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家伙,我真是被贵州这所高校的宿舍设计给震碎了三观,卫生间居然可以没有门,直接对着床铺,这住的是宿舍,还是现场直播间?
好家伙,我真是被贵州这所高校的宿舍设计给震碎了三观,卫生间居然可以没有门,直接对着床铺,这住的是宿舍,还是现场直播间?
卫生间不装门,是想锻炼同学们的社交能力吗?
新学期,新气象,但对贵州这所学校的新生来说,这个“新”多少有点刺激过头了。
咱们直接说最炸裂的一点。
宿舍里的卫生间,它,没,有,门!
我看到这消息的时候,脑子里画面感一下就来了。
你想想那个场景。
室友在床上躺着刷手机,你在这头蹲着上厕所,两人相视一笑,空气里弥漫着一丝尴尬又复杂的气味。
夜里起夜,开灯怕晃着别人,不开灯又怕一脚踩进什么不明区域。冲水的声音,在寂静的深夜里,那简直就是一首交响乐。
这哪里是宿舍,这简直就是考验人类羞耻心底线的行为艺术。
有同学说,不光没门,有的连个帘子都没给留。床铺和卫生间近在咫尺,隐私是什么?不存在的。
我觉得最让人心疼的,不是条件有多差,而是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下的“自我救赎”。
你以为他们就这么忍了?
没有。
他们自己凑钱买来浴帘,哆哆嗦嗦地挂上,给自己围出一小片摇摇欲坠的“尊严”。
他们合伙下单各种除味剂、香薰,试图用一种味道去掩盖另一种味道,让寝室的空气稍微“和谐”一点。
还有那油腻腻、黑乎乎的地板,走在上面都得练就一身“凌波微步”的功夫,生怕一不留神就来个“原地劈叉”。
说真的,看到这些细节我有点难受。
学生们的要求高吗?一点也不。他们没要什么星级酒店的配置,想要的,不过是一个能让人安心睡眠、保留最后一丝体面的小空间。
当我们的孩子在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修补学校本该做好的“基础设施”时,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魔幻的事情。
宿舍,不只是个睡觉的地方
很多人可能会说,学生嘛,吃点苦没什么,我们当年条件更差。
但时代不一样了,观念也得跟上。
宿舍,它不光是四张床和一个屋顶。对于离家万里的学子来说,这是他们未来几年最主要的“家”。
一个“家”,最基本的是什么?
是安全感,是私密性,是干净卫生。
这些都不是什么高标准,这是底线,是标配。
装个门或者帘子,要花多少钱?把地上的陈年油污清理干净,需要多高的技术?说白了,这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用心”的问题。
是学校在规划设计时,到底有没有真正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想一想他们日常要怎么生活。
一个连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尊严都考虑不到的设计,就算楼盖得再高,名字起得再响亮,那也缺少了最根本的“人情味”。
说到底,对学生的尊重,不应该只体现在开学典礼的欢迎横幅上,更应该体现在这一门一窗,一桌一椅的细节里。
大家觉得呢?这到底是学生们太“娇气”,还是学校的做法确实欠妥?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钟楼里聆听岁月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