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边走边打哈欠,有人在路边摊买碗热腾腾的“黎明限定版”羊肉汤醒神——这场景搁现在,简直像极了打工人掐着点赶地铁,只不过古人要对付的是凌晨四点的寒风和动不动就“罢工”的灯笼。
要说古代最硬核的“上班族”,当属明清两朝的京官,天还没亮,长安城承天门的鼓声就“咚咚”响起来了。
五更三点(约凌晨4点15分),唐朝官员们裹着厚实的朝服,举着灯笼往大明宫赶。
有人边走边打哈欠,有人在路边摊买碗热腾腾的“黎明限定版”羊肉汤醒神——这场景搁现在,简直像极了打工人掐着点赶地铁,只不过古人要对付的是凌晨四点的寒风和动不动就“罢工”的灯笼。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官员到底有没有“全勤奖”?旷工迟到会不会被扣工资?这套考勤制度,可比咱们现在钉钉打卡刺激多了。
据《明会典》记载,皇帝每月初一、十五才开大朝会,平时官员们得先去各自衙门“点卯”。
所谓“画卯”,可不是拿毛笔在卯时(早上5-7点)随便涂两笔。
北京孔庙现存的明代签到簿显示,六部官员每天要在印着花押的簿册上签名,还得按个朱红手印——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指纹打卡机”。
要是哪天簿册上缺了谁的手印,门口的锦衣卫可就要上门“查岗”了。
不过这套制度也有bug,万历年间有位礼部郎中,把签到簿带回家让仆人代签,结果被东厂番子抓个正着,这位老兄在诏狱里蹲了三个月,出来时官帽都长蘑菇了。
更惨的是宋朝官员,《宋史·职官志》里写着,每月旷工满三天就要扣当月俸禄,旷工五天直接停职查办——这可比现在某些公司的“乐捐制度”狠多了。
要说古代最著名的考勤惩罚案例,得数乾隆三十年的工部尚书董邦达。那年冬天北京下了场鹅毛大雪,董大人坐着轿子晃晃悠悠往紫禁城赶,结果在东华门外被积雪堵了半个时辰,等他赶到乾清宫时,早朝都散场了。
乾隆皇帝当场下旨:“董邦达迟误早朝,着罚俸三个月。”这事儿记在《清实录》里,成了清代官员人手一本的反面教材。
不过您别以为皇帝都是铁面无私,嘉庆年间有次早朝下大雨,嘉庆帝看着殿外淋成落汤鸡的官员们,居然特批“今日画卯可延后半个时辰”,堪称古代版“弹性工作制”。
休假制度就更让现代人眼红了。汉朝官员每五天休一天“休沐”,字面意思就是回家洗头——要知道汉代男子流行束发,洗次头得拆半天发髻。
到了唐朝,公务员每年有整整四十五天带薪假,春节、冬至各放七天,寒食清明连休四天,白居易在《闲居偶题》里嘚瑟:“旬休渐废三年学,年假初开十日闲。”活脱脱古代凡尔赛文学。
不过这些假期可没咱们现在的双休日,元代《通制条格》记载,地方官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才能休息,俗称“旬假”,搞得跟现在大小周似的。
最让人羡慕的是特殊休假。宋朝官员遇父母去世要“丁忧”三年,但工资照发一半;明朝永乐年间规定,官员妻子生孩子可休“产假”一个月——比现在某些国家的爸爸们还幸福。
不过也别高兴太早,《大明律》里写着,装病请假被查实要杖八十。成化年间有个御史谎称母亲病重回乡,结果被同僚举报他娘早去世二十年,最后落得个“削籍为民”的下场。
说到这儿,您可能要问:皇帝自己不用打卡吗?其实皇帝才是真正的“007工作者”。雍正帝在养心殿的作息表显示,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批奏折,晚上十点还在见军机大臣。
故宫现存的光绪帝早膳菜单显示,这位皇帝经常早上六点就边吃烧饼夹肉末边听政事汇报。难怪清朝太监回忆录里写,大臣们最怕皇帝突然在非办公时间召见——毕竟谁也不想穿着睡衣去面圣。
更有趣的是古代“弹性办公”智慧,宋朝官员发明了“朝报”制度,相当于现在的OA系统,五品以上官员可以在家处理公文;明朝内阁大学士们开创了“票拟”模式,把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贴奏章,皇帝批红就行。
清朝更绝,雍正给宠臣田文镜发过上谕:“尔若身体不爽,可五日一至衙门”——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居家办公”批文。
不过古代公务员也不是完全没人性化设计。唐朝长安城实行宵禁,但官员下朝回家可以凭鱼符在街上通行;宋朝开封府的夜市开到三更,官员们下班还能去樊楼吃个宵夜。
明代《宛署杂记》记载,北京官员冬天上朝能领到“取暖补贴”——每月三两银子的炭敬钱,这可比现在某些公司冬天发暖宝宝实在多了。
站在现代回望这些制度,会发现古人的考勤智慧既严苛又充满人情味。唐朝用晨鼓暮钟规范作息,宋朝用旬休保障休息,清朝用罚俸整顿纪律,这些都在故宫的红墙黄瓦间化作历史的注脚。
下次咱们迟到被扣钱时,想想那些在凌晨四点冒着风雪赶路的古代官员,或许能获得些许安慰——至少咱们不用在零下十度的天气里,提着灯笼踩着一尺深的积雪去打卡啊!
来源:半夏历史