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正式进入装饰装修施工阶段。该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项目
广告
3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正式进入装饰装修施工阶段。该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项目
项目介绍
据介绍,该项目位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青浦新城,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建设的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上海市重大工程,于2022年11月正式启动、2024年1月现场开工。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7.2万平方米,用地规模185亩。按照“一次规划、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一期工程规划建设600张床位,并同步建设高质量临床诊疗中心、面向全国的公共卫生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等国家医学中心功能项目,预计2026年正式投入使用。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定位扎根青浦、服务新城、辐射区域,助力完善上海市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和梯度配置。
为保证医疗流程和空间布局的整体性,青浦新城院区总规模1200床,一期工程按照批复规模,一次性建设预留的门诊、医技、机电设备等空间。通过把5G+AI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功能建筑,青浦新城院区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功能化、人性化、智能化的研究型院区。
此次完成封顶的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是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依托中山医院徐汇总部和佘山院区共同落实国家医学中心的“十大功能定位”。
点击查看:【德品医疗股份】为中国医院打造更智慧的护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广告
AI助力,破解施工难点
项目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不同于传统房建类项目,医疗建设项目的管线布置集中且种类繁杂多样。如何在保障各类管线在使用功能、美观性和维修便捷的同时,降低管线碰撞的可能性,成为项目技术攻关的一大难题。
为此,项目技术团队组建“健匠筑医”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BIM数字化技术赋能、标准化流程管控和智能化运维预演,构建了一整套全周期管线综合施工体系,累计解决管线碰撞问题547条,有效避免返工、拆改,形成“一次建造、全程可控”的长效管理机制。
在施工方案的智能化升级上,项目团队还创新引入AI技术。面对肥槽深度大、施工空间狭小导致回填不密实的技术难题,团队通过AI助手即时获取了“流态固化土技术”要点和精确配合比等关键信息,通过试验段验证,回填密实度较传统工艺确有提升。
此外,通过建立本地规范资料库,“喂养”项目专属的“AI工程专家”,持续地训练和优化,已能够快速响应各类专业咨询,帮助技术人员在庞杂的规范体系中精准定位所需条款,大大减少人工查询所需的时间。在“AI专家”的协助下,项目技术人员尝试性撰写《落地脚手架施工方案》,解决了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据悉,青浦新城一期工程计划于2026年正式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标志性的三甲医院,不仅是中山医院徐汇总部院区功能的延伸,还将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和上海“五个新城”战略,有助于完善本市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和梯度配置,促进区域内卫生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图片及内容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新华社、科技日报等
广告
筑医台4月精彩活动速览
01 4.1 上海
医疗环境空间改善与医院后勤管理提升论坛
02 4.18-4.20 新疆·乌鲁木齐
第二届新疆现代化医院高质量建设与发展会议
03 4.18-4.20 四川·成都
第八届医院后勤发展大会暨医院后勤装备、技术与服务展览会
04 4.18-4.20 辽宁·大连
美好医院环境品质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论坛
05 4.25-4.27 西藏·拉萨
第二届西藏自治区现代化医院建设高质量发展会议
……
加入医建同行社群
请备注姓名+行业
筑医台融媒体 · 传播矩阵
来源:筑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