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朝廷陷入了短暂的政治动荡中。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朝廷陷入了短暂的政治动荡中。
得知长安发生了权力变更,当时的颉利可汗顿时有了趁火打劫的心思。
他立即发兵十余万,一路挺进中原,于8月24日抵达泾阳,直接威胁到了唐朝的都城长安。
虽然李世民派出勇将尉迟敬德组织反攻暂时打退了突厥骑兵的进犯,但泾之战只是小胜,不能全面解除唐王朝的危机。
而颉利可汗则是带着主力部队耀武扬威的于8月28日进抵至渭水河畔,兵锋直逼长安城。
两军对峙渭水,突厥有20万,唐军只有五万左右的兵力。
如果打起来,唐军必败无疑,长安也要丢了。
因此大家都很恐慌,生怕京城要毁于突厥手中。
李世民同样很生气,他刚刚于八月初九登基称帝。
哪能料到没一个月的时间,突厥就大举进犯,挑衅的姿态极其嚣张。
这就好比家里刚办完喜事不久,就碰到了强盗上门来打劫,你说气不气人?
可生气归生气,棘手的事情还是得解决。
关键时刻,李世民充分显示出了统帅的风范。
他一边大摆疑兵之计,一边带着房玄龄等6名官员行至渭水河边,隔岸向颉利可汗喊话,并高声指责对方背信弃义,违背了盟约。
你还别说,李世民这强大的气势一下子把场子震慑住了。
颉利可汗当即傻眼了,要知道他刚派出使者恐吓唐王朝,号称自己有百万之众。
这时候长安城里应该人心惶惶,怎么李世民不坚守孤城,反而带了6个人跑过来骂街?
我随便一挥手,大军就能把他们6个碾压成齑粉,李世民竟然不害怕,典型是当中有诈!
颉利可汗心里是越想越害怕,也越发觉得这是李世民布置的一个圈套。
贸然进攻的话,搞不好前面就中了唐军的埋伏。
先前的野心勃勃,此刻都化作了猜疑与惊恐,他哪有勇气率兵攻打长安。
在渭水河畔踌躇了两天以后,颉利可汗听从部下的建议,和李世民在长安西郊的渭水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
双方还斩杀白马立盟,以示互不侵犯之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渭水之盟,而后颉利可汗率兵返回了草原。
在这起历史事件中,李世民临危不乱,镇定从容地化解了自己登基之初的最大政治危机。
这事若是搁在某些朝代,估计做臣子的要连上贺表数日,夸奖我家皇帝多么的英明神武。
史官也会在史书的记载中大肆吹捧,把它当作本朝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从客观因素来讲,李世民在渭水之盟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值得后人称赞。
然而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当时李世民的反应居然是将其视之为一生之中的奇耻大辱。
而后,他更是养精蓄锐,誓要彻底消除突厥这个隐患,为唐王朝挽回颜面。
这让人觉得有些奇怪,因为渭水之盟从表面上看是个双赢局面,李世民为何憋了一肚子的火呢?
有人说,颉利可汗不是傻子,岂能因为李世民动动嘴皮子就吓的主动撒兵,那不是白来一趟了吗?
肯定是在签署盟约的过程中,李世民送了突厥人不少财物,所以能够将对方打发走。
这话有一定道理,可能也符合现实的情况。
李世民如果不给突厥一点好处,人家确实不会轻易离开。
毕竟那时的他,手中没有足够的兵力与突厥抗衡,明智的选择自然不能硬碰硬,而是暂时性的委屈求全。
因为强盗上门打劫没道理可讲,除非你能当场把他打到服输为止。
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李世民当时送给颉利可汗多少财物,但我相信数量不会很多。
因为按照唐王朝的血性,财物数量众多的话早在史书里留下浓重一笔,以显示突厥的残暴与贪婪。
而且在史书的记载中,颉利可汗回去以后就派人送来了三千匹马和一万头羊,这属于明显的回赠之礼。
也就是说,李世民在渭水之盟中并没有多少经济损失,可他为什么会觉得是奇耻大辱呢?
首先我们要知晓的是,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对待常年骚扰边境的敌人,他绝不会采取宋朝的方式,用岁币去换和平。
其次,无论李世民当时送没送给突厥钱物,国家都遭受了损失。
突厥这次入侵中原,虽然没有给长安造成破坏,但沿路的烧杀抢掠,对百姓而言无疑是场灾难。
所以在颉利可汗回赠牛羊的时候,李世民没有接受,而是要求突厥将劫掠的人口归还。
这是什么性质?典型的兵临城下,逼我签署城下之盟的性质!
李世民心里清楚,臣子们再怎么美化渭水之盟都没有用,《左传》有云:"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他可不是后世那位娇滴滴的只会画画的昏庸帝王,心里对此是相当的憋屈。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李世民深刻意识到一时的忍耐换不来永久的和平。
对付贪得无厌的敌人,以战止战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或许,李世民本来也想和突厥好好相处,颉利可汗却根本没有这种想法。
因为从唐朝立国到渭水之盟的8年时间里,突厥骑兵年年侵犯中原,仅史料中的记载就有40多次。
既然你喜欢当强盗,把我的尊严放在地上狠狠践踏,那我自然也要加倍奉还!
所以突厥退兵仅仅过了一个月,李世民就颁布了《备北寇诏》,开始整顿北部边疆的防务。
而后,他又颁布了《阅武诏》,下令加强军队的训练。
在积极备战的同时,李世民也开展外交策略,挑拨颉利、突利两位可汗,以及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
这时候他的态度是:"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
待到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大唐的战神李靖登场了。
公元630年正月,也就是渭水之盟结束后的第三年,李靖率兵冒着风雪进击定襄,打得颉利可汗溃不成军,仓皇逃往碛口。
而后,李靖又和李勣一道,兵贵神速、兵不厌诈,直接夜袭阴山,而后擒获了颉利可汗。
至此,威胁了中原王朝近50年的东突厥汗国彻底灭亡。
想想都觉得滑稽,三年前还在渭水河畔大放厥词的颉利可汗,转眼就被捆到长安当了俘虏,时间也太短了一点吧?
正因为李世民把渭水之盟当作耻辱,所以他才能力精图治,三年后一雪前耻。
事实证明,强敌压境、蒙受耻辱不是最可怕的事,但一味的妥协求和,不思进取才是最可怕的事。
偏安一隅的后果,绝不能长治久安,反而容易让敌人变得更加贪婪。
李世民不逞一时之勇,韬光养晦,找准机会彻底除掉东突厥,所以他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帝王,后世也不以渭水之盟为耻。
来源:战千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