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午9时,真理街两侧就已经排起了长队。几十头油光锃亮的烧猪整齐陈列,金黄色的脆皮在阳光下泛着诱人光泽,肉香随风飘散。作为庙会的重要传统环节,“阿公赐烧猪”承载着“祈福纳祥”的美好寓意,工作人员将烧猪肉片分发给过往市民,老人们接过时总会念叨一句:“食咗阿公肉,平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郗郡 通讯员 彭赐该 文/图
3月31日,今年的宝安西乡北帝 “三月三” 庙会迎来巅峰时刻,从晨光熹微到灯火璀璨,一场贯穿全天的舌尖盛宴与文化狂欢在此上演。
这一天里,数万市民与游客循着香气汇聚,在烧猪的焦香、盆菜的浓郁、平安包的甜香以及老街的美食小店中,品味岭南民俗的千年底蕴,感受传统节庆的热烈与温情。
金黄烧猪开启烟火序幕
上午9时,真理街两侧就已经排起了长队。几十头油光锃亮的烧猪整齐陈列,金黄色的脆皮在阳光下泛着诱人光泽,肉香随风飘散。作为庙会的重要传统环节,“阿公赐烧猪”承载着“祈福纳祥”的美好寓意,工作人员将烧猪肉片分发给过往市民,老人们接过时总会念叨一句:“食咗阿公肉,平安又健康”。
据介绍,烧猪的选材极为讲究,“选猪要过200斤,炭火必用荔枝木”,烤制时需不断扫油、调整火候,方能成就“皮脆如纸、肉嫩多汁”的口感。“以前庙会分烧猪,是北帝诞‘太公分烧猪’的古俗,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每块烧肉里都藏着老辈人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祝福。”现场一位老人表示。
千席盆菜共赴 “千岁之约”
夜幕降临,西乡人的母亲河——西乡河两岸化作璀璨长街,1600余席大盆菜沿街依次排开,近2万人围坐在此,共享这道岭南传统美食。大盆菜以层层堆叠的食材象征“富足圆满”,鲍鱼虾蟹、鸡鸭牛羊、菌菇时蔬等10余种食材在秘制高汤中交融,香气蒸腾间,街坊邻里的欢笑声此起彼伏。
78岁的社区长者吴婆婆颤巍巍地揭开大盆菜说道:“我年轻时参加庙会,盆菜里只有萝卜、豆腐、猪肉,如今食材丰富了,但每层菜要按‘荤上素下、贵重居上’的规矩摆,一点不能乱。” 她指着盆菜中最上层的鲍鱼说,“以前这是‘贵人菜’,现在家家户户都能吃,日子越过越有‘盆’味了。”
负责分菜的志愿者、95后林女士则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盆菜:“我们家的盆菜高汤用老鸡、猪骨、瑶柱熬足8小时,连萝卜都要选本地萝卜,吸饱了汤汁才够甜。现在年轻人打卡发朋友圈,其实也是在帮传统美食‘讲故事’,让更多人知道,盆菜不是乱炖,是老祖宗的智慧——把所有好东西聚在一起,就是团圆。”
网红街区串联古今风味
除了两大 “重头戏”,作为庙会核心区域的西乡老街本身也是一座 “活的美食博物馆”。青石板路上,30年老字号“阿叔牛杂”的老板阿叔正翻动着牛肠、牛肺,铁锅里的萝卜吸满汤汁,飘出醇厚的汤底香;隔壁的“全利饼屋”飘来咸蛋黄与杏仁的香气,玻璃柜里整齐码放着鸡仔饼、老婆饼,老板娘正忙着招待挤满店铺的客人。
老街转角处,新设的网红餐饮店与老字号相映成趣。“茶寮里”的玻璃窗上贴着北帝庙飞檐的剪影,店主将传统钵仔糕与鲜果、椰奶结合,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如今,不仅是这些创意茶饮,以阿叔牛杂为代表的老字号们也成了年轻人的新宠,他们一边用短视频直播,一边给客人讲“北帝诞吃牛杂寓意牛气冲天”的典故,老手艺接上新媒介,就像庙会的烧猪和盆菜,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街坊邻里围坐分享的热乎劲。
舌尖美味传承千年故事
“你看这平安包里面的莲蓉馅,配方里有着300年的传承。” 西乡街道文体中心负责人陈华明带着记者漫步庙会,随手拿起一枚印有北帝宝印的平安包说道,“烧猪、盆菜、平安包,这些食物早已超越了充饥的功能,它们更像是民俗的载体——烧猪凝固着古代宗族共食的记忆,盆菜中藏着岭南先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平安包则是老百姓对‘岁岁平安’最朴素的向往。”
传承了500年的庙会,和深圳的开放包容一脉相承。据陈华明介绍,本届庙会除了岭南地区传统的粤菜、客家菜、基围菜以外,还增加了特色美食街,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的非遗传统美食。随着深中通道的贯通,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前来参与,成为联结地域文化的桥梁。
来自中山的张先生一家就特地赶来参加本次庙会。他说,带孩子来庙会,就是想让在钢筋水泥里长大的下一代知道,“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能吃进嘴里、留在心里的活文化。”
当最后一席盆菜宴落下帷幕,灯火映照下的西乡老街依然人头攒动。这场始于明朝的民俗盛会让传统与现代交织,让文化根脉绵延。不管是每年都参加庙会的“老熟人”,还是初次听说、慕名前来体验的新朋友,都纷纷表示:“下一个春天,再会!”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