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赫鲁晓夫回忆录》是苏联前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迫下台后,于政治失意中秘密创作的重要历史文献。这部回忆录通过口述方式完成,详尽记录了苏联从1920年代至1960年代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外交内幕,因其内容触及苏联最高决策机密,遭到勃列日涅夫当局的严密监
一段被苏联当局竭力封锁的记忆,一位下台领袖的执着抗争,最终让世界得以窥见冷战背后的真实故事。
《赫鲁晓夫回忆录》是苏联前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迫下台后,于政治失意中秘密创作的重要历史文献。这部回忆录通过口述方式完成,详尽记录了苏联从1920年代至1960年代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外交内幕,因其内容触及苏联最高决策机密,遭到勃列日涅夫当局的严密监控和强力阻挠。
回忆录最终通过秘密渠道转移至西方得以出版,成为研究苏联历史与冷战史的核心史料。本文依据赫鲁晓夫本人及其子谢尔盖的回忆、苏联解密档案及相关历史文献,还原这部回忆录曲折的诞生与出版历程,展现历史真相与政治权力之间的激烈较量。
赫鲁晓夫
主人公介绍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3-1964)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1964)。他在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开启去斯大林化进程,对苏联政治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下台后,赫鲁晓夫顶住巨大政治压力,坚持口述回忆录,披露了大量苏联高层政治内幕和冷战细节,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
一、写作背景:失意领袖的执着使命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其昔日的“战友”勃列日涅夫等人赶下台,被迫离开列宁山的官邸别墅,曾经的光环和权力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经过约半年的挣扎和不甘,在家人和朋友的劝说下,赫鲁晓夫决定尝试撰写回忆录。此时他已年逾七十,身体状况不允许长时间伏案写作,遂于1966年8月决定采用录音带口述的形式,将自己的政治生涯详细讲述出来。
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涵盖了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苏联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他掌握着丰富而权威的政坛内幕。他曾在家人面前表达过写作的初衷:“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同时也希望借出版回忆录赚取一些收入,并在政治上为自己留下历史印记和个人见解。
二、艰难创作:克格勃监视下的口述历程
赫鲁晓夫的口述工作通常每天进行三五个小时,由打字员根据录音打印成文字,再由其子谢尔盖加工整理。随着口授的磁带数量达到几千公尺,赫鲁晓夫愈来愈感到苦恼:不知回忆录将会遇到怎样的命运?
当局的阻挠与赫鲁晓夫的反抗
勃列日涅夫得知赫鲁晓夫正在口授回忆录后寝食难安,派人找赫鲁晓夫谈话,称中央政治局要求停止回忆录的写作并将已经口授的部分立即上交中央。赫鲁晓夫严词拒绝,表示:“身为苏联公民,有权写回忆录,这个权利无法剥夺,他的口授记录是供中央、党和全体苏联人民使用的,希望他所写的东西能对苏联人、对苏联的领导人和国家有所裨益。”
这次谈话使赫鲁晓夫深受刺激,回忆录的写作一度陷于停顿。他尤其揪心的是,自己辛苦的劳动可能白费,最高当局不会就此罢休,“等我一闭眼,他们就会统统没收和销毁”。为了躲避住宅里的窃听器,他最初每天跑到室外口述录音,但室外嘈杂的环境不仅影响录音质量,也干扰他的思路。后来,他干脆无视窃听设备的存在,直接在家中口述,坦然面对可能被监听的事实。他曾愤怒地抗议道:“连我家厕所都有窃听器!你们花纳税人的钱,竟然用来监听我放屁吗?”
三、秘密转移:冒险将手稿送往西方
赫鲁晓夫深知在苏联国内克格勃严密监视下,要安全保管回忆录和录音实属困难,唯一途径是联系国外出版社,将作品带出境外出版。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天赐良机,其子谢尔盖偶然结识了一个名叫维塔利·叶夫根尼耶维奇·路易的人。
路易曾是英国报纸驻莫斯科的记者,拥有普通苏联公民望尘莫及的出国自由和交往自由,同时也为苏联国家安全机关提供服务。谢尔盖认定路易正是可以帮助在国外保存回忆录的最佳人选,于是找到路易,请他将手稿副本带出去,比如可带到英国。路易表示此事难度甚大,但并不是毫无办法,只是得花钱。谢尔盖明确表示,回忆录如果出版可得一大笔稿费,路易可以自由支配。
于是谢尔盖把磁带和手稿副本送到路易的别墅。过了一段时间,路易出国,将材料保存在了银行的保险柜里。从此,一批批材料便源源不断地转移到国外。
四、出版博弈:与苏联当局的最终较量
1968年4月16日,赫鲁晓夫被召到中央委员会,被严肃要求交出回忆录手稿并停止写作。赫鲁晓夫愤怒挥臂,拒绝妥协,谈判以不欢而散告终。回到家中,他冷静思考后,改变了最初只是保存材料的想法,决定最好找一家可信赖的出版社,让他们出书。
西方出版的巧妙验证
路易与美国时代公司等出版商联系时,对方对于稿件的可信程度表示怀疑。当时正好爆出了出版伪造的希特勒日记的丑闻,对方心里更不踏实。为证明材料真实性,有人想出了一个聪明主意:从维也纳给赫鲁晓夫带来两顶礼帽(一顶鲜红色,一顶黑色),赫鲁晓夫戴上其中一顶,手拿另一顶照了一张相。这张照片被送到出版商手中,按照事先约定,这即可证明材料确系出自赫鲁晓夫手笔,并证明他同意出版。
当局的最后阻挠与赫鲁晓夫的妥协
克格勃乘赫鲁晓夫一次因病住院之机,千方百计迫使谢尔盖交出回忆录全部手稿。谢尔盖认定已到了危急关头,要当机立断,着手准备在西方出书。1970年11月初,苏联当局得知《赫鲁晓夫回忆录》即将在美国出版的消息,惊恐万状,命令赫鲁晓夫立即去党的监察委员会。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论后,赫鲁晓夫无奈签署了一份声明,宣称:“据美利坚合众国和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称,目前有一部尼·谢·赫鲁晓夫回忆录即将问世。这纯系伪造,我对此感到气愤。我从未将任何回忆录或回忆录性质的材料交给任何人——并未交给时代公司或者其他国外出版社。因此我声明,这一切纯属捏造。”
五、最终出版与历史影响
1971年1月,赫鲁晓夫终于见到了英文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八个月后他即离开人世。又过了三年,英文版回忆录第二卷问世。该书已译成15种文字。
在苏联本土,1964年苏共中央十月全会之后,赫鲁晓夫的名字就从书刊上彻底消失,更遑论他的回忆录。直至戈尔巴乔夫上台四年之后的1989年,人们才在《星火》杂志上陆续看到回忆录的片段,全文则从1990年2月起在《历史问题》杂志上连载数年。1999年,俄国莫斯科新闻信息出版公司出版了四卷本的《赫鲁晓夫回忆录》,由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亲自编辑整理,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版本。
历史价值与意义
《赫鲁晓夫回忆录》因其涉及大量苏联决策机密与领导人谈话实录,成为研究20世纪国际共运史与冷战史的核心史料。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俨如整个苏联时期的一面镜子:革命,内战,饥荒,集体化,大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斯大林主义,后斯大林主义。他晚年撰写的回忆录,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画面,披露了长期以来讳莫如深的苏联最高层的重要活动,介绍了某些政治事件的始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如果不读他的回忆录,就无法彻底弄清苏联的兴衰和冷战的历史。特别是赫鲁晓夫在书中谈到了中苏关系恶化的前因后果,对我们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中苏关系史有着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历史资料和媒体报道,仅供参考学习之用。不对文章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和政治立场承担法律责任。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