催化未活化芳烃的位点选择性氢化(图1c),甚至还能实现复杂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后期修饰。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法不仅条件温和,还可以兼容多种易还原的官能团。此外,机理研究表明该反应是均相催化过程,并可能涉及η6-芳烃-钌中间体。相关工作发表于Nature Catalysis 上。
图1. 背景介绍及本文工作。图片来源:Nat. Catal.
前期研究发现二叔丁基亚膦酸酯可作为有效的导向基团(DG)来促进芳烃的位点选择性还原,为此作者选择亚膦酸酯b1(由多芳基取代苯酚a1的膦酰化制备而成)为模型底物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图2),结果显示在[Ru(p-cymene)Cl2]2为催化剂、甲苯/乙腈为混合溶剂、50 psi H2气氛下于130 °C反应16 h,在用HCl处理后可以94%的分离产率获得亚膦酸酯邻位苯环被选择性氢化的产物c1,同时未检测到其它芳环氢化的产物。此外,作者还进行了一系列对照实验,结果表明:1)其它过渡金属(如:Rh或Pd)代替Ru时无法获得目标产物;2)甲苯溶剂非必需,但无乙腈时会显著降低产率;3)将氢气压力降低至20 psi或降低反应温度也会使产率下降;4)亚膦酸酯DG上的叔丁基至关重要,若替换成较小的取代基(如:异丙基)则无法实现这一转化;5)减少催化剂负载量会降低转化率,但在150 psi H2 下使用2.5 mol%催化剂时产率仍能达到80%。
图2. 条件优化。图片来源: Nat. Catal.
在最优条件下,作者对底物范围进行了探索(图3),结果显示苯环对位、邻位和间位带有不同取代基(如:甲基(c2-c4、c6)、异丙基(c5)、三氟甲基(c7)、硅基(c8)、酮羰基(c9)、酯基(c10)、苯基(c11、c12)、呋喃基(c13)、烯基(c14))的底物均能以优异的收率选择性地进行氢化并获得相应的cis-异构体(c2-c14),而且仅有与DG相邻的芳烃被氢化。此外,带有反应性更强的烯基(c14 和 c15)以及还原性官能团(如:苄基醚(c16)、苯并咪唑(c17)、氰基(c18)、喹啉(c19)、萘(c20)、芳基溴(c27))的底物也能顺利实现芳烃氢化,并以较好的产率获得相应产物。其次,作者对苯酚骨架的兼容性进行了研究,当苯酚C6-甲基被较小的氟原子取代时,仍能以较高产率获得目标产物(c21、c22);同时C6-乙基、C5,C6-双取代(c23-c25)、C4-H(c26)、C5-苯基(c28)、C5-甲基(c29)、C2-呋喃(c33)取代的苯酚以及α-和β-萘酚衍生的底物(c31和c32)均可兼容该反应,特别是2,6-二苯基取代的底物(c30)可实现双还原。
图3. 底物拓展之一。图片来源: Nat. Catal.
进一步研究发现,导向效率具有距离依赖性(图4a)。具体而言:当向目标芳基与苯酚核之间引入一个亚甲基时,仍能以71%的产率获得所需产物(c34),但进一步延长连接基时则无法实现转化(c35)。此外,亚膦酸酯DG也可由酮类底物生成(图4b)。尽管α-芳基取代的四氢萘酮底物存在竞争性脱氧副反应,但是加入Lewis酸添加剂后仍能以中等产率得到目标产物(c36和c37)。值得一提的是,二叔丁基烷基膦(c38)也能在标准条件下实现这一转化,进而说明氧官能团对导向效应并非关键(图4c)。
图4. 底物拓展之二。图片来源:Nat. Catal.
为了进一步探究反应机理,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1)汞中毒实验表明汞金属(通过会抑制纳米粒子催化的反应)的加入对反应没有影响(图5a);2)热过滤实验表明滤液可继续反应直至反应结束(图5b),并且获得了与均相催化反应一致的高产率;3)小角X-射线散射在反应初期、8 h以及反应结束时的混合物中均未检测到纳米颗粒;4)当使用Ru/C代替[Ru(p-cymene)Cl2]2作为催化剂时,无论亚膦酸酯还是游离苯酚作为底物均未发生芳烃加氢反应。基于此,作者认为该反应是均相催化过程。为了进一步了解导向效应,作者将 (CH3CN)4RuCl2与亚膦酸酯底物b26混合后生成了18 电子的 η6配位的二氯化钌配合物(b26-RuCl2),并通过X-射线晶体学进行表征(图5c)。特别的是,(CH3CN)4RuCl2和b26-RuCl2对导向芳烃氢化均具有催化活性,并且[Ru(p-cymene)Cl2]2上的p-cymene配体可能不参与催化过程,这些结果表明亚膦基配体在取代钌催化剂上的p-cymene配体起着关键作用,从而有助于形成夹心配合物,并促进后续的去芳构化氢化过程。
图5. 机理研究。图片来源:Nat. Catal.
最后,作者进行了合成应用,具体而言:1)从市售原料出发,一步法获得化合物d,后者经导向芳烃氢化、氧化等三步转化便可获得cis-阿托伐醌(图6a),而先前的方法则需要多步合成且总产率低;2)利用普通 Parr 反应器,作者以良好的产率实现了底物a1、a32和d的克级规模放大反应(图6b),进一步展现出该方法的实用性;3)定向芳烃还原可实现生物活性分子甲状腺激素受体抑制剂(g1)和白三烯 B4 受体 1 拮抗剂/磷脂酶 A2 抑制剂(g2)的后期修饰(图6c),进而获得富含sp3的类似物。
图6. 合成应用。图片来源:Nat. Catal.
总结
董广彬教授课题组利用导向基团策略成功地实现了钌催化未活化芳烃的位点选择性氢化,甚至还能实现复杂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后期修饰。该方法不仅条件温和,还可兼容多种易还原官能团。本研究所揭示的导向模式在实现其它具有催化特性、位点选择性以及合成应用方面的脱芳构化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Site-selective Ru-catalysed saturation of unactivated arenes via directed 6π activation
Congjun Yu, Linda Yiu, Zining Zhang, Guangbin Dong
Nat. Catal., 2025, DOI: 10.1038/s41929-025-01404-8
来源:X一MOL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