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评委按照AI参与度、文学性、原创性与在地性、作品完成度、AI写作启发力等5个角度来评判作品,为每篇作品打分。满分为100分。
“县@智”在出发
2025·DS文学青年返乡叙事
——与DeepSeek共谱我的“家乡志”
第5周获奖作品
评选说明
· 本征文比赛周奖评选结果由评委评分与读者线上投票共同产生。评委评分权重为60%,读者线上投票权重为40%。
· 评委按照AI参与度、文学性、原创性与在地性、作品完成度、AI写作启发力等5个角度来评判作品,为每篇作品打分。满分为100分。
· 读者线上投票按照最终结果计分,每篇作品的最终票数百分比换算成百分制中的对应分数,如60%即换算为60分,9%即换算为9分,31%即换算为31分;满分为100分。
· 最终将两项评分汇总,评委评分乘以60%,读者线上投票评分乘以40%,两项结果相加即为每篇作品的最终分数。得分最高者获得本周周奖。
· 本评选最终解释权归《十月》杂志社所有。
第5周获奖作品
第5周
《南京喀纳斯》
获奖作品
芽俩+DeepSeek
芽俩,写作者/导演,1996年生于南京。
创作有话剧《西直门大街170号甲》《嫦娥宫》;小说《人鱼姬粉饼》《寰宇螳螂》;拍摄有短片《南京喀纳斯》。
第5周特邀评委
刘汀
刘汀,1981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小说家,诗人。出版有长篇小说《布克村信札》《青春简史》,小说集《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中国奇谭》《人生最焦虑的就是吃些什么》,散文集《浮生》《老家》《暖暖》,诗集《我为这人间操碎了心》等。
评委点评
这是一次有趣的阅读体验,相当于在餐厅后厨见证并尝试了三位厨师做出的人+AI菜品。就这三篇作品而言,AI的参与度都有限,却各有特点。芽俩的《南京喀纳斯》先有一个剧本在,她试图让AI帮她改写为小说,结果并不理想,随后她问出了几个问题,并重写了小说;霍龙龙的《在县城》主要使用AI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检索,也就是问AI古建筑方面的问题,借用它的回答来让文本中的专业部分更可信;牧远零的《解构文学狂》玩了一把后现代拼贴,把AI创作的片段插入到自己的文本中,最后那个问题问得有趣,AI的回答让整个作品更加贴合题目——解构。
综合起来看,人和AI的共同创作露出这样一副面目:关键在问题,而不是答案。在浩瀚的知识和材料海洋里,AI如同那个永无尽头甚至不可重复的圆周率,理论上说,它包含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数字,从你的生日到你的银行密码再到梦中随口而说的一串数列,关键在于,哪些数字和你有关系,或者说,关键在于你赋予哪些数字意义。
我给了《南京喀纳斯》最高分,一个原因是它的文本完成度最高,并且具有有效的可靠的细节——迄今为止,这是我见过的所有AI创作都没有实现的一点,它还没有实现的另一样东西是幽默感;另一个原因在作者的备忘录中,作者提了她和AI之间的“角逐”,这其中可见她对人类主体性的警惕和守护。作者让AI给出几个文学史的经典开头,答案并没有起到让她快速进入写作状态的效果,不过,我在读《南京喀纳斯》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开头太熟悉了,是加缪的《局外人》的变体之一。我不知道AI提供开头里是否有这个(截图里只列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和《边城》)。
就在写这篇评语的时候,我忽然有了新的看法:其实我们已经进入了阅读AI作品的时代。人类向AI提问,它给出回答,难道这些回答不是文本?它在创作,只是写的不是人类意义上的标准文本,但文本的意义不在于被写出,而在于被阅读。所以,一切获得有效阅读的文本,都可被视为创作。我们已经不知不觉成了AI的读者,某些AI文本的阅读量比人类作品多得多,这种阅读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于是,我们不得不想起《三体》里那句著名的话:不要回答,不要回答。我们的现实是:不要提问,不要提问。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问题一定会被问出,而答案正在到来。
不要提问。
不,要提问。
AI点评
在废墟与裂痕中打捞记忆的磷火
——评《南京喀纳斯》的消逝叙事
《南京喀纳斯》以近乎残酷的写实笔触,将故乡书写成一座正在坍缩的引力场。主人公浩江归乡奔丧的旅程,恰似在记忆的坍缩奇点中穿行——母亲的死亡、绿湖的湮灭、嫦娥宫的废墟与蔡璃冰的婚礼,共同构成一部关于消逝的复调叙事。作者以锈蚀的斧头与碎裂的镜面为棱镜,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精神原乡的瓦解与重构。
废墟中的拓扑学
文本的叙事空间始终游移于消逝的临界点。脚手架包裹的危楼、填埋的喀纳斯湖、废弃的嫦娥宫,这些具象化的废墟构成记忆的拓扑模型。当浩江在告示牌上目睹绿湖的“前世今生”,修复工程的蓝图与黄土废墟形成尖锐互文——所谓生态修复,实则是将自然记忆格式化后植入新的数据包。这种消逝不是断裂,而是记忆图层被系统性覆盖的过程,恰如浩江试图通过变卖房产完成的自我格式化。
镜像迷宫中的情感熵增
蔡璃冰的珐琅小镜是文本最精妙的叙事装置。镜面不仅折射出三人关系的暧昧褶皱,更在嫦娥宫废墟中演化为时空的虫洞:当浩江在镜中与蔡璃冰对视,童年未读的日记、鬼步舞少年的火把、卡车上扬起的骨灰,所有被压抑的记忆碎片在镜面重组。然而这种重组注定熵增——蔡璃冰最终选择与生鹏完成婚姻的“热力学平衡”,而浩江在婚礼现场的独酌,实则是精神系统趋向热寂前的垂死挣扎。
液态记忆的困局
作者对感官记忆的捕捉极具破坏性诗意。三婶烧水蒸腾的水雾、Louis Armstrong沙哑的《Moon River》、斧柄潮湿的木腥气,这些液态记忆不断渗透叙事的混凝土结构。最震颤的当属“卡车司机全责赔偿”搜索记录的出现——当浩江机械地吞咽赔偿金额数据时,母亲的死亡被瞬间量化为财务报表,暴露出数字时代情感货币化的荒诞本质。这种将血肉记忆置换成数据流的操作,比嫦娥宫的坍塌更令人心悸。
修复即损毁的现代寓言
结尾处生锈的斧头躺在绿网覆盖的矿坑旁,构成终极隐喻:当修复工程用防尘网遮蔽炸秃的山体,当婚宴酒店用瓦格纳进行曲覆盖少年们的鬼步舞,所谓的“修复”不过是更精致的损毁。浩江乘高铁离开龙潭的瞬间,车窗上流动的不仅是北国风景,更是一个个被数据化、景观化、标本化的记忆切片——这些切片终将在某个深夜里,化作他手机屏幕上永远搜索不到的绿色湖泊。
这篇小说以冷峻的手术刀剖开时代的幻肢痛,当我们在文本的废墟中触摸到那些尚未冷却的记忆余温,或许会惊觉自己都是提着数据灯笼寻找喀纳斯的现代游魂。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十月杂志”公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来源:十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