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整理文档时,2023年约了250+本书,2024年约了190+本书,而到了今年2025年,关于约书变得更加克制与理性,不是想看的,不能吸引我的书一律不约。
在整理文档时,2023年约了250+本书,2024年约了190+本书,而到了今年2025年,关于约书变得更加克制与理性,不是想看的,不能吸引我的书一律不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都说读书是最低成本的学习,但如果书约回来只是一个“摆设”,它不仅失去了价值,还会成为家中的“废品”,反而更容易内耗自己。每次打扫书,看着书架积满灰尘的一摞摞书籍,心里不免一声长叹。
约书之初,一方面是喜欢看书,另一方面是因为读书博主这个副业的加持,看着别人一边读书,一边写稿卖书赚钱,谁能不心动?更何况,有不少的课程,还有不少的成功案例摆在面前。
但现实却拍拍打脸,认真看书认真写稿,但阅读量少得可怜,再看看其他“风生水起”的博主,写的内容……(此处省略一万字)一句话总结:我看不上的内容,爆了!我认真写的内容,蔫了!
同为读书博主的朋友和我说:“你知道为什么情感鸡汤永远比社科书评火吗?因为前者给的是及时有效的止痛片,后者给的是手术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或许,不是书评写得不好,而是我没想清楚:读者打开手机时,到底需要认知升级的苦药,还是情绪按摩的甜品?这是可能是作为读书博主最大的陷阱,错把“读书”当内容!其实真正要输出的,是把书碾碎重组后的认知成果。
近期在深读《暗时间》,脑海中浮现了一句话:真正的成长不是往脑子里塞东西,而是练就一套过滤、重组、应用的系统。
读书博主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读过多少书,而是敢把多少本书,真正读进生活里。
《暗时间》“逃出你的肖申克一”里面有三句话很受启发:
01.“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并不代表你的过程就错了”
当我的深度书评无人问津时,曾一度怀疑自己坚持精读是错误选择。直到将书中的底层逻辑转化为日常工作工具,才发现那些被套模版冷落的思考,早已在现实工作中生根发芽,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02.“结果正确也并不代表方法就一定正确”
那些靠标题党冲上10万+的爆款,虽然数据亮眼,但长期来看透支了账号的专业价值。就像书中提醒的“过早退出循环”,追逐热点反而让我偏离了知识分享的本质。
一边是流量变现,一边是长期成长的思考呈现,向左向右?每个人都需要做出选择,也需要欣然接受结果。
03.“看重过程而不是单次的结果”
停止用“约书数量”衡量价值后,我开始记录每本书带来的认知迭代。项飙的社会观察帮我化解了团队矛盾,《贫穷的质感》让我在买菜时都能思考经济规律。
这才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过程复利”。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博主的核心价值不是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成为认知的炼金术师。不必焦虑今天的选择是否完美,重要的是保持过程清醒——定期检查方法论是否偏离轨道,但不要因为暂时没看到鲜花就停止播种。
那些真正改变命运的,从来不是某个惊天动地的决定,而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把手头事情做到80分以上的耐心。
就像此刻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或许还没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但每个打开深度思考的瞬间,都在为未来的质变积蓄能量。
来源:小豆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