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最后一天,业内几乎所有的知名CXO上市公司拿出了过去一年的成绩单。按照营收规模和综合实力划分,国内排名TOP5的CXO企业分别是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凯莱英和博腾股份。通过梳理上述企业2024年财报,可看到几点共性:
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最浓。CXO的阵痛仍未消弭,但从长期来看,中国CXO企业的优势,不会随着周期性波动被推翻。
撰文| 石若萧
3月最后一天,业内几乎所有的知名CXO上市公司拿出了过去一年的成绩单。按照营收规模和综合实力划分,国内排名TOP5的CXO企业分别是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凯莱英和博腾股份。通过梳理上述企业2024年财报,可看到几点共性:
意料之内,几乎所有玩家的利润基本都没有增长,和工业企业相比,复苏整整慢了一拍。国内市场业务/中国客户收入几乎全面下滑,海外成绩倒是普遍的亮点,再次印证CXO企业出海探潜的机遇性。值得一提的是,除泰格之外,其他CXO的收入和利润基本都保持着逐季环比增长的趋势,并且在手订单有增加,说明回暖迹象明显。只不过泰格深处CXO“最后的堡垒”——临床CRO端,经历行业结构性调整阵痛和好转的时间稍迟。刚过去的2024年,反映于中国市场上的难题仍显而易见:订单需求不乐观,自主定价权弱,内卷严重,回款难,历经周期波动后消化和重新适应的节奏较慢。“价格战”尤其凸显,由于上游纷纷削减预算,价格在无尽的内卷中越报越低。“先去药明要报价,然后照着报价,找小型CXO公司打五折甚至三折”成了业内砍价的常态。
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最浓。中国CXO企业的进阶能力与效率,是海外同行难以比拟的。就看谁先用“效率革命”,捕捉机遇,率先熬过去。
全面下滑的净利润
3月中旬,“一哥”药明康德公布了成绩,并不是特别亮眼:营业收入约为392.41亿元,同比下降2.73%;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94.5亿元,同比下降1.63%。
“二哥”康龙化成稍微好些,2024年营业收入约为122.76亿元,同比增长6.39%;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17.93亿元,同比增长12.01%。
不过由于去年康龙化成将参股公司PROTEOLOGIX,INC股权出售,形成了一笔非经常性损益,因此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08亿元,同比下降26.82%。
有意思的是,在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的年报中,可以发现一些相似之处。
药明康德在年报中突出了不同市场的经营情况:美国市场依然是大头,收入250.2亿元;欧洲市场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14.4%。中国客户收入则同比下降3.5%,来自其他地区客户收入人民币19.3亿元,同比下降11.4%。
此外,全球前20大药企贡献收入166.4亿元,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后同比增长24.1%。
而康龙化成在年报中的表述是,来自北美客户的收入约78.5亿元,同比增长6.11%,占公司营业收入的63.97%;来自欧洲客户(含英国)的收入约22.7亿元,同比增长23.18%,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8.51%;中国客户的收入约18.5亿元,同比下降6.46%,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5.05%;来自其他地区客户的收入约3亿元,同比下降4.44%,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2.47%。
客户方面,康龙化成来自于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客户的收入约21.9亿元,同比增长26.90%,占营业收入的17.83%。
对比上述信息可以发现:
两家企业的出海战略颇为相似,美欧市场都是重要的开拓点。不过药明康德的客户集中度更高,来自全球前20大药企的收入占比超40%,康龙化成该项指标则不到20%,订单更多来自海外其它的Biopharma和Biotech。
接下来再看“老三”泰格医药和“老四”凯莱英,两者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业绩下滑。
泰格医药3月27日晚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66.03亿元,同比下降10.58%;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4.05亿元,同比下降79.99%。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泰格医药自2018年以来净利最低的一年。
泰格医药的业绩下滑,一方面来自行业整体的内卷。据一位业内投资者观察,泰格医药的大临床均价普遍打了7折左右,最终就是付出了更多精力,赚的钱却更少了。
主业之外,泰格的业绩还受到了投资因素的影响。
2024年,泰格持有的非流动金融资产(主要包括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上市公司股份和医药基金)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减少。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非经常性损益约-4.5亿元,而2023年同期的数字为5.48亿元。一进一出,就是近10亿的差值。
当初,泰格选择投资产业链,进可以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退可以反哺主营业务,增强客户黏性。然而由于持有的股权投资标的集中于未盈利Biotech公司,当行业周期整体下行时估值泡沫大量破裂,受到的冲击自然也更甚。
再看凯莱英,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8.05亿元,同比下降25.82%;净利润9.49亿元,同比下降58.17%。业绩下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冠大订单减少,剔除掉这一因素后整体表现尚可:营收同比增长7.40%。小分子CDMO业务剔除大订单影响后同比增长8.85%。
博腾股份的挑战比较大,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30.12亿元,同比下降17.87%。
从年报中可以看出,博腾收入占比9成以上都是小分子业务,其他新兴业务占比极低。由于前两年扩产等决策,导致博腾固定资产折旧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压实降本增效举措”成了当下的重中之重。
综合看下来,结论是:CXO净利润全面下滑,赚钱艰难。
好转的迹象
但其实,利润寒冬可以是终点,也能是新生的起点。
大环境的确在复苏。近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发布的《2024年医药工业运行情况》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762.7亿元,同比持平;实现利润4050.9亿元,同比下降0.9%。以上三项指标与2023年相比,一正一平一负,好过2023年均为负增长,且分别高出8.6、4.0和15.3个百分点。
只不过,工业端传导到CXO仍然需要一定时间,这就造成了CXO业绩复苏相对于工业板块的普遍滞后。
E药经理人梳理各家企业年报发现,有三个形势明显好转的现象,分别是:
营收利润季度环比上升;在手订单数量增加;降本增效策略得到压实。营收方面,除泰格医药外,每一家企业第四季度都给出了亮眼的表现,给2025年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局。药明康德2024年Q4收入达到115.4亿元,突破了2022年第四季度创下的单季度营收峰值;康龙化成Q3与Q4连续2个季度收入实现同比10%以上的较快增长;凯莱英Q4收入占全年收入比例超过45%;博腾股份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约8.87亿元,为当年所有季度中最高。
然后是订单,对于CXO企业,订单就是生命,只要有订单在手,无论形势多么险恶都有希望。
药明康德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总额达到了493亿,同比增长47%;康龙化成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过20%;泰格2024年开发的新客户数量同比增长了22%;凯莱英2024年累计新签订单同比增长约20%,且“价格体系较好的欧美客户订单增速更快”;博腾未完成在手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近30%,交付周期主要在2025年及2026年上半年。
从5家CXO企业来看,整体净利润下滑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下滑的严重程度不同。毫无疑问的是,但凡海外市场业务占比较高的,净利润下滑并不多,而国内市场占比较大的则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如泰格医药、博腾股份。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内创新药企受资金限制,很难一时有所起色,所以,出海是获客的不二选择。无论是排头兵五大巨头,还是二三线中小CXO均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这势必会形成下一轮的“卷”海外格局。
当然,与国内市场不同的是,包括MNC在内的海外创新药企更看重企业的内功与效率,单一的成本并非全部要素,但不置可否地是如果放置在同等状况下,海外价格战依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也许会进一步成为拖累净利润的因素。
面对当前的竞争问题,五大CXO将“降本增效”作为2025年的关键词之一,希望借此提升企业在客户竞争中的赢面,但海外竞争能力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积累与投入。
所以,在“卷”海外的同时,CXO企业还需要内功层面做提升,一方面是本身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还在于企业在前沿细分领域的布局能力。其实,如果看看二三线的CXO表现,不难看出的是,在布局新技术层面,有CXO企业获得了增长,比如皓元医药与东曜药业,其依托小分子实力,重点布局ADC,今年的业绩颇为喜人。
CXO五巨头的表现,如果按照全年看,确实整体利润下滑,正在走向悲观面。但是如果按照季度增长视角看,不难看出的是,在第四季度,除了泰格医药之外,每一家企业该季度的表现都十分亮眼,这意味着,CXO正在由低谷转向向上,同时,意味着2025年开局良好。
当然,春江水暖鸭先知,医药产业研发是否向好,这些信息都“埋”在了药企的财报里。
三、四月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财报季,一批Biotech财报向好,甚至不少已经有上市产品的企业开始正式盈利,这无疑增强了中国医药人持续创新的信心。最近,国家政策层面也逐步在调整,所以,从此大势来看,虽然CXO国内市场表现向下的态势未减,但是创新的力量的内在却在发生变化。从大方向来看,卖水人的中国机会依然存在。
可以预判的是,对于CXO来说,出海赢单是当前大策,降本增效是价格战下的利润保障,国内市场春意乍起,IPO开闸引导,新一轮的机会正款款走来。
冬天正在散去,春天还会远吗?
来源:E药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